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羈

曹羈

曹羈,姬姓,曹氏,名羈,春秋時期曹國大夫。戎人侵犯曹國,曹羈三次進諫,曹伯不聽,於是逃亡陳國。孔子認為這樣做符合君臣之間的道義。成語故事“三諫之義”便源自於此。

人物簡介


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年),曹庄公逝世,戎人不順服。戎國與曹國毗鄰,地域相近,交往密切。曹庄公曾娶戎女為妃,生公子赤,常居戎地。此時,公子赤在戎。
戎人想扶持公子赤歸國爭位,進攻曹國,曹羈勸諫曹伯∶“戎人眾多,且最不講信義,您不要親自迎敵。”曹羈進諫三次,曹伯不聽,於是逃往陳國(今河南淮陽)。戎人打敗曹國,公子赤即位,是為曹僖公。

歷史典故


三諫之義: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身世考證


王維堤、唐書文《春秋公羊傳譯註》:曹羈:曹國大夫。羈離曹奔陳的原因是“三諫而不從。”而不是戎逐羈而立赤。杜預注《左傳》雲“羈蓋曹世子也。”“蓋”為疑辭,實屬臆說。因曹伯射姑於去年卒,世子逾年,當立為君,不得復稱世子。故孔疏引賈逵說,以為羈是曹君。但羈若是曹君,當書曹伯羈,今不書伯,知非君。故杜、賈二說皆無據。
《通義》引惠士奇曰:“鄭伯窹生卒,世子在位未逾年,故稱名;曹伯射姑卒,世子在位已逾年矣,當書曹伯羈出奔曹,不稱伯則稱曹羈非君也,安可與鄭忽同例哉。”駁杜甚力。羈,拼音 jī。

史書記載


《說苑·正諫》:“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
《潛夫論·務本》:“昔曹羈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義。”(此句乃曹大夫僖負羈之言∶“守天之聚,將施於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疑東漢經學家王符引用之誤也)。
《左傳·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
《公羊傳·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曹羈者何?曹大夫也。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何賢乎曹羈?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従,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