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寺

順德旅遊一大景點

寶林寺位於廣東省佛山順德區大良太平山西麓,是佛教徒朝拜之地外,也是人們瀏覽的勝地,被譽為"太平瑞氣"。

歷史沿革


寶林寺
寶林寺
順德寶林寺座落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太平山西麓。於明山秀水之中,取"龍躍天門,虎卧鳳閣"的山勢。因此,除了佛教徒經常去朝拜外,也是人們瀏覽的勝地,被譽為"太平瑞氣"。寶林寺原址在山市順德區大良鎮內的鳳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始建於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南漢末期,宋代重修時擴大規模。元代高僧德欽在此潛修至圓寂,僧眾在寺內建“肉身堂”安奉塗漆遺體。清康熙年間重修擴建后,易名“寶林寺”,取“凈土七寶樹林”之意。其後,縣衙在寺內增建“萬壽宮”,供吏員向帝、后祝壽及恭聽“聖諭”之用。至20世紀中期,此寺大部分拆卸擴路和興建文化公園。1995年,剩餘建築物全部拆除,另在太平山西麓重建新寺,依山構築,巍峨壯觀,成為順德旅遊一大景點。
寶林寺
寶林寺
寶林寺始建於唐末五代之南漢殤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初名"柳波庵",一直以供奉觀音為主。宋·咸淳年間,名僧德欽和尚雲遊而至,開壇說法,禪宗南播,寺院的規模和影響逐步擴大,盛極一時。至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順德開縣,也才有了"順天之德"這一皇帝御賜縣名的說法(因黃蕭養之亂,明朝廷為鞏固其統治,划南海、新會等地的一部分設立縣治,是為順德)。故順德有這樣一句俗語:"未有順德,先有寶林"。此時,每遇國家大典或開讀朝庭詔令,則地方長官紳耆仍集合寺庭舉禮。及后,清·康熙初年,肇慶慶雲寺僧人元亮,駐寺傳承禪宗之臨濟宗,遂令寺院的香火,更勝前朝。並將"柳波庵"易名"寶林寺",取"凈土七寶樹林"的意思(當時庵內長有一片參天古木,宛如傳說中西天掛滿七種寶物的樹林,〈阿彌陀經〉中所說的這七種寶物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由於歷史原因,原寶林寺殿堂後來移作它用,再因舊城改建,寺院舊貌已難以復原。在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原寶林弟子信眾及眾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回鄉探親,紛紛要求重建寶林寺,后經省宗教部門批准,由市有關人士組成籌建委員會募資重建。此舉深得海內外社會賢達、八方善信的鼎力支持,慷慨解囊,樂施善財,誠篤捐資,共襄善舉,使寶林寺的重建得以順利進行。

建築特色


寶林寺
寶林寺
如今的寶林寺是1996年易地重建,1998年10月11日落成的(原址位於現今大良區青少年宮一帶),左環德勝河,右矚舊寨、清雲雙塔,佔地十三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一萬三千平方米)。主體殿閣依山而建,氣勢恢宏,古樸莊嚴。拾級而上,有山門(分列兩旁有哼哈二將),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及'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鼓樓、鐘樓(鼓直徑2.6米、鍾重2.8噸)、九龍壁(寬18.3米,高7.9米)、齋堂、客堂、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消災延壽佛,普賢、文殊兩菩薩)、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碑廊、僧舍、藏經閣(供奉西方三聖)……一座比之原址更為壯麗的佛教叢林成為順德乃至佛山的人文景觀。登臨回首,人間繁華盡收眼底。在寶林寺重建籌建之初,也是因緣際會,得熱心人士念寶林寺之緣起,捐贈純金觀音一尊。因此,寶林寺建築總體規劃共為兩期,下院觀音堂是第二期工程(2001年秋破土動工,歷時3年)。

旅遊信息


寶林寺景區分類:宗教旅遊搜索同類景區
開放時間:8:00-17:00
門票價格:寶林寺門票單價:10元觀音堂門票單價:5元
地址:廣東省順德區大良太平山寶林寺
最佳時間:四季皆宜
交通指南:佛山旅遊專線車,途經佛山市內各景點。市內已開通公交車21條線路,大部分公交車,營業時間從6點至22點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