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
民間用來盛、淘米的扁形竹筐
筲箕,亦稱篩子,是一些有大量通氣氣孔的器皿,形狀似籃,以前多數用竹皮或者條狀植物手工藝編織而成。現在多數是塑膠製成品,也有採用不銹鋼製造。中國民間用來盛米,淘米的扁形竹筐。是廚房及工場的日用品,常用於隔除水分。跟筲箕同類的還有籮、筐等。西南方言中廣泛存在“筲箕”這一音和這一生活品。很多南北方言在四川、重慶融合;所以重慶方言也有筲箕,吳語方言:淘米~~。
筲箕 shāo jī [bamboo basket rice-washing]解釋
為廣東話、客家話、潮家話四川話,以及江南地區無錫土話也稱“筲子”、“篩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飯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
用細竹篾絲編織的圓形淺淺竹筐,用來盛米淘米,上面有許多細條小槽。
筲箕
在鄉村有用筲箕過濾煮過的半生(熟)的米飯,以便得到濃綢的米湯,再用竹箴(zhen)子蒸過濾后的米飯。
江浙地區很多人家,幾乎家家都備有“飯筲箕”。這是一種用竹絲編製的籃子,形狀圓鼓鼓,比普通竹籃要緊密些,上面還有一隻同樣材料的蓋子。這種飯筲箕,在夏天特別派用場。因為其透氣性好,又有遮灰的蓋子,所以蘇州人家在屋檐下陰涼通風的地方,都會盪空懸掛那麼一兩隻。樂山人也叫筲箕。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嘗觀其(紫姑神)下神,用兩手扶一筲箕,頭插一箸,畫灰盤作字。”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器用·箕》:“《留青日札》:俗名竹飯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門口,只見一個小兒開門出來,手裡拿了一個筲箕出去買米。”
寧波有句老話:“飯籃筲箕吊起。”就是說丟了工作,沒有飯可吃了。
1960s和1970s前,寧波家庭主婦一手拎一籃菜,腰間夾一筲箕米上河埠頭,將筲箕往河裡一浸,右手往筲箕中心一攪拌,河裡便漾開白沫沫的米泔水,引得埠頭邊游弋的小魚“呼啦呼啦”地來搶吃;接著雙手緊捏住筲箕的兩邊,往上抖動掀米,一掀一“嚓”聲,那“嚓嚓”聲分外溫馨,意味著家裡的筲箕沒有吊起。
酒筲箕:形容酒量很好的人。
筲箕
皮筲箕:武漢、孝感等地方言,假設的、用皮革製作的筲箕,比喻滴水不漏的吝嗇人。
筲箕灣是香港島的一處地方,從前是一個海灣狀似 筲箕。
筲箕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