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橇
起源於北歐的比賽項目
冰橇起源於北歐,又稱北歐冰橇。19世紀興起於瑞士、奧地利、德國、義大利以及美國等國家。1887年瑞士聖莫里茨地區的機械專家馬蒂斯(Mattis)設計製作了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賽冰橇。自20世紀50年代始,隨著無舵雪橇的興起,冰橇逐漸被淘汰。冰橇滑降時,運動員頭在前,俯卧在冰橇上,利用安裝在專用皮靴前部的防滑釘控制冰橇的運動方向或制動。僅在1928年和1948年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
冰橇
冰橇規則對場地的要求十分嚴格,線路的設計必須符合北歐古代“+”字形字母。因此,當時的冰橇場地只有聖莫里茨一處符合國際規則要求。這個場地線路長為1214米。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為157米。整個線路有10個轉彎處。1928年和1948年冬奧會冰橇比賽就在這個線路上進行,冠軍分別被美國運動員希頓和義大利運動員比比亞獲得。
俯式冰橇
在男子個人俯式冰橇小項中,運動員需要比賽一天。當中,冰橇的總重量不得多於115公斤,長度由80至120厘米長、高度由8至20厘米。在賽事之中,運動員需要卧於冰橇之上,頭向前方,腳於後方,並於起點中以冰橇滑行1214米到達終點兩次,最後把總成績合計,以最少時間到達的運動員為勝利者。時間的計算準確至百分之一秒,若出現相同成績,名次可以並列。在第一次的出發次序,是以抽籤決定,及後的第二次出發次序要 無舵雪橇
按照第一次的成績,首次比賽中,排名最先的20名運動員可晉級至第次的比賽中。在第二次的比賽中,成績最差的運動員會先出發,成績最好的運動員最後出發,運動員在到達終點後,不可離開冰橇上。
女子個人賽與男子個人賽並沒有重大的分別,在冰橇上,總重量不得多於92公斤。在賽事中,與男子小項一樣,運動員都需要比賽一天,於起點中以冰橇滑行1214米到達終點兩次,最後把總成績合計,以最少時間到達的運動員為勝利者。時間的計算準確至百分之一秒,如有成績相同的情況,名次可以並列。在第一次的滑行中的出場次序是以抽籤而定,成績最好的12位運動員可以晉身第二次的比賽,在第二次的滑行中是以首次比賽的成績作標準,成績最出色的運動員最後出場,而最差的則第一位出場,運動員在到達終點後,要在冰橇之上。
俯式冰橇的比賽場地的線路設計必須呈「十」字形,長度為1214米,起點和終點與之間的高度距離是157米。賽道中共設有10個轉彎處,而它的上坡長度約佔賽道總長度的12%。
冰橇服飾
俯式冰橇長度為0.8至1.2米,高度為8至20厘米。男子比賽中選手和冰橇總重量不超過115公斤,冰橇最大重量為43公斤。女子比賽中選手和冰橇總重量不超過92公斤,冰橇最大重量為35公斤。在冰橇的前後各有兩個軟墊,以減少冰橇與軌道側壁碰撞后的衝擊力。冰橇外殼為鋼製,內側按選手體形設計。冰橇下的兩鋼刃相距34至38厘米。比賽裝備有頭盔,由於比賽中選手與冰面僅有幾厘米的距離,俯式冰橇比賽用的頭盔必須輕便一體,帶有面罩和護顎。比賽連體服輕便柔軟,專門為取得高速而設計。鞋底前部有八個長釘,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給選手更大的摩擦力。
鋼架雪車項目曾於1928年瑞士聖莫里茨奧運會上進行過比賽,分為男、女各一項比賽。直到20年之後,聖莫里茨再度舉辦冬奧會,又把鋼架雪車列入比賽。可是鋼架雪車項目因危險性較高,因此1948年冬奧會之後,又被取消,從此中斷了冬奧會比賽項目的歷史。直到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才又再度成為冬奧會的比賽項目。
俯式冰橇
俯式冰橇獎牌榜:加拿大:1金 1銀 1銅 瑞士:1金 0銀 1銅 英國:0金 1銀 0銅
俯式冰橇女子賽:金牌 瑪雅-佩特森 瑞士 1:59.83
銀牌 魯德曼 英國 2:01.06
銅牌 霍林沃斯 加拿大 2:01.41
俯式冰橇男子賽:金牌 吉伯森 加拿大 1:55.88
銀牌 佩因 加拿大 1:56.14
銅牌 斯特萊 瑞士 1:56.80
有舵雪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