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蔓枯病

黃瓜蔓枯病

黃瓜蔓枯病是由西瓜殼二孢和甜瓜球腔菌引起的、發生在黃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莖、葉和果實。黃瓜開始結瓜時,如遇高溫高濕天氣,病株葉片就會出現白天萎蔫,到了夜間又恢復,反覆數日後,葉片失去功能,最後整株葉片下垂。隨著病情發展,莖基部表皮縱裂,有褐色流膠現象。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或粉紅色的霉狀物,縱剖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短短的幾天內,瓜蔓便會整壟整片地失水萎蔫,並且在莖蔓上有明顯的病斑。

黃瓜蔓枯病在春秋季節、保護地發病率較高,病田病株率一般為20%左右,重病田病株率達80%以上,主要引起死秧,秋棚受害尤為嚴重。該病為土傳病害,病菌在土中可存活5-6年,連作地、粘土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均會導致該病發生。

黃瓜蔓枯病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噴葯應立足“防”字。發現病株要全面早治,及時清理田地,清除病株;合理施肥,培育壯株;調控好溫度及濕度,及時通風,做好排濕;落蔓時,及時打去病殘葉,澆水時莖蔓易遇水感染黃瓜蔓枯病,要特別注意澆水后的噴葯防治。為提高防治效果,要混合用藥,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藥性。

病症特徵


黃瓜蔓枯病病原的無性態為西瓜殼二孢(學名: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甜瓜球腔菌(學名: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 Chiu et walker.),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葉面生,多為聚生,初期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至扁球形,直徑68.25-156微米。其孢子短圓形至圓柱形,無色透明,兩端較圓,正直,初為單胞,後生一隔膜,有性世代一般生在蔓上,形成子囊殼。子囊殼細頸瓶狀、球形,單生在葉正面,突出表皮,黑褐色,大小為(45-10.7)微米×(30-107.5)微米。子囊多棍棒形,無色透明,正直、稍彎,大小為(30-42.5)微米×(8.75-12.5)微米。子囊孢子無色透明,短棒狀、梭形分隔。發育適溫20-24℃,能侵染多種葫蘆科植物。
黃瓜蔓枯病
黃瓜蔓枯病
病菌適宜溫暖潮濕的環境條件。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15-32℃;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2-25℃,相對濕度8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結瓜初期。發病潛育期5-10天。

為害癥狀


黃瓜蔓枯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莖、葉和果實。
葉片染病,初始在葉緣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后病斑呈“V”字形擴展,或產生圓形及不規則形病斑,黃褐色或淡褐色,具不明顯輪紋,后病部產生黑色小點,易破裂。
黃瓜蔓枯病
黃瓜蔓枯病
黃瓜蔓枯病
黃瓜蔓枯病
果實染病,發病初始在幼果上產生水浸狀小斑,擴大后病斑黑褐色,果肉淡褐色,病部軟化。
苗期染病,發病初始在子葉或幼莖上產生水浸狀小斑,擴大后子葉病斑灰色圓形及半圓形,使葉片被病斑覆蓋,併產生黑色小點,或莖蔓被病斑環繞,導致幼苗死亡。

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能潛伏在種皮上越冬。病菌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反濺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氣孔、水孔或從傷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帶病種子播種發芽后侵入子葉,並在受害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黃瓜蔓枯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8月。年度間入梅早、梅雨期長、雨量多,期間溫度高的年份發病重;高溫多雨,田間濕度大,露重,病害發生嚴重;排水不良,種植密度過高,植株生長勢差的發病較重。連作年限與黃瓜蔓枯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連作年限越長,發病越重。連作0年、1年、3年、5年和7年,黃瓜蔓枯病發病株率分別為0.6%、2.9%、12.6%、31.5%和51.9%。其原因是連作年限越長,土壤中累積的病原菌越多;另外連作年限越長,黃瓜長勢越差,抗病性也越低。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合理輪作:實行與非瓜類作物2-3年的輪作倒茬。播種前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落葉,剷除雜草,並配合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新高脂膜進行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同時種植的田塊應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田間積水引起病菌蔓延,有條件的播前最好深耕曬土。 
● 科學選種:選擇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田和無病株作留種。 
● 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合理增施磷、鉀肥。合理使用生物肥料、活性有機肥料及無機復混肥料。在黃瓜的生育期要多次追肥,防止早衰,增強抗病力。澆水時要避免大水漫灌,澆后及時中耕,發病後適當控制澆水,降低土壤及空氣濕度,並及時通風降濕。及時摘除有病的葉、花、果,清除落地殘花,防止病原落入土中,如發現病株時及時拔除。同時在生長期適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枝梢瘋長,促進花芽分化;在花蕾期、幼果期和膨果期噴施壯瓜蒂靈,增粗果蒂,促進果實發育,提高黃瓜品質。 
● 實行合理密植:根據露地、保護地情況,確定適宜的栽植密度,並注意通風降濕增強植株抗性。 
● 及時進行植株調整:搭架整蔓時,不需側枝結果的要及時摘除,每次落蔓前要及時打掉下部老黃葉。雌花過時應疏掉一部分,以平衡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 
● 短時高溫悶棚抑菌:在病害開始發生時,可選擇晴天早上澆水,澆完后閉棚,使棚內溫度上升到38-40℃,保持1-2小時,然後逐漸放風排濕,對抑制病原菌侵染效果良好。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播種前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殺死種子上的病菌或用25%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浸種30分鐘后取出晾乾播種,也可用干種重量0.3%的福美雙拌種播種。 
● 化學藥劑防治:黃瓜蔓枯病的化學防治應以前期預防為主,發病前可噴施阿米西達1500倍或達克寧600倍1-2次預防。發病時可用阿米妙收1500倍噴霧治療,每隔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也可使用世高1000倍混加達克寧500倍噴霧,效果會更好。莖部染病,可用多菌靈或百菌清兌水成糊狀用毛筆蘸葯塗抹病斑處。藥劑應輪換使用,避免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