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展
博士生導師
楊時展(1913年~1997年),浙江衢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會計大師。1936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並留校任教。楊時展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會計學家、會計思想家、教育家,歷任中國會計學會常務理事、顧問,中國審計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審計學會副會長,湖北省註冊會計師協會顧問,武漢市政協副主席,武漢市知識分子聯誼會名譽會長、民革武漢市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等職。他還是美國會計學會(AAA)、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國際會計研究生教育協會(IAARE)成員。
楊時展教授治學嚴謹,創新求實,在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以及會計、審計思想和史學等領域造詣精深,著述頗豐,成就非凡。他所提出的受託責任理論,會計控制系統的觀點,差異分析不連鎖的觀點,以及審計建制民主化的思想,為國際會計界所公認,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率先研究管理會計和開設管理會計課程,帶頭恢復了我國中斷30餘年的審計學教學工作,並積極開展國家審計思想、審計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填補了解放后我國在這一科學領域的空白;他還提出了我國大學會計學系的第一個教學改革方案,將解放以來的“老三門”體系改為以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電算化會計為主的新體系。
楊時展教授畢生致力於教書育人,把半個世紀的寶貴年華奉獻給中國的會計事業和教育事業,歷任各國立大學教授53載,對學生言傳身教、循循善誘、既嚴格要求又愛護有加,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專門人才。為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節衣縮食、傾其所有,捐資10萬元,為中南財經大學設立“勤誠助學金”,此舉感人至深,被傳為美談。
楊時展教授不僅是一位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是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工作方面的優秀代表。1947年,楊時展教授不滿國民黨當局的黑暗統治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運動,雖遭解職而不悔。晚年,楊時展教授運用其高層次的社會關係和高水平的學術思想,往來於海峽兩岸,為推動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主要學術成就涉及會計控制系統觀點、差異分析不連鎖觀點、受託責任理論、審計建制民主化的思想。他是中國大陸管理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的首個研究者和開設者,主導恢復中國大陸審計學教育研究。中國大陸大學會計學系的第一個教學改革方案由他提出,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會計教學舊體系改為以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電算化會計為主的新體系
1913年11月出生於浙江寧波;
1924年定居於浙江新昌;
1928年畢業於新昌縣立初級中學;
1931年畢業於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高中文科;
1936年夏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會計專業,留校任助教,同年參加高等文官(會計審計人員類)考試,以優異成績,分至國民政府主計處會計局工作;
1937年調至浙江省財政廳會計室;
1938年任浙江省財政廳會計主任;
1943年兼授國立英士大學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課程;
1945年春,任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兼任會計專修科主任;
1946年改任英士大學經濟系教授;
1948年冬,任廣西大學會計銀行系教授至新中國成立;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任中南財經學院教授;
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
1980年恢復教學工作,任湖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教授;
1982年受財政部之託,與澳大利亞合辦審計班,培養了我國恢復審計制度所需的第一批人才;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任中南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併兼任江西財經大學、重慶商學院、無錫紡織工業管理學院、鄭州航空管理學院等校教授;
1992年國務院授予其政府特殊津貼證書,終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1993年10月,年屆八旬,以學術交流之機應邀訪問台灣,拜會老師陳立夫。
1、主要學術論文
1935.原料處理論。會計季刊, 第一卷第3期
1935.原料處理論。會計季刊, 第一卷第4期
1935.原料處理論。會計季刊, 第二卷第1期
1954.誘導指標及其在差異分析中的應用。工業會計, 3
1957.論連鎖替代. 中南財經學院學報, 2
1980.關於競爭的幾個問題。湖北財經學院學報,3
1980.會計科學在四個現代化中的作用。湖北財經學院學報,1
1982.管理會計通俗講話(一).湖北財經學院學報,3
1982.國家審計的本質。當代審計,2
1983.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三).湖北財經學院學報,2
1983.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四).湖北財經學院學報,3
1983.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五).湖北財經學院學報,4
1983.審計學通俗講話——第一講(第一節).武漢財會,1
1983.審計學通俗講話——第一講(第二節).武漢財會,2
1983.現代會計向傳統的挑戰。江西會計,1
1984.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八).湖北財經學院學報,3
1984.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九).湖北財經學院學報,4
1984.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七).湖北財經學院學報,1
1984.管理會計通俗講話(續十).湖北財經學院學報,6
1984.效益十策。陝西會計通訊,7
1985.微觀效益基本。財會探索,2
1985.審計公設芻論。財會通訊,7
1986.社會效益審計的設想。湖北審計,2
1986.宏觀控制的關鍵——目標.中南財經大學學報,4
1986.貫徹會計法應有行政、司法和教育三項措施。財會通訊,9
1986.“七五”計劃期中面臨的會計問題。會計之友,1
1986.會計人員面臨的歷史任務。廣西財務與會計,6
1986.審計的發生和發展。財會通訊,4
1987.會計學的改革。武漢財會,2
1987.我這幾年。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
1988.論會計科學和技術的現代化——學習十三大報告的體會。財會通訊,3
1989.中國會計的現代化問題(上).財會通訊,1
1989.中國會計的現代化問題(中).財會通訊,2
1989.中國會計的現代化問題(下).財會通訊,3
1990.我國制度基礎審計的第一部專著——評《制度基礎審計學》.財會通訊,7
1991.現代會計特質(上).財會通訊,2
1991.現代會計特質(下).財會通訊,3
1991.社會主義現代化迫切需要會計現代化。財會月刊,2
1991.綜合經濟效益會計“千方百計提高經濟效益”——中共中央十三屆五中全會“決定”.廣西會計,4
1992.會計信息系統說一評——會計的屬概念問題。財會通訊,4
1992.會計信息系統說二評——反映論和控制論的論爭。財會通訊,5
1992.會計信息系統說三評——決策論和受託責任論的論爭。財會通訊,6
1992.論我國會計工作者的思想解放問題——兼論會計的“階級性”.財會通訊,11
1992.現代會計與經濟效益的關係——評《現代財務會計結構》.財會通訊,3
1992.遵循經營規律提高經濟效益——有關利潤的幾個規律。財會月刊,6
1993.會計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問題。財會通訊,1
1993.《中華會計思想寶庫》總序。會計之友,1
1993.《西方會計史》序——會計發展的五次浪潮。會計之友,5
1993.我國會計改革的一座豐碑——慶祝《企業會計準則》公布。財會月刊,1
1993.會計——市場經濟的靈魂。湖北財稅,2
1994.讓會計在市場經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紀念帕喬利《簿記論》發表500周年。財會通訊,S1
1995.中國註冊會計師制度的沿革與發展。財會通訊,1
1995.中國註冊會計師制度的沿革與發展。財會通訊,2
1995.從立法精神看我國會計的演進。財會通訊,11
1995.管理會計對會計學術的貢獻——1994年12月在中國海峽兩岸管理會計研討會上的發言。對外經貿財會,3
1995.有關我國〈會計法〉的幾個問題。財務與會計,4
1995.有關我國〈會計法〉的幾個問題。財務與會計,5
1995.有關我國〈會計法〉的幾個問題。財務與會計,6
1996.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主要手段(上).中南財經大學學報,6
1997.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主要手段(下).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
1997.管理會計對會計學術的貢獻。財會通訊,5
1998.兩個根本轉變的主要手段。財會通訊,10
2、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2000年後待補)
1、張傑明 現代審計基礎結構研究、1991年
2、王光遠 外向型管理審計的規範化問題、1993年
3、文善恩 會計控制系統論、1993年
4、張龍平 註冊會計師審計控制系統研究、1994年
5、任泳恆 審計標準研究、1995年
6、徐錫州 受託責任與會計、1995年
7、羅飛 合併財務報表問題研究、1996年
8、閻紅玉 商譽會計研究 1997年
9、汪祥耀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 1997年
10.徐唐先宏觀會計學若干基本問題研究 1998年
11.庄丹 企業會計準則研究 1998年
楊時展教授是我國會計學界的一代宗師,他的突出地位,具體表現在:它既是一位學貫中西、卓然有成的大學問家,同時又是一位振聾發聵、站在時代前列的大思想家!士林楷模,當之無愧!哲人雖逝,而楊老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特別是學術創新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足以啟迪今人、傳之後世,而永放燦爛光華
--餘緒纓:楊時展教授遺著《1949—1992年中國會計制度的演進》讀後感言 《財會通訊》1998年第7期 偉大的人格,卓越的貢獻
楊時展教授是中國著名會計學家、會計思想家和會計教育家。先生人格高尚,學識淵博,為士者之楷模。一生正氣,兩袖清風,為世人之典範。先生五十餘年一貫,忠誠於中國的會計教育事業,培育英才,傳道授業,盡職盡責。誠信處世,剛正修身,為人師表。2007年10月10日,是楊時展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日,回顧老人家輝煌人生,追憶吾師之英容笑貌,緬懷他為中國的會計事業所做出的粲然卓異的貢獻,神往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深深懷念之情回蕩於天地之間,老師,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以及會計、審計等方面均有著深厚的功底。在會計學研究方面,先生既立足於中國,而又兼顧國外,以洋為中用為目的。在會計學術立論方面,既采眾長,兼及數家,採擷各派之精華,而又立足於創新,堅持理論與實際融會貫通,確立一家之言。先生常常諄諄告誡我們,教書與著文都要嚴謹務實,嚴肅認真,做到深入淺出,博中求精。要為學生負責,為讀者負責,為整個社會負責。先生認為,寫史要有史德,重考證,講證據;教學要有師德,先正己,后正人;寫文章也要與道德統一起來,講創新、講誠信,講有益於學術發展,有益於社會。
先生平生錦文宏論甚豐,華章燦然似錦。可謂萬里追索探源流,皓首窮經話滄桑。揮毫潑墨鍾神秀,文采飄逸走龍神。綜觀先生論著,其主要學術貢獻可大體上歸納為如下八個方面:
(1)依據中外政府和企業經濟與會計控制的歷史運行規律,創立了“受託責任學說”。該學說已成為會計控制理論建立的一大支柱,影響到中外會計學術發展,影響到中外會計理論發展與改革實踐;
(2)通過揭示現代會計本質,創立了“現代會計控制學說”,其理論闡發既提高了對現代會計工作的系統要求,也從最根本的方面確立了現代會計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地位;
(3)審計民主學說。先生認為審計工作代表人民,審計學說要研究如何代表人民進行審計。他認為,審計要民主首先便要把審計結果公開,讓人民去評價審計的結果是否公平、公正。要把審計監督與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密切結合起來。該學說對於推動當代審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經濟效益學說。先生認為會計控制工作要為實現經濟效益服務,無論微觀與宏觀經濟效益的實現,還是綜合經濟效益的實現,乃至社會效益的實現,都要落實到會計與審計控制工作這個基礎之上,如果不嚴肅認真對待這個工作基礎,輕則會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重則便會導致經濟效益落空。先生的這一學說無論對於指引國有企業會計改革,還是引導資本市場會計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能動“節用學說”。先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節用或節約觀念,既與歷史上的節用觀念是根本不同的,也與計劃經濟下的節用或節約觀是不同的。當代的節用或節約觀是積極的、能動的,首先要考慮到增產、增資、增利潤,其次再籌劃好節用或節約問題。能動的節用絕非產品經濟下的“雙增雙節”,而是市場經濟下的“三增三節”。如果把先生以上學說結合起來加以考察,便可以發現先生的會計學說具有系統性,它體現為會計觀念上、理論上的一次變革,對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會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6)成本控制學說。先生認為成本控制是會計控制的中心工作,是落實經濟效益的關鍵,作為企業家一定要明確成本會計的任務,正確確立成本控制的目標;把成本控制落實到切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方面。應當講,先生的《成本會計的任務》、《效益十策》與《微觀效益基本》等都是這方面學說的經典之作;
(7)關於管理會計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結合應用的傑出貢獻。先生是最早把管理會計翻譯引進中國的教授,並且他在國內大學里最早給研究生開設了這門課。先生強調管理會計須切實在中國企業得到應用,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先生認為,我國的企業應把內部控制與來自外部的控制有機統一起來,形成財務會計學與管理成本會計學的科學控制體系,為現代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先生的這一觀點一直影響至今;
(8)唯物主義的會計歷史觀。先生精闢地指出:史實充分表明“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先生精通史學、古文字學與古漢語,諳熟歷史,洞察古今。這句至理名言可謂史家之絕唱,文豪之妙筆。其語言精美,用意精當,哲理深邃,含義包容高遠。故這句話在海內外大量被引用,成為會計界最為響亮的名人名言。
論及知識分子如何做人與做學問,先生曾對“知識分子”做了精闢的詮釋。先生講,如果一個知識分子喪失了人格與道德,丟掉了高風亮節的骨氣,那麼便不是知識分子,而只能是識字分子。“會計上,資不抵債要破產”,一個知識分子“如果奉獻不抵享受,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個破了產的沒有價值的人。”這是先生的金玉良言,它使我們終生受用。我們一定要以先生為楷模,做好人、做好事、做好知識分子,永遠永遠成為先生所要求、所期待的學生。
--郭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