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奧賽羅的結果 展開
奧賽羅
1887年首演於米蘭的歌劇
四幕歌劇《奧賽羅》完成於1887年,同年2月首演於米蘭,是威爾第擱筆十幾年後又創作的一部令人驚嘆的天才作品,這年作者七十三歲。這部作品的腳本由作曲家兼詩人包依託根據莎士比亞的悲劇剪裁寫成。
目錄
劇情大致是:在與土耳其人作戰後,人們向奧賽羅歡呼勝利。陰險的旗官伊阿古因為沒有被奧賽羅選為副將而懷根在心。他在慶祝勝利的酒宴上用激將法灌醉了副將卡西奧,挑起了一場械鬥,導致奧賽羅解除了卡西奧的職務。伊阿古沒有滿足,他鼓動卡西奧請求奧塞羅的妻子苔絲德蒙娜為其說情,並利用苔絲德蒙娜失落的一方手帕做偽證,揭發她與卡西奧之間所謂"姦情"。隨後他又製造種種假象,致使奧賽羅陷入圈套,喪失了理性,殺死了無辜的苔絲德蒙娜。最後伊阿古的妻子愛米麗婭挺身揭發了她丈夫的陰謀,奧賽羅才如大夢初醒,追悔無及,最後在愛妻身邊拔刀結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以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現了莎士比亞原著里壯麗動人的故事。《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他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註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同時,旋律刻劃與中期作品相比,更見深刻而富於情感。
威爾第很早就開始傾心於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1865年時,威爾第曾將麥克白改編成歌劇,但當時的首演並不成功,於是他的“威廉·莎士比亞情節”就一直保留在心裡。當轟動世界的阿伊達(1871)問世后多年,威爾第令人驚訝的暫停寫作歌劇,這期間他雖然不間斷的寫了一些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1871年,威爾第為義大利愛國詩人馬佐尼的逝世譜寫著名的《安魂曲》),但主要是在為他的下一部歌劇做準備。
結束了超級華麗的《阿伊達》,威爾第開始思考他的下一步,要如何打破他在《阿伊達》中創造的高度,這時他想到了威廉·莎士比亞的“Otello”,毫無疑問那部戲劇中極度悲痛、赤裸裸的對於人心的描寫將是一個艱巨的挑戰。1880年,威爾第找到了他一直以來的合作者——19世紀著名的詩人博依託,請他寫作《奧塞羅》的歌劇腳本。博依託將莎翁戲劇中文藝復興時代(Raissance Age)的精神融合進在十九世紀興盛的浪漫主義(Romantic Age)精神中。浪漫主義時期,對於那些“黑色”浪漫英雄的崇拜可謂達到了頂峰,不再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僅僅探討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錶行為之間的差距,而是更直接的關注人的本質,認為人性本惡,在《奧塞羅》中“依阿戈”(Iago)這一角色堪稱典型,博依託甚至曾想用“依阿戈”這個名字來命名這部歌劇。如果說在其後博依託為威爾第的法爾斯塔夫所創作的法爾斯塔夫身上有著永遠否定人類真善美的惡魔的影子,那麼《奧塞羅》中的依阿戈則更象是惡魔在人間的化身,其一曲“信經”(credo)是那麼赤裸裸的,完全沒有了威廉·莎士比亞戲劇中遮遮掩掩的虛偽,充分反映出兩個時代對於人物的不同看法。
在博依託巧妙改編威廉·莎士比亞原作的基礎上,威爾第將威廉·莎士比亞的詩意和人物轉譯成極富天才的音樂。作品中沒有瓦格納的成分,幾乎沒有什麼分曲,也沒有主導動機。人聲與樂隊間的平衡得到出色的處理,樂隊始終存在,並以最節約的方式產生出最深刻的效果。
威爾第的《奧塞羅》刪去了莎翁原著中的第一幕,以其第二幕第一景暴風雨場面開始歌劇,狂亂不規則的音樂象徵著奧塞羅暴烈的個性,而原著第一幕中的一些細節都安排在後來的幾首二重唱中。威爾第只為劇中的主要角色寫獨唱曲,這樣即可突出其重要性,又將他們的內心世界表達清楚,而戲劇性衝突則靠重唱及聲部對位來表現。如第二幕花園中的重唱,三種不同風格的曲調暗示了黛絲德蒙娜、奧塞羅和伊阿古之間悲劇性的衝突。之後的四重唱氣氛更加激烈,出現了三層交叉的衝突,互相不知道心意的奧塞羅與黛絲德蒙娜,以及他們與暗地裡謀划陰謀的伊阿古,為了黛絲德蒙娜的手帕與丈夫發生爭執的女僕愛米利婭,四個人之間隱含的危機在舞台上呈現出尖銳的諷刺意味。威爾第為幾個主要角色寫了代表他們各自個性的音樂,當中只有奧塞羅的音樂會轉變,當他落入伊阿古為他所設的陷阱時,他唱起了代表伊阿古的迴旋式旋律,而當他懷疑妻子不忠時則用屬於黛絲德蒙娜的旋律來諷刺她,這種角色之間的音樂借用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複雜化。另外,威爾第安排了兩個音樂動機來串聯起整個悲劇性的劇情,第一幕預示混亂與陰謀的“飲酒歌”以及第四幕黛絲德蒙娜所唱得預示悲劇結尾的“楊柳歌”。
整部歌劇音樂的發展象徵著奧塞羅人格的轉變。一開始,他以高貴勇敢的英雄姿態出現,但暴風雨的主題預示了他個性中的暴烈,接著伊阿古設計陷害他,他的內心從懷疑到震怒到殺機浮現,音樂也不斷地從平靜到狂亂。其中分化出一對矛盾,就是奧塞羅對於妻子的信任,代表伊阿古的迴旋式旋律充斥著詭異邪惡的感覺,整個信與不信的過程中反覆出現這種旋律,最後由奧塞羅唱出,暗示著他已徹底受伊阿古的控制,對妻子的感情由愛至恨。從恨中引發出的便是死亡的主題,愛情的動機伴隨著奧塞羅的幸福平靜與快樂,懷疑的動機則使他受著嫉妒的折磨,痛苦、狂暴,進而出現殺人的動機,這時音樂層層交織達到了高潮,然後一個回落,矛盾的出現了悔恨的主題及愛情的動機,緊接著重複殺人的動機,代表了奧塞羅精神上最終的崩潰,這個看似能夠征服一切的英雄選擇了自殺來結束他悲慘的命運。
這部歌劇1887年2月5日於蘭斯卡拉歌劇院的首演轟動了全城,民眾聚集在一起久久不肯離開,他們口中高呼著:“威爾第萬歲”。也確實,威爾第用這部歌劇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奧塞羅》打破了他在《阿依達》之後長久的沉默。
注意:下文記有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