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八景

織金八景

織金位於貴州中部偏西,織金八景包括東寺晚鐘,西山早雪,回龍涌瀑,鳳嶺朝宗,穿洞流雲,三潭滾月,雙流激浪,墨峰聳秀

景點名稱


東寺晚鐘

簡介


東寺晚鐘即東山寺。在縣城東0.5公里處,一山拔地而起,高出地面60餘米。山上林木蔥蘢,藤蔓蔭深,遮天蔽日;山勢險峻,三面均是懸岩,只西面有一曲徑可以攀登。山腰有一寺廟,名曰東山寺,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以後多次重修。寺廟由正殿、前殿、鐘樓、鼓樓、山門組成。正殿“梵帝宮”,系5間並排懸山式木結構建築,通闊18.71米,進深7.75米,9架梁,木浮雕花枋支撐,瓜柱雕各式花紋圖案,青瓦屋面。前殿亦系懸山式木結構建築,四角翹首,闊21.52米,深8.72米,前有斜形靠背欄桿走廊作上山通道,如懸空樓閣。前後殿間左廂為鐘樓,構成梯級四合天井。鐘樓內原懸鐵鑄大鐘一口,日暮方擊,鐘聲悠遠可達20公裡外,故名“東寺晚鐘”。
寺后30米處有一洞,洞前有觀音閣。閣前俯瞰,全城盡收眼底,夜景尤為壯觀。寺閣間有108級曲折石徑相通,石徑左沿欄桿由108節石龍構成,龍隨石徑起伏,蜿蜒而上,尾起於寺后,頭達於閣旁,全長58.5米。
東山由大理石與石灰石相間構造,山上溶洞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即觀音閣后的慈雲洞,洞內鍾乳形似觀音。中層一為打拳洞,洞內寬敞平坦,乃昔日僧侶習拳練武的地方;二為穿洞,洞口西向,從東山寺左右側入,東通後山上入打拳洞,洞徑南壁中部有窗洞開於絕壁,引光入洞便於穿行。下層由大小不同的溶洞組成,分佈山麓東南一帶,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
山上石刻壁題共16處。其中,清同治年間軍門提督趙達庵題的“佩劍披雲”字大如斗,筆力遒勁,醒目壯觀;民國時期織金縣長王佐題刻“出岫雲蒸”圓潤渾厚,筆法歐蘇。還有多處小字石刻,亦足供觀瞻和研究。
山西南麓有白帛石佛塔數座,均為七級塔墓,現尚存兩座,一座系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臨濟宗三十七世塔,另一座為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的臨濟宗三十八世塔。
東山乃織金城關群眾遊覽之勝地。特別是每年端陽節這天,城內及周圍各族男女皆會集於此及附近山上對賽山歌,古樸民風洋洋洒洒,雍和氣象其樂陶陶。有詩詠之曰:
瑰麗山靡晝日開,雲峰翠掩滌塵埃;
發人猛省端無價,古寺鐘聲夜半來。
西山早雪
在縣城西南7.5公里處,一嶺南起教化箐(今魚塘村),北至斗篷山,蜿蜒橫亘10餘公里。嶺上峰巒疊伏,面東絕壁如削。其中白霧塘後面一段長約4公里、高100餘米,岩壁皎潔,早晨於城中登高西望,宛若皚皚白雪。春夏時節,草木青翠,背負晨曦遠眺,白岩閃爍發光,景緻十分壯觀,故名“西山早雪”。詩曰:
旭日東升西向照,山頭積雪未曾消;
千秋化景無寒暑,三伏遙望景緻高。
回龍涌瀑
在縣城東南角上水關左側,關外河水西向入城,南岸一泉湧出成潭,潭面100餘平方米,高出河面4米。潭水下瀉入河,形成瀑布。潭水與河水交匯后西流10餘米,遇岸石截堵,打轉形成漩渦,折向北流。相傳有龍出潭入河,涌水越太平橋至通濟橋而回,故潭名回龍潭,瀑布之景亦名“回龍涌瀑”。瀑布對面石岸上建有得月樓,樓后建有回龍庵。春夏水漲,城內居民行人入庵上樓,觀看洪水波濤與瀑布聲相混一氣的壯觀盛況。詩曰:
東南瀑涌轉西來,迎瀑天然峭壁開;
得月樓中遺古迹,相傳此地有龍回。
鳳嶺朝宗
即縣城南15公里處的鳳凰山。山嶺主峰形如鳳凰昂首展翅欲飛,冬日傍晚常有雀鳥噪集山巔。相傳曾有鳳凰從嶺下的鹿尾坡飛至山巔接受群鳥朝拜,故名“雀朝山”,又名“鳳凰山”。山嶺橫亘城南,為縣城天然屏障。登嶺北望,西邊嶺、東邊峰緩緩北移,數十里平川蛇行遠去,縣城即隱現於嶺峰交合之平川盡頭,有鳳凰山率眾山歸宗朝拜之勢,故景名曰“鳳嶺朝宗”。嶺下路旁懸崖上有“起鳳岩”摩崖石刻古迹,傳說為吳三桂手書,真偽雖待考,但亦為登觀此景增添了古雅情趣。有詩詠曰:
起鳳岩前起鳳毛,嘯天獅子嘯天嘈;
朝宗鳥雀將朝鳳,於變黎民寧偃苗。
穿洞流雲
即縣城1公里處的小穿洞,又名奇緣洞。當地左右二峰對峙,峰間是個陡峭的丫口,奇緣洞在左峰近丫口處。洞口從山腰以下豎直張開,高30餘米,進深12米。入洞后兩壁左右擴展,形成100餘平方米的高闊洞廳。廳後半部分成天然平台,台上一巨石矗立如踏蓮觀音。台前右壁下有一洞,洞內泉水淙淙南流,經過山腳流進離奇緣洞10餘米的一個扁闊溶洞,再下流20餘米從山腳另一洞溢出,形成洞泉,名“奇緣井”,井上建亭罩護,名“奇緣亭”;洞右後壁有高矮兩洞,矮洞后延數米,可供人歇息;高洞直穿後山,出口處豁然開朗,即是一個山嶺環抱的小盆地。嶺上雜樹叢生,藤蘿蔓垂,野花點點,遊人在此歇息倍覺涼爽。雨後天晴,從洞內仰望雲天,洞泉之霧恰與浮雲呼應,久留不散,蔚為奇觀,故將此景點命名為“穿洞流雲”。這一景點前有“東寺晚鐘”,右有“呂祖仙蹤”、“神龍蟄影”、“三石連標”及魚山諸景,更為遊人增添了情趣。有詩讚曰:
怪石誰為巧鑿開? 中通一徑見天台;
行行且止復相望,無數閑雲去復來。
近年來,有愛好者自發集資在此興建了拱橋山門,山門上建遊樂室及觀賞廳,山門右側建“佛殿”,將洞內巨石就其形狀塑為觀音像,同時還豎碑多塊。每逢節、假日,到此遊玩觀賞者絡繹不絕。
三潭滾月
此景位於縣城東門外,由豬巴巴龍潭、黃泥龍潭、瓦窯龍潭及隆興寺組成。三潭形如鼎足,當中有一土丘。每當月華升空之夜,登土丘而觀三潭,三潭之水波光粼粼,3個月影隨波晃動,故名“三潭滾月”。
豬巴巴龍潭西畔的隆興寺,又名浚靈禪院。這個禪院三面臨水,建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由前後兩座大殿和左右數間僧房組成,結構精巧,建築宏偉,布局美觀。山門之上懸“浚靈禪院”金字匾。院內正中原有一花壇專植牡丹,每逢春暖花開,花瓣邊緣鑲著金邊,十分别致,名“金邊牡丹”;左右有金銀桂樹各一棵,高不過屋檐,但枝繁葉茂,團團如寶蓋,清秋斗妍,桂香飄溢三潭之外;後殿及北側僧房皆臨水,遊人在此倚欄憑窗垂釣,更覺賞心悅目。對“三潭滾月”,古人亦有詩詠曰:
堪輿形象不空談,蟾蜍精光自宛然;
明月不從天上取,卻從地下滾三潭。
雙流激浪
即城西2.5公里的響水洞。此地有兩洞並立,二水交流,流水叮咚,聲似天然音樂,十分悅目。有詩讚曰:
一響一應最有情,世間何處無知音;
同心幽洞探天籟,凜冽寒泉聽淚琴。
墨峰聳秀
即縣城北10公里處倚陽壩子東邊嶺上的墨峰山。一山突兀,秀壓群峰。縣城面北遙望,峰巔若墨若黛,猶罩巾紗,似乎與藍天一色,山腰皎潔閃光,如著白袍銀鎧;后嶺諸峰雄奇,格外崢嶸壯觀。登峰極目,四圍嶺峰皆居腳下,頓生“一覽眾山小”之感,故名“墨峰聳秀”。峰前一灣流水順倚陽田壩轉向東北,經1公里峽谷流入落水洞;峽谷兩面危峰群立,岩壁潔白如玉,陡峭如削,風光壯觀、秀麗、奇偉。加上峰間的慶全洞等古屯洞營壘遺址,與“墨峰聳秀”構成一大景區,景觀更加誘人。有人賦詩讚曰:
千尺之毫接太空,墨地香訊紫煙籠。
染從半岫開文采,點就江花振士風。
帶水一泓天作硯,他山群石玉為攻。
無端造物安排久,結構直堪入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