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崤之戰

春秋時期左丘明創作的散文

《秦晉崤之戰》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左傳》。按照戰爭的起因、發展和結局。這篇文章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外交辭令也寫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謙恭有禮,實則暗寓譏諷,意在言外。

作品賞析


此文按照戰爭的起因、發展和結局,這篇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開頭至“秦師遂東”,主要寫卜偃傳命、杞子密報、蹇叔哭師三個情節,這是戰爭的醞釀階段。文章以晉文公出殯開端,卜偃假借晉文公的神靈告誡晉國大夫:“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這表明秦晉兩國爭霸的矛盾已十分尖銳,這是觳之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文章故意顛倒事件發展順序,次寫秦國決策,而把卜偃的預見放到最前面,對於揭示戰爭起因、渲染戰爭氣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謂“柩有聲如牛”,以卜筮之官的預言說明秦要伐晉,使文章一起筆就充滿怪誕神秘的色彩,這也是《左傳》敘事的常用手法。
第二個情節寫杞子給秦送密報。杞子等三人是秦穆公在鄭國的內線,他們騙取了鄭國信任、掌管了鄭都北門的鎖鑰,以為襲鄭時機已經成熟,就派人給秦穆公送信。信中提出“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暗示秦穆公儘快出兵、奪下鄭國。這個情節雖然只有一句話,卻是導致觳之戰的直接原因。
緊接著寫蹇叔對秦穆公的勸阻。蹇叔是秦國元老,在秦國享有很高威信。秦穆公“訪諸蹇叔”,問他襲鄭與否。蹇叔堅決反對,指出:“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秦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鄭國對秦國潛師偷襲的意圖必然得知而有所準備,內線密報的準備就等於白白浪費。“且行千里,其誰不知”,指出晉國必然密切注視秦軍態勢。蹇叔深謀遠慮,他的戰略分析鞭辟入裡,頗中肯綮。但穆公野心膨脹,拒絕勸告,一意孤行,悍然出師。
“蹇叔哭師”的場面描寫尤為生動深沉。懷著拳拳憂國之心.這位近百歲的老人痛哭流涕地送秦師於東門。他先對孟明說:“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明確地指出秦軍必喪。“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秦穆公傲慢無禮的回答讓他傷心不已,於是他哭送隨軍出征的兒子,更是老淚縱橫:“晉人御師必於彀……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不僅表達了父子訣別的悲痛,更從地理形勢、敵我部署等方面對秦軍必敗的預言作了,具體說明:此後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完全是按照他的預言發展的。可見,蹇叔哭師的情節在全篇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二部分從“三十三年春”至“滅滑而還”包括王孫滿觀師、弦高犒師、皇武子辭客三個情節,主要寫秦軍的驕縱無禮及襲鄭未遂的情況。
按照禮節,各國軍隊經過周都洛邑北門時,將士應該下車步行而過,以表示對天子的恭敬。但是秦軍卻只是摘掉頭盔,並不脫甲,也不收兵器,好多人剛剛下車,馬上又跳回去,十分輕佻放肆。這恰好被王孫滿看見了。王孫滿年齡雖小,但透過秦軍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表面現象,卻看到了他們紀律渙散、驕橫傲慢的本質,得出了“秦師輕而無禮,必敗”的正確結論。這與蹇叔的看法不謀而合,是從另一方面說明秦師必敗的原因。
鄭周商人弦高,在去周都經商的路上碰到襲鄭的秦軍。這個機智的鄭商,用四張熟牛皮、十二頭牛作為禮物,以鄭軍使者的名義“犒勞”秦軍,暗示鄭國已有所準備。而這其實是在穩住秦軍,派人回鄭國報信,使鄭同做好應戰秦軍的準備。鄭穆公收到情報后,立即派人察看杞子等人,果然發現他們已捆束行裝,磨礪兵器,喂足馬匹,做好了內應的準備工作二於是鄭穆公趕快派皇武子趕走了杞子、逢孫、揚孫三人。這同前面蹇叔所言“師之所為,鄭必知之”相照應,說明了蹇叔的分析完全正確,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從“晉原軫曰”到篇末,包括先軫論戰、秦軍敗師崤山、文贏請三帥、先軫怒唾於朝、孟明謝賜、穆公悔過等情節,主要寫崤之戰的爆發和結局。
晉在得知秦襲鄭未成而還的情況下,討論是否應該利用這一機會截擊秦軍。先軫以秦國勞民傷財、傲慢無禮為由,駁斥了,以欒枝為代表的反對意見,主張“必伐秦師”二晉國由於地理優勢,又是以逸待勞,致使秦師全軍潰敗。骰之戰的戰爭過程只以“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骰,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一筆帶過,言簡意賅,交待了,交戰的時間、地點和結局。至此,蹇叔的預言已全部應驗,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
從文贏請三帥以下則是崤之戰的尾聲。秦穆公之女、晉文公夫人文贏請求將孟明等三位秦國主帥放歸秦國,得到應允。先軫聞訊趕來,怒唾於朝,表現了一介武士的有膽有識、深謀遠慮和對晉國的赤膽忠心,在文章結構上則引出了以下情節:晉國陽處父追孟明於河中,孟明巧妙地謝絕陽處父假託君命所賜的駿馬,回到秦國。不過秦穆公並沒有殺掉他們,而是勇於自責、悔改可見,最後兩段的作用預示著秦國並沒有徹底失敗,秦晉爭霸的新的戰爭又在醞釀之中。
全文並不重在描寫戰爭過程,而是對秦晉役之戰的起因、醞釀和結果作了細緻入微的描繪,意在揭示秦國敗績的原因:一是出師錯誤,這在蹇叔哭師一節中有詳細的原因分析;二是驕兵無禮,這是王孫滿觀師所說明的道理。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晉爭雄的同時,重點在對戰爭發展規律的揭示,為後人提供歷史的借鑒。

創作背景


秦晉原是盟國,結成“秦晉之好”。但是,秦國自穆公以來,國勢日益強盛,不滿於晉為霸主,也有野心稱霸中原。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27年),秦晉兩國圍鄭,鄭大夫燭之武機智地拆散了秦晉聯盟。於是秦穆公單獨從鄭撤兵,讓杞子等三人留戍鄭國,以防晉軍。晉文公因為曾受惠於秦,兩國關係沒有立即破裂。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5年),晉文公死,秦穆公悍然出兵襲鄭,導致了這一場秦晉崤之戰。這篇散文就是左丘明為了記錄此事而創作的。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庄(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
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公元前451年前後,左丘明因病去世,並安葬於故鄉肥城石橫鎮衡魚村東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