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

德國作曲家

徠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男,德國作曲家。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

1832年,瓦格納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並且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1859年夏末,完成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全部創作。1866年,再次去瑞士,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創作。

瓦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瓦格納的啟發最多。瓦格納的樂劇理論和以《尼伯龍根的指環》《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為代表的樂劇創作對西方音樂史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1883年2月13日,終因心臟病複發,醫治無效,死於威尼斯。

大事件

1813-05-22

出生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

1832

創作《C大調交響曲》

1832年,瓦格納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由於這部作品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使瓦格納在音樂界的地位有所改善。緊接而來的機遇,又使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出現新的轉變。

創作《C大調交響曲》
1842

憑藉《黎恩濟》一舉成名

1842年初,德累斯頓歌劇院準備排演瓦格納在巴黎完成的歌劇《黎恩濟》,於是,瓦格納啟程回國,投入了這項工作。四月,《黎恩濟》在德累斯頓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瓦格納一舉成名,這使他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

1848

投身到戰鬥一線

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情勢十分高漲,瓦格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場革命。瓦格納不但慷慨陳詞,以筆墨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戰鬥第一線。

1853

主辦蘇黎世音樂節

1853年初,瓦格納主辦了為期三天的“蘇黎世音樂節”,其中中大半費用都由奧圖負擔。

1868-06-21

創作的歌劇在慕尼黑首演

1868年6月21日,歌劇在慕尼黑首演,由著名音樂家、瓦格納的朋友彪羅擔任指揮。

1883-02-13

逝世

1883年2月13日,終因心臟病複發,醫治無效,死於威尼斯。

逝世

人物生平


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
1828年,在萊比錫布商公所的音樂會中,瓦格納第一次聽到了貝多芬的作品。充滿熱力而又富有進取精神的音樂使瓦格納大為震驚,他第一次感到音樂的偉大,感到音樂中所蘊含的無窮的力量。
1829年,瓦格納在萊比錫劇院觀看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德里奧》,史詩般宏偉的音樂使他再也無法擺脫這門藝術的吸引力。瓦格納立志作曲,並以貝多芬為指路明燈,開始踏上探求音樂藝術的征途。
1831年,隨托瑪斯教堂的音樂家梯沃多·魏利格學習和聲、對位。如饑似渴的求知慾,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時期內就掌握了這些理論,並且用之於實踐。
1832年,瓦格納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由於這部作品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使瓦格納在音樂界的地位有所改善。緊接而來的機遇,又使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出現新的轉變。
1833年,瓦格納應威爾茨堡劇院的邀請,擔任了該劇院的合唱指揮。不久又先後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劇院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歌劇作品,並通過演出實踐,逐漸地摸索到歌劇藝術的特殊規律和當時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劇的藝術風格。歌劇院的工作,使瓦格納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不但提高了指揮能力,而且在歌劇創作上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在此期間他寫了兩部歌劇:《女奴》和《戀禁》。儘管這兩部作品還比較幼稚,但它們卻打開了瓦格納畢生從事的歌劇創作的大門。在柯尼堡劇院工作期間,瓦格納與女歌劇家米娜·普蘭納結成夫妻。
1839年,瓦格納來到巴黎。巴黎是當時歐洲文化的中心之一,瓦格納久已仰慕這塊土地。並希望能在這裡施展自己的藝術才能。但事與願違,他完全被人才濟濟的“海洋”所湮沒了。瓦格納沒有獲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權利,只能以抄譜來糊口求生。在巴黎的三年,是瓦格納一生中最貧困的時期。他曾因鞋底破洞,買不起新鞋而無法外出。他甚至連最便宜的剃刀也買不起,並常常飢腸轆轆。
瓦格納[德國作曲家]
瓦格納[德國作曲家]
1842年初,德累斯頓歌劇院準備排演瓦格納在巴黎完成的歌劇《黎恩濟》,於是,瓦格納啟程回國,投入了這項工作。四月,《黎恩濟》在德累斯頓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瓦格納一舉成名,這使他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黎恩濟》的成功引起了德累斯頓劇院對瓦格納的興趣,他的另外兩部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與《唐豪賽》也相繼在該劇院上演。在此期間,瓦格納還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劇院的指揮。
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情勢十分高漲,瓦格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場革命。他在《人民報》上發表了題為《革命》的文章,把革命描寫為偉大的女神:“她乘潘風嫩的翅膀賓士著,高高地昂著那被閃照著的頭,右手持劍,左手持火炬,目光陰黯、冷淡而帶怒氣,但是對於那些敢於正視這黯淡的目光的人,它卻發射出最純潔的愛的光芒。”瓦格納不但慷慨陳詞,以筆墨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戰鬥第一線。
1849年5月,參加了發生在德累斯頓的一場街巷防禦戰。當時,炮火連天,形勢十分危急。瓦格納不顧生命安危,和戰士們一起反擊政府的軍隊。戰鬥期間,瓦格納還冒著槍林彈雨在牆上和籬笆上張貼革命傳單,並且還在克雷斯托夫塔上堅守了兩晝夜。結果,革命遭到了鎮壓,瓦格納也遭到了追捕。秋天,瓦格納來到蘇黎世,從此,開始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當時,他沒有固定的工資,靠朋友的資助和少量的其它收入來維持生活。但瓦格納生性好揮霍,因此,到瑞士不到五年,他就背上了一萬法朗的巨債。不久,瓦格納應倫敦愛樂協會的邀請,到倫敦指揮演出了八場音樂會,一度收入非常微薄。
1852年至1855年間,他先後染上瘧疾和丹毒。這兩次大病嚴重地摧殘了瓦格納的身體,他在給朋友烏利希的信中說病痛使他難以忍受,幾乎把他毀了。
1852年2月,瓦格納在“大眾音樂協會”組織的音樂會上指揮了貝多芬的作品,當時在場的威森東克夫婦聽了瓦格納指揮的作品后深受感動。他們醉心於瓦格納的指揮藝術,通過一位德國逃亡律師認識了瓦格納。奧圖·威森東克是一位經營絲綢生意的大富翁,同時,他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藝術、富有理性的人物。為了幫助瓦格納解脫當時的經濟困境,財力雄厚的奧圖·威森東克給了瓦格納七千法朗的貸款,並在其他方而給予他許多無私的援助。
1853年初,瓦格納主辦了為期三天的“蘇黎世音樂節”,其中中大半費用都由奧圖負擔。在生活上,奧圖屢次支付瓦格納休假旅行的費用,這使他能夠在流亡期間開闊眼界。奧圖不但在金錢上支援瓦格納,而且幾年後還買了一棟建在自家隔鄰的房子供瓦格納居住。6月創作了一部《降E大調奏鳴曲》獻給威森東克夫人;又在歌劇《女武神》前奏曲的靡頁上寫下“G.S.M”(“祝福瑪蒂德”)的字樣作為該曲的獻辭。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創作過程中,也凝聚了他們無比深厚的友情。瓦格納與威森東克夫婦的關係一直保持了六年,他稱這段時期為“鮮花盛開的日子”。
1858年4月,由於瓦格納的妻子米娜私自拆閱了他給瑪蒂德的一封信,而在威森東克家引起了一場風波。從此以後瓦格納的處境十分為難,他忍受不住無休止的爭吵,終於在8月17日離開威森東克夫婦的住地,遷居威尼斯。
1859年夏末,當他完成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全部創作后,又離開了威尼斯,第二次來到巴黎。在巴黎期間,他為自己能夠獲得回國的許可而四處奔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瓦格納終於重返祖國。瓦林納歸國后不久,就來到萊茵河畔的比柏里赫著手創作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由於經濟情況日益破落,他不得不在萊比錫、維也納等大城市指揮音樂會,依靠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
1863年,瓦格納前往俄國舉行音樂會,先後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公演,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是,他回國后不久又重新陷入困境,經濟來源斷絕,音樂會收入少得可憐,財產也被債主們沒收。瓦格納成了一個狼狽不堪的流浪者,生活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
1864年5月4日下午,瓦格納被邀請到慕尼黑去見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路易二世是瓦格納音樂的熱烈崇拜者。自從他在維也納觀賞了《羅恩格林》之後,就開始日夜渴望召見瓦格納。路易二世對瓦格納的一片痴情使瓦格納獲得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待遇。尊照國王的意願,瓦格納住進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座別墅,這座別墅距斯坦貝格湖邊的夏宮不遠。國王幫助瓦格納還清了所有的債,並滿足他一切需要。與路易二世的友誼,使瓦格納從絕望的邊緣一躍而起,成為暢通無阻的成功者。
1866年,再次去瑞士,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創作。
1868年6月21日,歌劇在裹尼黑首演,由著名音樂家、瓦格納的朋友彪羅擔任指揮。路易二世出席初演儀式,並把瓦格納請到自己的包廂里,並肩共賞這出歌劇的初演。第二幕和第三幕落幕時,瓦格納在國王的包廂里,向鼓掌的觀眾回禮。
1872年,為了興建拜雷特劇院才離開瑞士特里柏興。
1876年,路德維希為瓦格納建造了拜羅伊特節日劇院,作為專門演奏瓦格納歌劇的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演出場地。
1879年以後,因為健康關係瓦格納連續四個冬天都是在義大利度過的。
1881年春,瓦格納赴柏林參加《眾神黃昏》的公演。
徠1882年,瓦格納重返拜雷特,在那裡參加了《帕西法爾》的首演,在最後一場演出中他還親臨指揮。隨後,瓦格納又回到威尼斯休養。
1883年2月13日,終因心臟病複發,醫治無效,死於威尼斯。

主要成就


理查德·瓦格納彩色畫像
理查德·瓦格納彩色畫像
對傳統歌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實施了“整體藝術觀”、“無終旋律”以及“主導動機”的手法,並強調戲劇第一,音樂第二,堅持音樂必須服從戲劇內容需要進行創作的原則,改革后的歌劇被稱為樂劇(Das Musikdrama)。
創作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
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製(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強了樂隊的表現力,改變了傳統歌劇將樂隊當作“巨型吉它”,使其處於人聲伴奏狀態的做法。他抓住了樂隊的表現特點,通過“主導動機”的運用來闡述戲劇內容,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有效工具。
建立半音化和聲,淡化調式調性,創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對20世紀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瓦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複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麗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個人作品


歌劇
瓦格納個人作品
瓦格納個人作品
結婚 Die Hochzeit (1832, 萊比錫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愛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見習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馬格德堡1836)
黎恩濟,羅馬的最後一個護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頓1842)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頓1843)
湯豪瑟與瓦特堡的歌唱比賽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頓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瑪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連演三日和一個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羅伊特1876)
前夜:萊茵的黃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劇: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劇:齊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羅伊特1876)
第三日劇:諸神的黃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羅伊特1876)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65-82, 拜羅伊特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