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調元的結果 展開

李調元

清代戲曲理論家

李調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出生於四川安縣(今四川省綿陽市安縣寶林鎮),在四川羅江縣(今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調元鎮)成長。

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與張問陶(張船山)、彭端淑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與遂寧人張問陶(張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稱清代四川三大才子。著有《唐史論斷》三卷,《藏海詩話》一卷,《山水純秀全集》等。

卒於嘉慶七年(1802)。

人物生平


蜀中才子

李調元
李調元
李調元生在書香世家,自幼便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攻讀經文,5歲即讀《四書》《爾雅》等經文、史書,他記憶力過人,凡經眼經書大多過目不忘。李調元7歲即能屬對吟詩。一時被譽為“神童”。19歲以後,才氣橫溢,擅長文章,尤工書畫,受業於涪江書院,“州院試俱第一”。他文筆優美,往來京師與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詩文膾炙人口。
乾隆二十四年(1759)鄉試,提學使“奇其文……拔第一”,使就讀於錦江書院,與崇慶何希顏、成都張鶴林、內江姜爾常、中江孟鷺洲、漢州張雲谷,以文章著於時,時稱“錦江六傑”。
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調元禮闈落第,與父交遊於京師,補恩科品級中書,與畢秋帆、祝芷塘、王夢樓、趙甌北、程魚門諸名士詩文唱和;又從陸宙沖學畫。他穎悟力強,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韻,精於水墨丹青,諧號“小李將軍”。

翰林學士

乾隆二十八年(1763),會試詩題為“從善如登”,李調元詩中有“景行瞻泰岱,學步笑邯鄲”之句,為副總裁賞識,列為第一。總裁秦蕙田說:“此卷才氣縱橫,魁墨,非元墨也”,置為第二。他殿試中二甲十一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入庶常館,后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選司、翰林院編修、文選司員外郎、廣東副考官。李調元為人耿直,不畏權勢。
羅江李調元紀念館入口雕塑,作者:羅平
羅江李調元紀念館入口雕塑,作者:羅平
乾隆三十二年(1767),他在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選司掌進等小官。其職責是每日送百官履歷升降循環簿簽至宮門,交值日太監轉呈皇帝。由於官卑職小,他常受太監欺壓。有一天,太監下午才出宮門接簿,還怒罵李調元遲誤時刻。調元厲聲應答道:“我官雖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國法,你怎敢隨便辱罵?”說罷抓之欲面見皇帝。幸有大臣勸解,太監才得以下台。此後,太監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見面禮了。
乾隆四十年(1775),李調元升遷文選司員外郎。
調元鎮醒園匾額——文魁
調元鎮醒園匾額——文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湖南巡撫公文措辭失當,他按規定不予畫押。吏部尚書阿桂堂、舒赫德大發雷霆,在考察京官時,將李調元填入“浮躁”一類。乾隆帝見表冊所填19人均年邁多病,惟獨李調元年富力強,就詢問吏部尚書:“李調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復:“過於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詔令李調元仍為吏部員外郎。是年八月,李調元升任廣東學政,臨行前為乾隆帝召見,應對中肯,皇帝再三勉勵。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任滿回京復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見,問其廣東總督、巡撫以下官員事。李調元如實對答,乾隆帝十分滿意。次日,李調元即擢任直隸通永兵備道

流放伊犁

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調元奉旨護送一部《四庫全書》去盛京(今瀋陽),因途中遇雨,沾濕黃箱而獲罪,被流放新疆伊犁效力。旋經袁守侗搭救,從流放途中召回,發回原籍,削職為民。他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測,於是絕意仕進。有人勸他設法復職,他以東坡詩詠答說:“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閑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詩中寫道:“誰開玉鏡瀉天光,占斷人間六月涼。長羨鴛鴦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這些詩表明了李調元與官場決裂、潔身自好、縱情山水的志趣。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贖歸,居家著述終老。
嘉慶五年(1800),刊刻《函海》叢書,收書152種,大部分為川蜀先賢著述。
萬卷樓被焚后,李調元“意忽忽不樂”,終在嘉慶七年(1802)十二月悲痛萬分地離開了人世。

個人作品


李調元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按照楊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譜》統計,一共130種。茲將其主要著述分年列下:

纂輯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完成者:自刻《李太白集》。
羅江李調元紀念館李調元塑像
羅江李調元紀念館李調元塑像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前完成者:輯《蜀雅》三十卷,《易傳燈》四卷,《古文尚書》十卷,《程氏考古編》十卷,《敕文鄭氏書說》一卷,《洪範統一》一卷,《孟子外書》四卷,《續孟子》二卷,附《伸蒙子》三卷,《大學旁註》一卷,《月令氣候圖說》一卷,《尚書古文考》一卷,《音辨》二卷,《左傳事緯》四卷,《夏小正箋》一卷,《周禮摘箋》五卷,《儀禮古今考》二卷,《禮記補註》四卷,《易古文》二卷,《遺孟子》一卷,《十三經註疏錦字》四卷,《左傳官名考》二卷,《春秋三傳比》二卷,《蜀語》一卷,《蜀碑記》十卷,《中麓畫品》一卷,《卍齋巢錄》十卷,《博物要覽》十二卷,《補刻金石存》十五卷,《通俗編》十五卷,《六書分毫》二卷,《古音合》三卷,《蔗尾叢談》、《奇字名》十二卷,《四家選輯》十二卷,《制義科巢記方言藻》二卷,《墐戶錄》一卷,《醒園錄》一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完成者:《唐史論斷》三卷,《藏海詩話》一卷,《山水純秀全集》一卷,《月波洞中記》一卷,《蜀禱杌》二卷,《翼元》十二卷,《農書》三卷,《芻言》三卷,《常談》一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完成者:《江南余載》二卷,《江淮異人錄》二卷,《青溪弄兵錄》一卷,《張氏可書》一卷,《珍席放談》二卷,《鶴山筆錄》一卷,《建炎筆錄》三卷,《辯誣錄》一卷,附《採石瓜洲記》一卷,《家訓筆錄》一卷,《舊聞正誤》四卷。
羅江縣調元鎮李調元讀書台
羅江縣調元鎮李調元讀書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者:輯《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上、下共四十卷,《州縣提綱》四卷,《諸蕃志》二卷,《省心雜言》一卷,《三國雜事》一卷,附《三國紀事》一卷,《五國故事》二卷,《東原錄》一卷,《肯綮錄》一卷,《燕魏雜記》一卷,《夾漈遺稿》三卷,《龍拿手鑒》三卷,《雪履齋筆記》一卷,《日聞錄》一卷,《吳中舊事》一卷,《鳴鶴餘音》一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前完成者:《世說新語舊注》一卷,《山海經補註》一卷,《莊子闕誤》一卷,《林伐山》二十卷,《古雋》八卷,《謝華啟秀》八卷,《哲匠金桴》五卷,《均藻》四卷,《譚苑醍醐》八卷,《轉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后語、古音叢目》五卷,《古音獵要》五卷,《古音附錄》一卷,《古音余》五卷,《奇字韻》五卷,《古音駢字》五卷,《古音復字》五卷,《希姓錄》五卷,《墨池璅錄》二卷,《法帖神品目》一卷,《金石古文》十四卷,《古文韻語》一卷,《風雅逸篇》十卷,《古今風謠》一卷,《古今諺》一卷,《麗情》一卷,《燃犀志》二卷,《異魚圖》六卷,《補刻全五代詩》一百卷,《翼庄》一卷,《古今同姓名錄》二卷,《素履子》二卷,《說文篆韻譜》五卷,《古算經》一卷,《主客圖》一卷,《蘇氏演義》二卷,《淡墨錄》十六卷,《出口程記》(乾隆四十六年奉旨觀察承德府屬當年秋讞,故有是作紀實)。
上述著作(尚未包括《童山文集》、《童山詩集》),按類別劃分,其中少量是對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輯和刻印;大部分則是李調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從內容看,包羅了歷史、考古、地理、文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畫、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專門領域的研究成果。儘管涉獵範圍廣博,研究內容龐雜,他始終以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的精神從事。他刊刻《李太白集》時才22歲,名儒袁守侗看了他寫的序言后,認為其水平不在皇甫謐之下,說:“蜀坊無書,獨此刻耳。”通過精衛填海般的努力,調元終於完成了包括150種著述在內的學術總構——《函海》,並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部刊行。

主要成就


構築函海

李調元受父親影響,自幼愛好讀書,涉獵範圍極廣,凡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天文地理,無所不覽。他利用在吏部任職的機會,飽讀大內典籍、御庫秘本,勤奮披閱、抄錄,“於是內府秘藏,幾乎家有其書矣”。在任職京師或奉旨外巡期間,雖不能埋頭讀書,但在“公餘之暇,猶手不釋卷”。去職回籍后,他更是以讀書、寫作為樂,“嘯傲山水,以著述自娛”,與錢塘袁枚、陽湖趙翼、丹徒王文治諸先生齊名,人稱“林下四老”。他深感學海無涯、光陰催人,“念日月之以逝,恐文獻之無征……恐一旦填溝壑,咎將誰歸?”(同治四年《羅江縣誌》卷二十四)他因而廢寢忘食,以苦讀為樂事,無一日之懈。
嘉慶五年(1800),刊刻《函海》叢書,收書152種,大部分為川蜀先賢著述。分30函,一至十為晉至唐、宋、元、明諸人未見之書;十一至十六,專刻明代楊慎所著之書;十七至三十,為自著之書及各家已刻而流傳不廣的書籍,有詩文、史論、音訓、劇話、曲話、詞賦等,其中有關音韻、民歌、俗諺最有價值。編書目《西川李氏藏書簿》10卷,分經、史、子、集4門。另編有《萬卷樓藏書目錄》和《贗書錄》。所藏書後為和珅黨羽借白蓮教起義軍之名所焚。著有《童山文集》《雨村詩話》《蠢翁詞》等,輯《全五代詩》、民歌集《粵風》。另有《諸家藏書簿》《諸家藏畫簿》各10卷。

著述頗豐

蜀中著述之富,費密之後無與匹敵。詩作多反映民間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輯詩話、詞話、曲話、劇話、賦話著作達五十餘種。編輯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種書。著有《童山詩集》40卷,戲曲理論著作《曲話》、《劇話》等。《曲話》和《劇話》多摘引前人的戲曲評論,並發表自己的看法。
李調元主張宗法元人樸素自然的風格,反對曲詞賓白的駢麗堆砌的時尚,間有對劇作本事的考證,為戲曲史研究提供了資料。難能可貴的是他記載了當時勃興的吹腔、秦腔、二黃腔、女兒腔的流布情況,對弋陽腔、高腔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細緻的探索,為後世戲曲史特別是劇種聲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書籍達10多萬卷。凡經史百家,稗官野史無所不覽。

綿州三李

李調元和其從弟李鼎元、李驥元號稱綿州“三李”,清代著名學者王昶在《蒲褐山房詩話》中說:“近日綿州稱三李,以墨庄(李鼎元)為最。”嘉慶本《四川通志》154卷《人物》介紹李調元時云:“其自著詩文集,不足存也。”光緒本《國朝全蜀詩鈔》卷十四評價李調元云:“少作多可存,晚年有率易之病,識者宜分別觀之。”清人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二《李調元兄弟詞》云:“綿州李雨村觀察(調元)所刊函海一書,采升庵著述最多,惜校對未甚精確。其自著《童山詩文集》亦不甚警策,詞則更非所長。”故李調元未能入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清史稿·文苑傳》和《中國文學史》。

藏書大家

李調元是清代百科全書式學者,一生著述極為豐富,達130餘種,撰有《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雨村詩話》《雨村詞話》《雨村曲話》《雨村賦話》等詩學、戲劇學、文藝理論作品,編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飲食專著《醒園錄》,輯撰刊刻大型叢書《函海》《續函海》等文獻學巨著,造“萬卷樓”,藏書十萬卷。
李調元推動了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承,對巴蜀文化復興和清代學術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組織川劇伶班,著力扶持、大力推動川劇的興起,融入對川菜、江南菜等飲食文化的獨特見解,編撰了第一部川菜菜譜,為本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人物軼事


不對之對

據說。李調元小時候被父親出的上聯“曹子建七步成詩”難住了,便說:“李調元一時無對。”意思是自己對不出。不料,父親大喜,這不正是挺好的下聯嗎?

刻碑意對

蜀中才子李調元,乾隆年間中進士後任廣東學政。上任不多久,當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遊。看見一崖上刻有“半邊上”三個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釋說,這是宋朝蘇東坡學士、黃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時,佛印為蘇東坡出了上聯,蘇東坡對不上,只好請黃山谷將此上聯刻碑於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聯。李調元笑著說:“這下聯,蘇學士早已對好。”眾人惶惑不解。他接著說:“其實,蘇學士請黃山谷寫字刻碑與此,正是為了聯對,這叫意對。”接著書出了下聯: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眾人聽后,覺得無可非議,連聲讚歎。

巧對迴文

李調元相關研究
李調元相關研究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裡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書臨漢帖翰林書。”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

江南才子

他第一次到省城成都會舉,路夜投宿。店主以客房住滿謝絕,李調元以“余有偏房”問之,店主對曰:“從前有一秀才,投宿此店,見店內有一妙齡女,才貌雙全,借斟酒之時,欲納為妾。女云:君若才敏過人,奴當從也,吾有一聯,請君對之:冰冷酒,一點二點三點。秀才苦思冥想,整夜不眠,也未對出下聯,遂氣死於房中。由此陰魂不散,久久於夜內長吟:冰冷酒,一點二點三點……且反覆吟之,直至雞鳴。於是此房無人敢宿。”李調元曰:“這有何懼,吾今夜宿之,為汝除其怨魂矣!”是夜三更,果有悲聲長吟:“冰冷酒……”李調元當即對曰:“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從此,吟魂消失,其房照常宿客矣!故使李調元名揚川中。
李調元中舉后,暢遊岷江,誰知江中已有一“武舉”乘舟在前。依古時規矩,文武同道,應讓文者在前,可此武將,不依“舊規”,卻要出一上聯,若能當場對出,方可按“規矩”游江。其上聯是:“兩艇並進,魯肅不及樊噲。”李調元細思此聯絕矣:其一、魯肅是文人,樊噲是武夫,但講功勞,“武”在“文”之上;其二、魯肅、樊噲乃是“雙關”,意為“櫓搖得再快,也趕不上帆船迅速”。李被逼得十分納悶,突聽得隔岸大道上,有婚嫁之簫聲管樂,他靈機一動,對出下聯:“八音諧奏,狄青哪有蕭何!”此乃上乘絕對,含義亦有二:其一、狄青是武將,蕭何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將軍,哪趕得上漢高祖的蕭丞相之功呢!其二、“笛聲”再清脆,也趕不上“簫音和諧”,總之,你這個武人是趕不上我這個文人的。武將聞之,佩服得五體投地,打拱高贊:“李舉人之舟,自然應游江在前矣!”
李調元中舉一年後,躊躇滿志,便赴京殿試。經過復考,他自恃才高,認為此次狀元非他莫屬。未經皇帝“對策”,他便在排燈上寫出“當屆狀元”,打馬遊行。恰逢江南也有一劉姓解元,未經“對策”,也自封狀元,排燈打馬遊行。二人照面,傲然“對峙”。劉問:“來者何人?斗膽包天,未經君王欽點,怎能排燈遊行?”李調元對曰:“騎青牛,過函關,老子李!”語出李老君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得道升天的“典故”,表其出身不凡。不料對方也是一才學高手,他不假思索,當即對出:“斬白蛇,興漢室,高祖劉!”語出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反秦的“典故”,這不但對成“絕聯”,還以“高祖”之尊壓過“老子”之輩。李調元自覺應對“吃虧”,遂不參加第二天的“對策”。所以這次狀元桂冠被江南的劉解元所摘。
三年後,李調元才得以參加殿試。李調元入得翰林后,出任杭州主考官。但因李輸過劉之“應對”,所以江南才子便瞧不起四川文人,故在招待李調元的酒宴上,輕薄於他,席上出一上聯相嘲:“蜀西老棕,枝長葉大根基淺。”李調元舉杯未盡,當即對出:“江南嫩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眾才子一聽,個個被反嘲得面紅耳赤。杭州又有一才子出一上聯相嘲:“夕夕多,四維羅,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此聯用典暗嘲李乃“女流之輩”。李又當即對出:“只只雙,弓長張,張生戲紅娘,男單女成雙。”此下聯不但亦用典故,且反嘲眾才子乃“女流之輩”。使其個個面面相覷。從此不敢待慢李調元。
李調元在離開杭州時,誇下海口:“江南才子,比不過四川的牧牛童子!”有一杭州秀才不信,要入川探個究竟。他在行往巴蜀途中,遇上一個四川的牧童,問之:“小童,你識對否?”牧童以為是“對歌”,便點頭示意。才子以半山高塔出對:“鐵塔巍巍,七層八面四方。”要牧童應對,牧童不知咋對,在過河分手時,便向其招了招手而去!才子後來找到李調元,細說所見,質問於他。李當即回答:“小子,人家牧哥早與你對好了呀!”才子驚問:“咋個對的?”對曰:“遇水搖搖,五指三長兩短!”從此,江南文人再也不敢小視四川人了。

藏書第一家

李調元故居——醒園
李調元故居——醒園
李調元罷官后,回到家鄉四川安縣寶林鎮(古名叫南村壩),在其父親李化楠修建的醒園(今羅江縣文星鎮)居住期間。建樓一座,名曰“萬卷樓”。書庫建於乾隆五十年(1785)。其樓四周“風景擅平泉之勝,背山臨水,煙霞繪輞川之圖,手栽竹木漸成林。”他以讚賞的心情將萬卷樓所在園林取名“園”,並賦詩:“園初築亦悠然,地狹偏能結構堅。疊石為山全種竹,穿池引水半栽蓮。拈花偶笑人稱佛,戴笠行吟自謂仙。曾到名山游腳倦,此生只合老丹鉛。”(《園雜詠》)李調元萬卷樓實際上是一座藏書十萬卷(省稱“萬卷”)的龐大書庫,時人稱為“西川藏書第一家”。李調元詩:“我家有樓東山北,萬卷與山齊嵯峨。”藏書“分經、史、子、集四十櫥,內多宋槧,抄本尤伙”。李調元每天“登樓校讎”,手不釋卷。
李調元萬卷樓的寶貴藏書,應是他和父親兩代人不辭辛勞、輾轉購求的豐碩成果。父子兩人愛書成癖,尤喜藏書,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購。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縣、知府時,遍購古今珍貴書籍。李調元從浙江省親返川,將父所購書籍船裝航行數千里運回老家入書庫。李調元成年後,購買珍稀、善本書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間,“所得俸,悉以購書”。
李調元除了多年大量購買外,藏書中還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李調元有抄書之癖,凡家中所無之書,即借別人所藏圖書抄寫。他作京官時曾如饑似渴地廣抄大內藏書。其藏書中,“御庫抄本,無一不備”。自刊而藏是李調元萬卷樓藏書中的另一部分。他對刊刻前人著作極有興趣,22歲時就自刻了《李太白集》,以後幾乎刻書不斷。他的《函海》《續函海》《童山詩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調元萬卷樓珍貴藏書,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豐碑。這一巨大的寶庫,不料於嘉慶初年盡焚於匪患。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重大損失。原來在嘉慶初,四川白蓮教起事,各地警報頻傳,社會混亂。嘉慶五年(1800),當李調元全家避亂成都時,萬卷樓“忽被土賊所焚”。李調元歸來后,但見平地瓦礫飛灰。他當時悲痛欲絕,“收灰燼瘞之”,並吟詩紀實:不使墳埋骨,偏教冢藏書。焚如秦政虐,庄似陸渾居。人火同宣謝,藜燃異石渠。不如竟燒我,留我待何如?雲絳樓成灰,天紅瓦剩坯;半生經手寫,一旦遂成灰。獺祭從何檢,尤杠漫逞才。讀書無種子,一任化飛埃。(同治四年《羅江縣誌》卷三十五《外紀》)萬卷樓被焚后,李調元“意忽忽不樂”,終在嘉慶七年(1802)十二月悲痛萬分地離開了人世。

後世紀念


歷史遺存

德陽市有李調元紀念館、醒園、李調元讀書台、李氏宗祠敦本堂摩崖石刻、李氏宗祠家規碑等,綿陽市有李調元出生地院落、萬卷樓遺址、書冢、讀書台等。

紀念館

李調元[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
李調元[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
李調元紀念館為德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清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詩人李調元,在羅江八景之一,玉京山上修建的一處仿古園林。現大殿用於展出各地書、畫名家為紀念李調元而創作的書、畫佳品供遊人觀賞,並已被羅江中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調元紀念館入口大型雕塑《文山函海》高約35米,總長約72米,黃沙岩建造,耗材3000餘方,四個頭像由上至下分別是:李調元、李鼎元、李冀元、李化楠(李調元之父)。雕塑作者是四川德陽雕塑藝術家羅平(德陽藝術牆《中華魂》作者)。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德陽名人園《羅江四李》雕塑
德陽名人園《羅江四李》雕塑
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王川:整理蜀學文獻、振興鄉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