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路

文獻路

莆田文獻路,街道名稱。分文獻東路和文獻西路,其中東路為步行街,這裡商家雲集,人流量為莆田各街道之首,一間三十平方的店鋪月租都在8000以上。為莆田首席商業黃金區。文獻東路有一座酷似天安門城樓的建築是莆田古譙樓,是福建僅存的一座鼓樓,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樓之一。

基本簡介


文獻路,莆田市區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幹道,它像一位默默無語的長者,見證了莆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喜人變化。
三十年前的這條路,東起文峰宮百貨商店(今文峰宮所在地),西至原莆田體育場北面的城廂衛生院(俗稱“石厝”),長不過幾百米,寬僅20米左右,道路兩邊均是二、三層高的磚木結構或一層高的木結構房子。最像樣的建築除了宋代古迹古譙樓外,當屬縣巷路口南邊的食雜公司門市部了。因其有三坎連續的店面,當地人就稱之為“三坎拖”。再往西走,南市場斜對面的五層樓高的新華書店就是當年這條路上最高、最現代的建築了。而位於這條路西端的城廂衛生院的外觀在當時算是相當別緻了。
文獻路原名“八二一路,”以紀念莆田解放之日。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文獻路逐漸向西伸展,先是修到了現在的人民武裝部附近,后又延伸到今新華圖書城。記得當年中旅大廈建成時,路面比大廈一樓的地面高出近一米,是靠人民子弟兵打通的。八十年代末,隨著莆田撤縣建市,文獻路又拓展到了科委附近的環島。那時,這裡的道路周邊還是成片的香蕉林。北方的同學到此一游,驚訝地說:“這也叫市呀?”
1徠996年,在這條路的盡頭,福祥公司投資建起了鳳凰山公園,結束了莆田沒有公園的歷史。
文獻路是一條不平凡的路。作為當年莆田縣城唯一的一條主幹道,它經歷了文革的動亂,古譙樓前曾經是“大字報”的海洋;那時,這裡是莆田政治新聞中心,也是莆田政治氣候的晴雨表。遊行的隊伍從這裡走過;美麗的花車從這裡駛過;押運死刑犯人遊街示眾的囚車也從這裡碾過……在那家家戶戶用煤爐的年代,古譙樓前的水泥路面,也成了附近居民製作和晾曬煤餅的好地方……
文獻路是莆田最早的商業街,說是商業街,店鋪和商品也是屈指可數。從文峰宮百貨商店一路往西,依次分佈著服裝店、染衣店、食雜店、水果店、醬油店、照相館、飯店和書店。再有就是一些修理鐘錶、製作錦旗、收購廢品、出售鋤頭扁擔、畚箕籮筐的小店了。然而,就是這樣一條小小的街道,當年卻是莆田全縣二百多萬人心目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人以到過古樓前而自豪,還有許多人一生都沒有到過城裡,只能幾回回夢裡逛大街了。

現今發展


如今,昔日的小街變成了長2.5公里,寬40米的大道,還專門辟出600多米長的一段做為步行街。整條文獻路,商家林立,裝飾美觀。商品豐富,精品彙集。自西向東一路走來,超市、購物廣場、新華書城、移動電信、各大銀行迎面而來;金利來、培羅蒙、肯德基、麥當勞,中外名牌夾道迎賓。
文獻路見證了莆田人思想觀念的轉變。田尾一帶鑿牆開店曾經引起不少非議;拆除文峰宮百貨商店,打通文獻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然而,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暖流融化了僵化思想的堅冰,莆田也與全國一樣,踏上了奔小康之路。於是文獻路才有了今日的繁華,莆田人才有了幸福的笑臉。俱往矣。數文獻巨變,還看今朝!
文獻路記錄了莆田人的勤勞與智慧。2001年金秋時節,第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在這裡隆重舉行。開幕式演出地點設在鳳凰山公園前的廣場。莆田的藝術家以鳳凰山為背景,以台階和空地作舞台,用文獻路當畫廊,大氣磅礴、極具創意的場景和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演讓許多人對莆田刮目相看,讚不絕口!
文獻路是一條美麗的路,它的兩旁,有高樓大廈,但沒有遮天蔽日。
文獻路的美麗,在於它有樹。尤其是從田尾圓圈到鳳凰山下,行道樹與綠化帶上的鳳凰木連手搭起了兩條綠色長廊,給盛夏的荔城增添了無限生機,帶來了怡人快意!步行街上的榕樹撐起了一把把天然涼傘,呵護著談笑風生的男女老幼;古譙樓周圍的樹木花草也使得八百歲的古迹青春煥發,充滿活力!
文獻路是一條極具特色的路,歷史與現代在這裡匯聚,商業與文化在這裡交融。歷盡滄桑的古譙樓、極具人文價值的文峰宮、建築精華鳳山寺,將莆田的歷史濃縮成一首立體的詩;入夜,華燈齊放,噴泉歡歌,把整條文獻路裝扮得分外迷人!
文獻路是一條吉祥的路,她是莆田市區的脊樑,支撐著三條南北走向的大道,把一個大寫的“豐”字生動地鑲嵌在莆陽大地上。
文獻路由東向西,地勢逐漸升高,直達鳳凰山麓。鳳凰山麓山巒起伏,一片蔥綠;登上福祥塔,荔城美景盡收眼底。欲窮千里目,再上石室路。到了山之巔,更給人以“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啟迪與感悟!由西向東,地勢緩緩降低,直達舊福廈公路,由此通達全國各地;除了陸路,還有水路,沿護城河,直達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