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譙樓
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坐落於福建莆田市區中心文獻路中段。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8年(983),興化軍知軍段鵬初建,作為子城城門和門樓。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樓之一。紹興六年(1136年)因火災焚毀,知軍劉登重建,並置更鼓刻漏於其上,故稱鼓樓。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騷亂,又被焚毀。至隆慶五年(1571年)才重建,分守陰武卿書匾“壺蘭雄鎮”。現存古譙樓建築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嘉慶八年(1803年)重修的。
古譙樓是莆田的地標性古建,也是福建省僅存完整的一座鼓樓,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莆田人常把它當作“興化府”的象徵。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是福建僅存的一座鼓樓,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為北宋太平興國(公元983年)所建,當時是子城的城門和城樓。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毀於火災,重建後置更鼓和刻漏於樓上,成為鼓樓,是“興化府”的象徵。
古譙樓
古譙樓
城台上的譙樓是木構建築,原是無門窗、無隔牆的通透空間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柱子貫通上下兩層,柱頭無斗拱。整體木結構系抬梁結合穿斗結構的營造方法。梁架的縱向和橫向結構剛度強,抗風、抗震、抗側性好。斗拱數量較少,種類卻多,且斗底均有假皿板,斗欹有頗,形式古老。脊桁下的一組斗拱中的拱身彎曲變化自然有趣。扎牽的尾部穿過柱身,許多穿過柱身後成為拱,起到插拱的作用,而使單步梁有較好的力學性質。
古譙樓的造型頗具地方特色。屋頂採用中段高,兩側低的三段式坡屋頂。由於採用調節椽板在屋脊一端的高度的手法,使整體屋面形成優美的中凹曲面。上層山牆外出廊檐成為歇山頂,提高了建築等級,造型也美。由於上、下兩重檐之間的外圈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欄桿石,給人外觀上宛如完整的一層樓的感覺,誇大了上層建築的外觀尺度,顯得更加高大壯觀。而上層南面外廊石欄桿,以間為單位向外拱出,正與城台南牆拱出的弧形上下呼應,亦顯出造型藝術的匠心所在。
古譙樓的坐落朝向與昔日整座城市的坐落朝向相同,在生態、自然環境的科學講求上是一致的,這是古代堪輿中科學合理成份在建樓選址朝向上的運用。清代知府馬夔陛在其登樓記中讚歎:“暇日與諸君登樓而攬莆陽之形勝,壺公、九華、木蘭、壽溪環拱映帶,山川之秀洵甲閩中矣,將謂宋明以來躋顯官,掇巍科者比肩林立,皆地效其靈,無關人事,其信然歟!”
先人喜用災祥說來敘說人事和自然的天人關係。南宋莆人李俊甫《莆陽比事》中的《青衣告夢、紫氣呈祥》條中載“紹興丁巳秋試揭榜,譙樓有紫氣光焰亘天,人異之。明年擢第十有六人,狀元黃公度,亞魁陳俊卿,參政龔茂良,果符前兆。”這段文字,把宋代莆田的人傑與地靈之兆相聯繫,足見莆田的標誌性建築古譙樓,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古譙樓
改造前的古譙樓街區(攝於1989年)
正在改造中的古譙樓街區(攝於1991年)
新中國成立后,成為莆田縣文化館。
1986年,設立莆田縣博物館。
2002年,為市博物館。
2018年9月初,古譙樓內部重新裝修,修繕了門窗,二樓設置了水吧、借閱區、閱讀區及演繹區,成為莆陽書房。
古譙樓莆陽書房
位於福建莆田市城廂區中心文獻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