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術

核磁共振技術

核磁共振技術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細胞中相對分子質量較小(20,000道爾頓以下)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結構,而不損傷細胞。

技術介紹


1927年1919年斯特恩發展了研究原子原子核性質的分子束方法,證實了原子磁矩的存在,獲1943年物理獎。1944年,拉比因發明記錄原子核磁性共振法而獲1944年物理獎。1946年布洛赫和珀塞爾各自獨立地發展出一種新的實驗方法,能以極高精確度測量原子核的磁矩。他們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物理學領域-核磁共振能譜學,同時對於物質結構的測定,特別是結構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們因此獲1952年物理獎。
隨著計算機和NMR在理論和技術上的完善,NMR無論在廣度、深度上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它已成為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和地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實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