三溪寺

三溪寺

三溪寺,坐落於綿竹土門鎮梅子溝,距市區7.5公里,古名廣安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寺內有彌勒殿、觀音殿、大佛殿、祖師殿及僧舍客房等建築。觀音殿、大佛殿、祖師殿及僧舍房等建築。觀音殿兩壁至今尚存元代巴圖魯漢手書“龍虎”二字,字徑5米,每字一筆揮成,似龍蛇捲曲,遒勁而蒼古,蓄含龍騰虎躍之意。

寺廟歷史


三溪寺
三溪寺
據縣誌記載,三溪寺元代屢遭戰火,至大三年庚戎(1370年)被毀。在歷年維修以後,寺內除大佛殿外,其餘建築均為清代建築,唯有大佛殿尚屬明代建築。據殿梁題款所記為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
在歷年維修以後,寺內除大佛殿外,其餘建築至今已為清代建築,唯有大佛殿尚屬明代建築。
據殿梁題款所記為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
此殿距今已有610多年的歷史。經省文管會古建築專家現場查勘,認為此殿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為此,綿竹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6月將三溪寺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被列為德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經不斷維修,寺廟建築逐漸完善,佛像雕塑陸續恢復。

建築特點


三溪寺建築
三溪寺建築
三溪寺面積約9000平方米,寺內有彌勒殿、觀音殿、大佛殿、祖師殿及僧舍客房等建築,在觀音殿兩壁至今尚存元代巴圖魯漢手書“龍虎”二字,字徑約五米之巨,一筆揮成,似龍蛇捲曲,遒勁而蒼古。
在觀音殿兩壁,至今尚存元代巴圖魯漢手書“龍虎”二字,字徑5米,每字一筆揮成,似龍蛇捲曲,遒勁而蒼古,蓄含龍騰虎躍之意。寺中有一株紫薇樹,其一大一小的兩個枝幹連在一起,而樹根分成兩“根”長在地上,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觀。這株古樹2005年被綿竹市政府列入掛牌保護行列,也列入了國家級的保護古樹名錄。據悉,這株古樹距今有450年的歷史。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都會開出粉紅色的花朵。
大佛殿兩側,至今仍保存二株傳說為開山祖師親手種植的桂樹。一株為金桂,一株為銀桂,樹形奇特,姿態秀雅。傳說為玉川祖師手摺丹桂一枝,一撕兩半,分別插入殿前兩側的土中成活。金桂開紅花,銀桂開白花。
清代康熙邑令陸箕永曾為此景題聯:“兩樹桂花三溪水;四時煙雨半山雲。”兩株桂樹歷經六個世紀枝繁葉茂,吐翠飄香。
四川明代狀元楊升庵的詩,描寫三溪寺風光的主要特點是:“幽”和“勝”。寺前的巍石,寺側的靈泉(三箭水)和湖水、松風,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來。
明代名士楊慎賦《三溪寺》詩:巍石山前寺,靈泉勝復幽。紫金諸佛相,白雪老僧頭。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蜀王三箭發,射水濟民憂。四川名士乾隆翰林李調元也曾在三溪寺題詩。

主要景點


獅子岩和蟄龍頭
三溪寺
三溪寺
和三溪寺山門相對,百步之遙有一道起伏的山坡,坡高雖不逾丈,然而其形卻似天然屏障,將寺廟建築隱去。坡口有幾塊巨石,形同雄獅威震路口,因名獅子岩。沿獅子岩前行百步,有一岩石凸出外約3米,其形狀酷似龍頭。
三箭和靈源橋碑記
沿寺門前道路上行,約500米處,有一名勝景點,名曰:“三箭水”。這裡清泉一泓,分外瑩徹見底,四時均有數股泉水自地下湧出,咚咚作響,宛如琴聲。泉岸邊立有一幢斑駁的古碑,即有名的“靈原橋碑記”。此碑為明人弘治丁未年(1488年)12月所立,迄今已逾五百年之久,石碑碑文稱:“綿邑之西四十里許,三溪山廣安寺之左有神泉焉,四時不竭……適宋祥符肇建廣安寺,相傳以為蜀侯孟氏昶游此……疾涌三泉而射效之名始……。”從這殘缺的碑文中不難看出五代蜀五孟昶行軍至綿竹,由於天旱,軍士饑渴,孟昶乃連發三箭,射出此潺潺泉水。
困牛山和困牛湖
由三箭水再上行不遠即到風光旖旎的困牛湖。當你立足湖堤,極目眺望那浩渺如鏡的湖面以及那湖中勢如卧牛的島嶼時,在天光雲影的映照下自然會產生“山如翠黛眉峰蹙,水似秋波眼底清”的詩意來。
青獅白象牧群羊
和困牛山島相連的一座山峰,怪石林立,由山腳到山頂有無數個銀灰色的岩石恰似群羊上山,生機盎然,氣象萬千。在這些羊群之間還有兩塊巨大的岩石,一個形青獅,另一個形如白象,稱為青獅和白象岩。相傳,宋代開山祖師玉川禪師乘人士青獅白象雲遊到此,因留戀此間美景,遂在山洞定居修道,將青獅白象放在山上看管群羊,因此留下了這一幅獅象牧群羊的天然圖畫。
石鍾和石鼓
在距獅象岩不遠的山岩上下有一巨大的岩石,人稱石鍾岩,岩下形成可容百人的洞穴。奇特的是進入洞口仰望洞頂自然形成一個口徑約2米的凹坑,其形狀酷似一口巨鐘的內壁。用石敲擊,咚咚作響。清初以來,就有不少文人雅士以此石鍾為題作詩寄興。和石鍾岩遙遙相對的一個山岩形如巨鼓,稱石鼓岩,敲之作鼓響之聲,傳說亦為玉川祖師將鐘鼓安放在這兩邊山坡的遺跡。
其它景點
除此之外,寺周尚有朝陽洞、紅雲洞、水簾洞、猴子岩、烏龜石、伏虎岩等種種勝跡,遊人每到三溪寺景區觀光,無不對此山川文物之美,鍾靈毓秀之源,留連忘返,交口讚譽。有人竟稱三溪風光如同西湖靈隱寺一般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