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

自然風景區

明山,亦稱聰明山,位於徠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西部,距縣城西行十餘里,是一座孤峰突兀而起,主峰海拔262.8米,山底面積一平方公里,形勢高峻、山勢峻拔,形如卧象。

地理環境


明山
明山
明山以西山巒盤踞,綿亘廣遠,溝澗深邃,易於藏兵。山之東面溪開廣平,千里如砥,民富糧豐,虎視臨洺關重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廣平府志》記載:“唐建中二年(781年),以(馬)燧救臨洺、攻田悅進軍明山”。明山即此地。明山北有一高地為當年馬燧的點將台,現仍稱這塊地為將台地。清咸豐三年(1853年),有太平軍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領約二萬人北伐,在石北口村西明山腳下與清兵展開激烈戰鬥,大敗直隸總督納爾經額率領的清軍。太平北伐軍由於不信天命,得勝以後,乘勢將明山腳下的建築一焚而光,故現僅存點將台遺址。
明山屬華北台地南段,西部丘陵為太行山背斜的一部分。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可分為低山丘陵、山前傾斜平原、平原和窪地等地貌單元。

主要山脈

狗山在明山東端,西接豬山,和聰明山綿延相連,東和兔山相接,山底面積為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9米。清《廣平府志》記載:“狗山今名婁山,在豬山東南,距府城西六十里,山勢崇廣,怪石崚嶒,上有古剎。”《隋唐地理志》記載:“臨洺有狗山,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唐《元和郡縣誌》稱“唐武德五年(622)太宗親總戌討劉黑闥於此立營。狗山有太宗故壘,一名駐蹕山”,也叫太宗山。明崇禎十四年《永年縣誌》載:“狗山,城(廣府城)西六十里,山勢崇廣,後人嫌其名,易之曰婁。唐太宗討劉黑闥駐軍於此,古碑數字尚存。”就是說狗山即自明代起逐漸被雅化為婁山。明代白南金《婁山懷古》詩曰:“千載屯兵事已非,言尋故壘尚依稀。寒煙不鎖青山色,每至登臨翠滿衣。”

文化活動


名稱來源

據唐代御史盧項《聰明山碑》記載:“彰善禍淫為聰,降祥育物為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這裡就叫做聰明山了。明代詩人劉起曾登臨賦詩以記其勝:“西山雄峙控沙沼,紫氣東來滿都城,靜里有聞天簌發,望中時見曉峰晴。蒼茫萬點雲霞爛,迢遞干崖星斗平,天為聖王新耳目,股肱之首童聰明。”

自然資源


明山地處永年區丘陵區水源貧乏,開採困難。東部淺層淡水較薄,中層存有微鹹水,水質較差。
明山不同方向裂隙發育,裂隙兩側岩石普遍蝕變,多漿級石化,常伴有金、銅、硫礦化。局部達到工業品位。如:洪山黑山門金礦、東楊窯金礦點;婁里銅礦、溫窯含銅鑽黃鐵礦點。

主要景觀


參見:明山公園、石北口遺址、朱山石刻
徠明山之東有朱山(豬山)、婁山(狗山)逶迤相望,附近還有石北口遺址、朱山石刻等古迹。
石北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石北口村西南、明山東面、豬山狗山北側,不大的區域內田疇縱橫,是山河相間的台地,面積約二十萬平方米。1986年發掘出陶環、罐、壺、石斧、石鏟、石環、石球等五百餘件文物,是仰韶文化后崗類型,距今約六千多年。該遺址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山上有戰國摩崖刻石,是山頂上一塊不規則的砂岩天然石,石刻長1.5米,寬0.52米,鐫刻“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一行十五個小篆體大字,其書體處於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該書法吸引了海內外許多書法家,已被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博物館收藏。該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清代時,狗山頂還建有九龍聖母廟、碧霞元君殿以及戲樓。現殘存碧霞元君殿重修碑和建戲樓石碑,從磨泐不清的碑刻中,還可辯認為清康熙三十四年時物。上世紀以來,當地已陸續在山頂恢復碧霞元君殿和九龍聖母殿。碧霞元君殿端坐山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為硬山仿古式建築,頂覆灰瓦。殿內碧霞元君像眉清目秀,面目慈祥。西殿為九龍聖母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碧霞元君壽誕,八方香客登山朝拜。山頂西側也建有佛祖殿,據傳原佛祖殿為無梁式石砌結構,所以也稱無梁殿,也投資進行了修復,成為求神拜佛的高山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