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信大廈的結果 展開

中信大廈

北京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位於北京國貿CBD區域內,被稱為“中國尊”,預計2018年交付使用。

基本介紹


安裝的全球首部超550米躍層電梯於2016年8月17日正式啟用。
大廈效果圖
大廈效果圖
同時,建設中的中信大廈已經達到了68層,高度突破330米,正式超越國貿三期,成為北京第一高樓。而距離其528米的總高度還有40層的距離。
中信大廈“中國尊”項目位於朝陽區CBD核心區Z15地塊,總建築面積43.7萬平方米,高528米,地下7層,地上108層,集甲級寫字樓、會議、觀光以及多種配套服務功能於一體。
項目於2015年年底開工建設至今,已蓋到第50層,現在正以每三天半建一層的速度向上空“升起”,預計於2017年7月結構封頂,2018年10月竣工並交付使用。

建築格局


綜述

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
北京中信大廈佔地面積1147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3.7萬平方米,其中地上35萬平方米,地下8.7萬平方米,建築總高528米,建築層數地上108層、地下7層(不含夾層),可容納1.2萬人辦公,集甲級寫字樓、會議、商業、觀光以及多種配套服務功能於一體。
北京中信大廈是8度抗震設防烈度區的在建的最高建築,體型呈中國古代用來盛酒的器具"尊"的形狀。為滿足結構抗震與抗風的技術要求,北京中信大廈在結構上採用了含有巨型柱、巨型斜撐及轉換桁架的外框筒以及含有組合鋼板剪力牆的核心筒,形成了巨型鋼-混凝土筒中筒結構體系。為配合建築外輪廓,結構設計使用了BIM技術特別是結構參數化設計和分析手段,滿足了建築功能的要求,達到了經濟性和安全性的統一。

地基

北京中信大廈地基基坑深度38米,局部達到40米,其基礎底板東西長136米、南北寬84米。塔樓區、過度區底板厚度分別為6.5米、4.5米,總體積達56000立方米。為實現不間斷澆築,項目動用200台混凝土罐車、組織2000餘名建設者共同作業。底板的澆築完成與下部896根基礎樁形成堅實有力的基礎,共同托起拔地528米高的摩天大樓。
底板是北京中信大廈地基的核心部分,其一次性澆築5.6萬立方米的體量遠超記錄。

景觀設施

北京中信大廈項目頂部設置觀光區域,建成后遊客將能達到524米的高度。

建築特色


外觀

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
北京中信大廈是Z15地塊上的一座摩天大樓,無論是“中國尊”的外形,還是竹編的機理,抑或“孔明燈”及CBD核心之門戶整體城市設計的空間意向,無一不在說明這是一座源於中國文化、立足於中國首都、體現北京未來的新建築。

設計

北京中信大廈的建築構思源於中國傳統禮器之重寶——“尊”的意象。建築高聳直入雲端,表現出頂天立地之勢。其外形自下而上自然縮小,形成穩重大氣的金融形象,同時頂部逐漸放大,享受獨在雲端的無限風光,最終形成中部略有收分的雙曲線建築造型,使這一建築林立在CBD核心區的摩天樓群中也能明顯體現出莊重的東方神韻。
城門
北京中信大廈從區域空間設計上看,該設計引入了“城門”的構思。從規劃的南側向北望,多棟超高層建築在中央綠軸兩側延展,整體規劃具有強烈的秩序感和導向性,凸顯出綠軸終端的中國尊,從而形成CBD核心區標誌性門戶的城市形態,也寓意著北京城市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對話世界。
三層路網
北京中信大廈在規劃中路網結構上創新地提出了建立立體化步行交通系統的構想,包括地下層、地面層以及屋頂花園層三個層次的步行環廊,將軌道交通、商業及辦公產生的人流有效地統一起來,並且通過景觀環境與建築設計形成室內外互動的公共空間。
商業組織
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
北京中信大廈在商業組織結構上,充分考慮到貿易和金融是世界城市的關鍵性組成因素,形成了CBD地區-核心區內部-樓宇組團三個層級清晰的商業組織流線。
24小時總部辦公環境
資本的全球化使得全球的金融市場處於24小時高速運作狀態,經濟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以及入駐企業的經營需求促使北京中信大廈項目成為24小時運營的金融平台,為客戶提供24小時全年無時差的金融產品交易、金融信息發布服務。
低碳生態設計理念
北京中信大廈項目旨在成為北京綠色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典範。設計公司在規劃設計中貫徹低碳環保的理念,通過調節建築物的高度結構和方位朝向,充分利用冬季陽光和夏季自然風的流動;建立起一套區域能源系統,實現區域集中供冷供熱系統,減少20%-40%的能源消耗。

科技應用


智能頂升鋼平台
北京中信大廈項目使用的智能頂升鋼平台,擁有14項專利,其中包含6項發明專利,長43米、寬43米、最大高度38米,有7層樓高,平台頂推力達4800噸。施工電梯可直達平台,兩台大型動臂式塔吊、混凝土布料機、臨建設施、物料堆場等與模架融合,工人們在全封閉平台內作業,可同時進行4層核心筒立體施工,相當於將工廠搬到施工現場。
永臨結合消防系統
中國國內首次將正式消防系統在結構施工階段臨時使用。該方案既可使部分正式消防提前施工,又避免了臨時消防與正式消防系統轉換的空檔期,確保了建設全周期的消防安全。
BIM技術全周期應用
北京中信大廈在施工階段,項目所有專業技術全部採用BIM技術開展深化設計。基於BIM的深化設計是用於形成和驗證深化設計成果合理性的BIM應用。項目把BIM技術深入應用於建設過程中,實現工程的全關聯單位共構、全專業協同、全過程模擬、全生命期應用。

安全防護

消防系統
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
北京中信大廈有完善的自救體系,包括消防系統和避難所。發生火災時,最重要的是水的供應。在大廈的第105層,設有一個600多立方米的水箱,此外還有5個60立方米的水箱布設在樓內。失火時這些水箱可依靠重力供水,能保證兩個小時的水供應。
北京中信大廈還設有8個避難層,平均每10-12層一個,避難層平時空置,僅有設備和管線,沒有人員在該層辦公。發生火災時,避難層可容納大量人員,並且可保證隔離煙火兩個小時,爭取寶貴的救援時間。
抗震能力
北京中信大廈與同區域內低層建築一致,按抵禦8度地震烈度設防。北京中信大廈是國內高強度鋼材用量最大、比例最高的建築,每個結構層用鋼量相比同類超高層項目高出50%以上,工程使用的鋼構件總量超過14萬噸。

參觀信息


交通路線

地址:北京中信大廈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12號。
交通:乘坐北京地鐵10號線金台夕照站下車,C出口步行即達;乘坐北京地鐵1號線或10號線在國貿站下車,F出口步行即達。

電梯配置

北京中信大廈共布設了139部電梯,其中直梯100部,包括3部觀光電梯,另有39部扶梯。電梯最大轎廂可容納48人,最小的也可以容納21人。在這100部電梯中,觀光電梯可從1層直達108層,運行速度達10米/秒,從1層到頂層僅需1分鐘。其他的電梯則分區運行,分為低、中、高三個區域。北京中信大廈內設有3個空中大堂,分別位於31-33層,59-60層,90-91層,而電梯的分區與空中大堂的設置基本吻合。
北京中信大廈使用的JumpLift臨永結合“躍層電梯”,提升速度最快為6米/秒,可將建設期內的電梯運輸效率提升3倍。電梯安裝於大樓核心筒內,不受天氣影響,可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運行。

建設沿革

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
2010年12月22日,中國中信集團以63億取得中央商務區(CBD)核心區Z15地塊。中信集團在競標文件中對該地塊的建築設計方案為一座形似古代禮器“尊”的超高建築,被形象地稱為“中國尊”。
2011年9月15日至19日,北京中信大廈在商務節期間奠基動工。
2012年9月起,北京中信大廈開始打入地下樁。
2013年7月29日,北京中信大廈開工建設。
2014年12月10日,北京中信大廈地下結構全面封頂。
2015年9月,北京中信大廈結構高度突破100米。
2016年3月,北京中信大廈結構高度突破200米。
2016年8月,北京中信大廈結構高度突破300米。
2016年8月18日,北京中信大廈施工至第70層,結構高度達到333米,超過北京國貿三期,成為北京第一高樓。距離其528米的總高度還有38層的距離。
2016年11月9日,北京中信大廈第68節鋼骨柱安裝完成,項目高度突破400米大關,達到401.6米。
2016年12月,北京中信大廈工程已施工至82層。
2017年4月28日,北京中信大廈施工至104層,建築高度達到503米。
2017年8月18日,北京中信大廈塔冠鋼結構吊裝完成,外框106層混凝土澆築澆築完成,結構完成封頂。
2018年10月,北京中信大廈全面竣工。
2018年12月28日,北京中信大廈開始逐步交付使用。
2019年11月22日,北京中信大廈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所獲榮譽

2014年6月8日,北京中信大廈獲得由文化部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和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新浪網聯合評選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