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說部
滿族說部
滿族民間說部,是指由滿族民間藝人創作並傳講的、旨在反映歷史上滿族人民征戰生活與情感世界的一種長篇散文體敘事文學。因其體式與漢族民間藝人的說書比較接近,每部書可獨立講述,故稱“說部”。這種文體,源於古代講古習俗,興於有清一代,是滿族文學中反映滿族社會生活、歷史事件最為集中,藝術上最能代表滿族文學粗曠豪放藝術特點的藝術種類,但由於它產生併流傳於民間,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應有重視。近20年來,隨著中國學者對滿族文化普查的日益深入,有機會接觸到這已塵封多年、具有滿族民族史詩性質的民族民間文學瑰寶。
滿族說部
滿族說部
在傳統滿族社會中,人們經常舉行講古比賽,清中葉滿族八角鼓、清音子弟書異軍突起,便是這一傳統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裂變。歷史上,滿族社會在部落酋長、族長、薩滿的選定過程中,都要求當選人必須要有一張“金子一樣的嘴”——即必須要有講古才能。講古習俗的倡導,客觀上為滿族民間故事家及具有傑出講述才能的民間說書藝人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滿族民間說部的產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便是受漢族傳統說書的影響。歷史上,滿族曾兩次問鼎中原,對中原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滿族與漢族的長期交往過程中,滿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原優秀文化,民間說書,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國文學史上,說書這種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時代,此後一直常盛不衰。到了清代,隨著滿族入關,這種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顯出勃勃生機。當時的說書,內容多取自漢族文學史上著名的講史、公案及武俠類小說,如《三國演義》、《大八義》、《小八義 》、《施公案》、《忠義水滸傳》、《楊家將》等等,通過說書這種特殊傳媒,這些作品不但成為當時滿族社會中家喻戶曉的故事,同時也為後來滿族自己的民間說書藝人表演風格的養成,提供了借鑒。聽過或讀過滿族長篇說部的人都會明顯感悟到,在滿族長篇說部中,無論是講述內容的選取,還是表演風格的定位,均與漢族的民間說書暗合。如故事的主人公多為俠肝義膽、扶弱濟貧、保家衛國的鐵骨英雄,情節展開過程中常常採用設置懸念的手法,以及開篇及結尾處的技術處理,起承轉合過程中的套話借用等等,都具有著較明顯的師承關係。
滿族民間說部往往以本民族歷史上某個英雄人物的傳奇性個人經歷為主線,原汁原味而又濃墨重彩地向我們展示了歷史上滿族人民在治理北疆,保家衛國過程中所創立的豐功偉績。這些作品均獨立成篇,但若將其連綴起來,便可以從這些堪稱卓越的民間說部中,窺視到從南北朝至清末民初這1500年間,滿族社會所發生的重大歷史變遷,了解到滿族社會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體悟到歷史上滿族人民自己的審美情趣,他們的世界觀及其價值取向。這些長篇說部雄闊、遒勁、豪邁、壯美,透露出滿族人民所獨有的藝術氣質,具有著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與學術價值,是研究滿族文學及滿族歷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滿族說部
從已經搜集到的滿族長篇說部來看,總篇幅已達16部,凡450餘萬字。當然,這只是我們在近20年的滿族文化普查中,在滿族人民居住比較集中的黑龍江、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發現的滿族文學遺產的一部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調查的深入,可能還會有若干作品問世。
在滿族民間說部的搜集整理過程中,有許多學者希望我們能就這些民間說部做出一種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因為,在此之前滿族畢竟有了自己的文學,作為“下里巴人”的民間說部的發現,對已有的滿族文學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此前,談及滿族文學時,所能注意到的多半是那幾部為數不多的滿族作家作品和散軼在滿族民間的篇幅短小的民間故事、歌謠、傳說、子弟書等等。我們不敢相信這就是滿族文學的全部。因為這些作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無法與歷史上中國滿族人民所創造的其他文明事項相比擬。不用說篇幅短小的傳說故事無法代表滿族文學主體風格,就是後世文人創作的長篇巨制,也因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強烈影響,而很難客觀地反映出滿族人民自己所特有的精神風貌。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說是滿族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而不是滿族人民用自己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出的,反映滿族社會歷史、風土民情,展現滿族人民自己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滿族文學作品。從這個角度而言,現有的滿族文學作品很難說就是滿族文學的主流。
滿族說部
1、窩車庫烏勒本是由滿族一些姓氏薩滿講述並世代傳承下來的薩滿教神話與歷世薩滿的事迹,俗稱"神龕上的故事"。典型代表有《天宮大戰》 、《烏布西奔媽媽》等.
2、包衣烏勒本,即家傳、家史,近10年來在滿族姓氏中發現較多,以《薩布素將軍傳》為代表,影響很大。
3、巴圖魯烏勒本,即英雄傳,《紅羅女》等流傳較廣。
滿族說部中展示的豐富內容,有的匡正史誤,有的補充了史料不足,甚至有些史料鮮為後人所知。滿族說部的收集和發掘,對東北滿族史、民族關係史、東北涉外疆域史,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如《黑水英雄傳》、《雪山漢王傳》等,細膩翔實地記載了黑龍江北廣闊寒域、庫頁島上的土民與生活、"江東六十四屯"等歷史滄桑。
滿族說部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史詩。它往往以滿族歷史上某個英雄人物的傳奇性個人經歷為主線,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歷史上滿族人民在治理北疆、保家衛國過程中所創立的豐功偉績。人們可以從這些民間說部中,窺視到滿族社會所發生的重大歷史變遷,了解其風土人情、社會風貌,體悟到歷史上滿族人民的審美情趣、世界觀及其價值取向。如《飛嘯三巧傳奇》,在向人們展示清朝嘉慶末年至道光年間生活在黑龍江以北的英雄們的事迹的同時,也向後人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活動,以及天文、地理、動植物種類和生活習性。72萬字的《薩大人傳》,它主要講述了在康熙年間,鎮守黑龍江的大將軍薩布素的生平事迹,從而彌補了《清史稿》中記載薩布素將軍事迹過簡的不足。這些長篇說部豪邁、壯美,透露出滿族人民所獨有的藝術氣質,是北方民族的史詩,豐富了中國北方歷史文獻記載的不足,對於民族史、疆域史、民族關係史研究,及至人文學和民俗學研究,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滿族說部
由於現代經濟、技術的發展,多種娛樂方式的衝擊,使古老、單純憑藉口述的說部講述活動漸漸失去了陣地。目前,有很多的滿族青年已不知道“烏勒本”說部這個詞了,更不知道講述說部的規矩和意義了。近二十多年來,一些熟悉滿族文化傳統的長者和說部傳承人逐年謝世,給滿族文化造成了很大損失。而目前健在的傳承人也都年逾古稀,疾病纏身,他們沒有培養出新的傳承人。目前,能用滿語講述的傳承人只有何大娘了。滿族說部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滿族說部的搶救工作逐漸被提到日程上來。2002年,吉林省成立了中國滿族傳統說部藝術集成編委會,滿族說部的搶救與保護工程正式啟動。而且省內每年還撥出專款支持搶救和保護滿族說部工作。吉林省目前健在的說部傳承人有10位,並對其講述的說部進行了記錄和整理,建立了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多方面的檔案資料庫。目前,已收集了35部說部。而作為滿族說部搶救與保護項目第一階段的成果,已經整理成書稿並計劃出版的有10部,包括《紅羅女的傳說》、《比劍聯姻》、《女真譜評》、《金兀朮傳》等。專家們認為,作為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者們對說部藝術的記錄和整理應採取復原的立場,即追求原汁原味,要求呈現民族文化的原生態。但同時,他們也指出,搶救滿族說部藝術並不是將其恢復原貌,束之高閣,而是要在搶救、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開發利用,為現實服務。
與現有的滿族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相比,確實具有著其它滿族文學作品所無法企及的特殊價值。
首先,滿族民間說部,是滿族人民自己創作並傳承的滿族文學作品(只有其中的個別作品為八旗中的漢軍創作)。這些作品不但系統而全面的反映了歷史上滿族民眾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充分而準確地表述了滿族人民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
其次,這些民間說部都是民間藝人、薩滿、氏族酋長作為本民族或本氏族歷史,講述給後人的,說部雖有藝術加工,但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敘述要素,都是真實可信的。這對於基本上沒有錄史傳統的滿族來說,說部的章章節節都具有著極為特殊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滿族文明史時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2021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