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橋鎮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下轄鎮

大西橋鎮,隸屬於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地處西秀區東部,東鄰平壩縣,南接舊州鎮,西連七眼橋鎮,北交蔡官鎮,行政區域面積71.21平方千米。 

春秋時期,屬牂牁國地;1984年,更名大西橋鎮;2011年12月,屬西秀區。截至2018年末,大西橋鎮戶籍人口為44514人。截至2020年6月,大西橋鎮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西橋村。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屬牂牁國地。
戰國時期,屬夜郎國地。
漢代時期,屬象郡夜郎縣。
三國兩晉,屬牂牁郡。
明洪武初年,安順建普定衛,分屬普定衛與安順州,州、衛合併為安順軍民府後屬安順軍民府。
大西橋鎮
大西橋鎮
民國三年(1914年),安順府改安順縣,屬安順縣。
1949年,建尚武鄉。
1984年,更名大西橋鎮。
1991年,市、縣合併屬安順市。
2000年6月,撤地建市后,安順市改為西秀區。
2011年12月,屬西秀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西橋鎮地處西秀區東部,東鄰平壩縣,南接舊州鎮,西連七眼橋鎮,北交蔡官鎮,行政區域面積71.2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西橋鎮地處川黔徑向構造體系,南北、東南向西有兩大斷層。地貌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丘、淺丘、孤峰、槽谷、窪地交錯分佈。區域內山丘和壩子相連,最高點海拔1538.1米,最低點海拔1300米,相對高差238.1米。 

氣候

大西橋鎮年平均氣溫14℃,極端最低氣溫-4℃,極端最高氣溫33℃。無霜期年平均21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70.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15毫米。 

水文

大西橋鎮境內最大河流是邢江河,由多條支流在大龍潭處彙集而成,流經石壩、九溪、下九村。支流有大西橋河(長約4千米)、狗場屯河(長約4.5千米)、河橋河(長4千米)、中所河(長4.5千米)、吉昌河(長2.5千米)、鮑屯河(長4.2千米)、西隴河(長1.1千米)、龍家河(長3.5千米)等。境內河流平均流量70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大西橋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大理石、白綿石、煤、石灰岩、砂頁岩等。其中大理石分佈在小屯村,儲藏量50萬立方米。白綿石儲藏量50萬立方米。建築石材儲藏量200萬立方米。煤主要分佈在九溪、下九、小白岩等村,儲藏量豐富。耕地面積25234畝。 

自然災害

大西橋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低溫、乾旱、冰雹、暴雨、秋季陰雨。1958年、1991年大暴雨曾引發重大洪水災害,造成大片農田被沖毀,多處房屋倒塌。1963年和2002年,陰雨低溫造成80%的水稻歉收。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西橋鎮轄24個行政村:九溪、下九、小白岩、新寨、馬場、吉昌、中所、江常、河橋、狗場屯、安庄屯、背籠坡、三個山、小屯、三鋪、帶子街、鮑屯、西隴、王家院、白泥寨、石板房、楊家關、大西橋、小寨。 
截至2020年6月,大西橋鎮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西橋村。 
大西橋鎮區劃詳情
大西橋社區小寨村吉昌村鮑家屯村同心村
石板房社區河橋村三鋪村九溪村/
安庄村中所村小屯村狗場屯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大西橋鎮總人口4321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425人,城鎮化率7.9%。總人口中,男性21188人,佔49%;女性22028人,佔5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5976人,佔83.2%;有苗、仡佬、白、布依等少數民族,共7240人,佔16.8%。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苗、仡佬2個民族,其中苗族202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27.9%;仡佬族1334人,佔18.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92人。 
截至2018年末,大西橋鎮戶籍人口為4451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西橋鎮財政總收入3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00元。 
2018年,大西橋鎮有工業企業24個,其中規模以上1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4個。 

農業

2011年,大西橋鎮生產糧食10223噸,其中水稻產量5723噸,玉米45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辣椒、西紅柿、白菜、大蔥、烤煙、茶葉等。2011年,種植辣椒3000畝,西紅柿3200畝,大蔥800畝,白菜3800畝,烤煙1100畝,茶葉7000畝。 
大西橋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等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21841頭;出欄家禽202.3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6498.3噸,其中豬肉3413.7噸,禽蛋產量1172.6噸。 

工業

大西橋鎮形成以鑄造、建築材料、茶葉加工、糧油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0500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大西橋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大水橋西側而得名。 

民俗文化

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由原難舞的分支軍難演變而來,盛行於屯堡村寨,是集地戲、祀、娛樂於一體的古老戲種。據《續修安順府志》載:"黔中民眾來自外省,當草萊開闢之後,多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跳神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迄今安順境內,盛行不衰"。屯堡人依村寨門前或寨中空地為戲台,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藝術手法,表現《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中國古代忠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地戲
服飾
屯堡人的服飾以青、藍色為主。屯堡男人的服飾以短對襟和長衫大襟為主。對襟短衣從中系扣,俗稱“三個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兩個下擺各有一個口袋而得名。對襟短衣一般用青、藍、白布加工而成,釘5顆或7顆布疙瘩紐扣。穿長衫時,頭包青布頭帕或毛線頭帕,腰系青布腰帶。
鮑家拳
大西橋鎮鮑家拳是鮑家屯村民世代相傳的拳術,它主生於唐朝以前,其歷史比著名的“少林拳”還要悠久。據《安徽徽州府志》記載,晉太康年間(280年—289年)護車尉鮑伸隸,鎮守長安,將鮑家拳由北方帶到安徽歙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鮑家屯鮑姓始祖鮑福寶奉朱元璋“調北征南”之命,遠征貴州,又將鮑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縣帶到貴州安順。

教育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830人,專任教師58人;小學7所,完小5所,在校生2916人,專任教師22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1所,在校生906人,專任教師9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中等職業學校1所。 

交通


2011年,大西橋鎮境內有102省道、貴黃公路、清黃公路3條主要幹道和關雙公路,滇黔鐵路和珠六複線2條鐵路通過。 

社會


科學技術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農藝師3人,獸醫師1人,各類科技人才12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村文化活動中心22個,農家書屋24個,藏書5萬多冊;業餘歌舞文藝表演隊伍54支,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150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 
2011年末,文體廣場28個,業餘籃球隊24支。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每年6月、7月和春節村寨舉行的籃球運動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鎮醫療衛生機構1個;病床12張,固定資產總值7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4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8400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大西橋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0戶,人數279人,支出24.62萬元,比上年增長10%;醫療救助3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0人次,共支出27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34戶,人數1922人,支出33.89萬元,比上年增長6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3.04萬元,比上年增長15%。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郵政支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3萬份(冊)。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1500戶,行動電話用戶2300戶。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自來水已覆蓋全鎮,日總供水量2230立方米,日排水量890立方米。 
供電
2011年末,大西橋鎮有變電站1座,全鎮月供電量367萬千瓦時。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大西橋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