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胡蔥的結果 展開

胡蔥

二年生草本植物

胡蔥為蔥科,蔥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火蔥、蒜頭蔥、辮子蔥等,胡蔥以嫩葉做調料,鱗莖為腌漬原料。

胡蔥以引入地西域的標識“胡”,並參考其有如蔥類的蔬食功能特徵,命名為“胡蔥”。胡蔥的拉丁學名的種加詞“ascalonicum”源自巴勒斯坦西部的阿什凱隆城,該城位於地中海東岸,地處胡蔥的第二起源地近東地區。唐代作為國際間交往的禮品,胡蔥堂而皇之地來到中國。

形態特徵


胡蔥
胡蔥
一般株高30~35cm,鬚根莖短縮呈盤狀,葉由葉鞘和圓錐管狀葉片構成,著生於莖盤上,葉較短而柔軟、青綠色、蠟粉少。分櫱性強,能形成鱗莖,鱗莖卵形,鱗莖外皮紫紅色、內白色,多個鱗莖密集聚生,基部相連,接合部分擠成稜角形,植株晚春抽生花莖,花莖中空,花淺白色,一般不結種子。

生長環境


胡蔥喜冷涼氣候,抗寒力強,不耐炎熱。鱗莖能在3~5℃低溫下緩慢發芽,溫度達到10℃以上后發芽速度加快。植株葉片的生長溫度在22℃左右,10℃以下生長緩慢,高於25℃時生長受到影響。鱗莖生長膨大期則需20~28℃高溫。在長日照條件下,較高氣溫將促進鱗莖的形成和膨大,此時需及時調控田間水分,以促進鱗莖生長。所以在閩南溫暖的地區,胡蔥一般於晚秋種植,冬季生長茂盛,到春季及初夏高溫前形成較大鱗莖,鱗莖成熟后注意及時排水及收穫,收后的鱗莖要及時放在乾燥涼爽的地方。到夏季高溫期,鱗莖進入短期生理休眠期。
胡蔥屬綠體春化型,只有在一定的低溫時間下才會抽薹,胡蔥的根系淺生,一般著生在土壤20~30cm表層,吸水能力中等偏弱。因此,必須保持土壤濕潤,尤其是生長旺盛期需要更多水分,但在整個生長期不耐澇。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喜肥,適於在肥沃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中生長。有條件的地區,可採用自動噴灌設施效果更佳。

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需根據胡蔥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安排栽培季節,在廈門市同安區一般於9月中下旬播種,生長周期為120d左右,播種不宜過早,宜將胡蔥的生長期控制在25℃條件下,否則鱗莖就會提前生成。因此,要盡量控制在晚秋播種,冬季收穫無鱗莖青蔥,翌年春季收穫鱗莖。

整地施足底肥

胡蔥根系淺而細小,整地要精細平整,底肥要腐熟細碎,淺施勻施,施肥量視土壤肥力而定,一般每667m施有機肥500~1000kg、鈣鎂磷肥50~75kg、硫酸鎂2.5~5.0kg、硫酸鉀15kg。

作畦

畦寬90~100cm,沙質土可做平畦,保水良好地塊宜做高畦,要因地制宜。

種植密度

用鱗莖種植可按行株距20cm×20cm,每穴播1粒,播種深度宜將鱗莖全部埋於土壤中,否則會影響根系生長及後期留種莖的產量。

水肥管理

胡蔥播種后應及時灌水,在幼苗出苗前及時用化學除草劑噴施土壤表層,一般採用芽前除草劑。分櫱后應開始追肥,並結合追肥澆水,保持土表見干見濕,幼苗宜適當控水控苗,待生長後期加大肥水量,前期採用三元複合肥,生長後期選用高氮高鉀複合肥。

病蟲害防治

胡蔥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紫斑病、灰霉病、鏽病、霜霉病、薊馬、潛葉蠅等,儘可能採用物理防治方法,發生較重時用生物和化學農藥進行控制和防治。防治霜霉病可用70%代森錳鋅700~1000倍液或68%銀法利、72%普力克或瑞毒霉。防治灰霉病可用40%施佳樂或70%腐霉利700~1000倍液。防治紫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70%代森錳鋅600~1000倍液。防治薊馬可用吡蟲啉或20%啶蟲脒1000~1500倍液,防治潛葉蠅可用70%滅蠅胺

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溫帶。我國中部、南部有栽培。喜生於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主要價值


每100g鮮蔥含水分85g、維生素C87.4mg、鉀435mg、鈉6.75mg、鈣187mg、鎂42.2mg、磷51.9mg、銅0.19mg、鐵2.42mg、鋅0.34mg、錳0.78mg、鍶1.02mg,還含有硫醇二甲二硫化合物等,以及蔬菜中少見的前列腺素A,不含脂肪,胡蔥全株可作蔬菜食用,鱗莖可製成調味佐料,胡蔥中所含硫化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常食有益健康。

收集加工


收采和加工:開花后採收。取用鱗莖者,切去鬚根,除去鱗片葉,洗凈泥沙,鮮用或曬乾備用。或全株洗凈泥沙作鮮蔬用。

主要成分


鱗莖外皮含有樨皮醇(Quercetin)和綉線菊甙 (Spiraeoside)。新鮮葉含有綉線甙和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 (Quercetin-3,4-diglucoside)。

備註


百合科(Liliaceae)蔥屬中二年生草本植物。學名Allium ascalonicum L.,別名火蔥、蒜頭蔥、辮子蔥等。染色體數2n=2x=16。嫩葉作調料用,鱗莖為腌漬原料。胡蔥原產中亞,未發現野生種,有人推測是洋蔥演化而來的。鬚根,莖短縮呈盤狀,葉由葉鞘和圓錐管狀葉片構成,著生於莖盤上。葉長15-25cm。分櫱性強,能形成鱗莖。鱗莖傾斜,長卵形,長3cm左右。數個鱗莖密生聚集,基部相連,接合部分擠成稜角形。鱗莖外皮赤褐色,耐貯藏。植株晚春開花,花莖中空,花淡紫色,不易結子。胡蔥抗寒力強,耐熱力較弱,生長適溫在22℃左右,溫度下降到10℃生長緩慢,高於25℃時植株生長不良。鱗莖在夏季高溫前形成,要求長日照。炎夏地上部枯死,而地下鱗莖進入短期的生理休眠越夏。屬綠體春化型,要求一定時間的低溫才能抽薹。鱗莖繁殖,8月至9月間栽植。畦幅66cm。行距20cm,穴距8cm,每穴播鱗莖2-3粒。在植株生工期間須培土。冬前不收穫者可進行一次分株栽植。春季抽薹前生長最茂盛,可適時收穫。過期採收,葉質硬化,不堪食用。5月至6月鱗莖成熟,每個母鱗莖可產生10-20個子鱗莖,地上部枯死時,挖收食用,或晾乾掛藏在通風陰涼處,留作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