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蛇起義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前的歷史典故
“斬蛇起義”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前的歷史典故。講述了劉邦在豐西澤斬蛇,之後隱匿於芒碭山,舉起反抗暴秦的義旗的故事。這一故事普遍存在於藝術作品中,京劇裡面的《白蟒台》、《蕭何月下追韓信》、《大保國》對此均有描述。
斬蛇起義
②比:等到。
③逝:流竄、逃亡。
④老嫗:年老婦人。
⑤笞:鞭打。
⑥厭:通“驗”,驗證。
⑦匿:隱藏。
斬蛇起義
芒碭山澤,漢文帝時為紀念高祖斬蛇起義,敕令在芒碭山斬蛇處立碑建廟,明時復立石碑。碑高2.39米,寬1.15米,厚0.22米,碑額書“日月”和“漢高斷蛇之處”。碑座是一巨大的贔屓。一九八三年,因年代久遠且保護不善,碑文殘缺,又仿照明碑重立新碑。碑正面刻有原碑碑文,碑陰刻有立碑緣由。為保護新碑,還建有高4.2米的六角亭,古樸典雅。現永城芒碭山漢文化景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
徐州豐縣斬蛇溝,古稱“豐西澤”。《三家注史記》記載:“括地誌云:斬蛇溝源出徐州豐縣中平地,故老雲高祖斬蛇處,至縣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豐西澤,在(豐)縣西一十五里。漢高祖斬白蛇於此。”
斬蛇起義
劉邦的成功不僅著實為當時天下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惡氣,而且推翻了“君權神授”的封建統治思想,使人民開始覺得“皇帝輪流坐,來年到我家”的革命信條並不是不現實的。當然這也給後世的幾任漢朝皇帝鞏固自己真龍天子的傳說製造了不小的麻煩,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忠孝仁義的思想確定為國家的教育準則后,漢朝的社會思想才逐步趨於穩定。這也為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地位的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
斬蛇起義
故事的兩個主要角色之一,一條普通的蛇變成了巨大的白蟒。劉邦斬蛇前,白蟒說:“你欠下的賬總有一天要還的。你斬了我的頭,我就篡你的頭:斬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劉邦一劍把白蟒從正中間斬為兩段。所以西漢傳到平帝,白蛇轉投胎王莽,毒殺漢平帝,篡漢為新。后經光武中興,平滅了王莽,才又恢復了漢室,建立了劉氏東漢王朝。而東西漢恰巧各傳200餘年。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成為天子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斬蛇之說,在豐縣修建一廟,名為“白帝子廟”,斬蛇處的河溝名為“斬蛇溝”。這座白帝子廟就坐落於豐縣縣城正西、西去長安的古道之旁,離縣衙(今縣人武部之處)剛好為三十五里單八步,故而人們又將此廟稱之為“三十五里廟”。由於人們嫌稱呼“三十五里廟”拗口,后又改稱為“三十里廟”。此廟宇建有大殿三間,前帶走廊,有院牆、門面,門前豎一石碑,記述了建廟的原因、經過、位置以及它的意義。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黃水陷城,豐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廟坍塌,水過後蕩然無存。之後,人們又在原廟址之前建了一座“土地廟”。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黃水再決碭山縣的龐家林,“三十里廟”首當其中,村落廟宇再次夷為平地。自此,再無起廟,但“三十里廟”的村名卻一直延用。
漢高祖劉邦斬蛇碑是後人為紀念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立的碑記。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主峰南麓。始建於漢文帝時期,多次重建,現存為複製明朝石碑。夜間光照石碑顯現劉邦高大威武幻影,堪稱天下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