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行宮

炎帝行宮

炎帝行宮,位於高平市神農鎮故關村,炎帝行宮建於村北,座北面南,佔地面積535平方米。後人為紀念農業兼醫藥之祖的炎帝含辛茹苦栽種五穀,不避風險備嘗百草而只能穴處巢居,風餐露宿,特修此宮殿以表達人們對炎帝的懷念之情。

簡介


炎帝行宮
炎帝行宮
炎帝行宮,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東北14.5公里的故關村,後人為紀念農業兼醫藥之祖的炎帝含辛茹苦栽種五穀,不避風險備嘗百草而只能穴處巢居,風餐露宿,特修此宮殿以表達人們對炎帝的懷念之情。該宮建於村中偏南,創建年代不詳,至遲在明代已有。
座北面南,單進院。現有正殿、午台、聖賢殿等。正殿三間,進深六椽,前殿懸山頂。院內現存,明、清碑四通。

歷史記載


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神農炎帝行宮磐基在故關里村前,肇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現存墳冢,木欄繞護,然祠與宮相去幾百餘步也。”

歷史沿革


炎帝行宮“因造基太古,無文考驗”。民代天順四年孟秋(1460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孟秋,歷時九年對“風雨摧毀,垣址漫漶,行跡漸泯”的炎帝行宮進行重修,創建宮殿五間,后僧人明鏡因父業未就涅,於成化辛卯孟冬(1471年)故,繼忠述事雙造神擔一抬,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又對正殿五間進行了重修,正東門改為聖賢殿三間,東南改為出入之門,院內立青石香台,植柏樹兩株,到清代光緒八年(1882年)時,炎帝行宮已是“風雨飄搖,殿宇幾乎頹墮”,以經儒申九德維首先光緒八年四月初六至光緒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對炎帝行宮進行改修,前牆由磚制結構改為木製結構,殿前的木雕圖案為國內雕刻之精品。同時增修東西耳房各三間,改建后的炎帝行宮如碑記所云:“在昔古殿敦龐壯麗,古殿不若時殿明亮,雖未是創始建之亦不異乎創始建之” 。
現在看到的建築就是此時的建築(只是前牆是1957年加修的)故關村因有炎帝行宮,可謂是神威靈應顯耀赫然,風調雨順年豐,大有一方人民逢凶化吉為答謝炎帝神靈,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仲夏至孟秋增修東南耳房兩間,西南耳房兩間,東大門鐘樓三間,同時以碑示後世,凡遭損壞炎帝行宮時,即當補茸,並飭其遵辦為千載之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