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秧歌
綏德秧歌
徠綏德秧歌是一種陝西省的民間舞蹈。屬於廣場、場院、街道等場合表現和演出的集體舞形式。主要在春節時令和祭春日、秋日時演出。解放后,秧歌進入城市舞台表演。秧歌一般為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是整個舞隊在傘頭的統一指揮和帶領下扭出變化豐富的圖案、隊形和動作,以表達一種生產、生活中的情感場面和動人的民俗故事。小場則是多為表達的生活中的愛情故事。大場表演參加人數少則二三十,多則一二百。在廟會會長(現村長)的組織下,從農曆正月初二左右開始活動,俗稱“起秧歌”,直至元宵節后,燈火闌珊,才先後停止活動。
秧歌的傳統活動程序大致如下:
先是謁廟。俗稱“敬神秧歌”,是指在敬神祭祀時舉行的儀式和表演(有些地方只唱不舞)。要求情緒莊重肅穆,有一種虔誠之感,文雅之態。
綏德秧歌
具體保護計劃:注重項目考查,狠抓落實,保證重點,做一項成一項。不要弄虛作假,為綏德百姓負責,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一)靜態保護
1、全面收集秧歌藝術資料工作完成,70萬字的文字稿、影像、照片資料收集比較完整,達到預期目標。
2、出版了《綏德文庫》(秧歌藝術卷),33萬字,達國家出版標準的水平。
3、與鄰縣建立了秧歌資料互交互換的網路共享辦法,並籌劃完成全市秧歌藝術資料彙集,力爭公開出版。
4、籌備建立秧歌藝術資料館。
(二)動態保護
1、選擇南路兩個鄉鎮,北路三個鄉鎮以縣鄉聯合的方式,對傳統老秧歌進行完整的保護。這五點的秧歌表演風格一定保持在老的形態,不能改變。並請專家每年驗收審檢指導一次。
2、對經濟較好的鄉鎮、村落要求都要堅持成立秧歌隊,每年最少搞一次秧歌活動。村與村、鄉與鄉每年以片搞一次秧歌比賽。要求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風格各異。
3、縣城周邊的四個鄉鎮每年春節要求秧歌隊進城表演一次,有條件的鄉鎮要“走出去”或者“請進來”鄰縣好的秧歌表演和專家,以提高自己的秧歌水平,吸收別人好的經驗,豐富發展自己的秧歌表演水平。
4、縣城各系統每年春節都要參加縣裡的一年一度的秧歌比賽活動。
5、以縣文化部門組織,打造一支精品秧歌隊,請最權威的專家指導,集中優勢人才,抓出試范,帶動全縣秧歌藝術水平的提高,必要時,走出去交流擴大影響,為全縣秧歌藝術爭光,創出品牌。
6、縣黃土地民間藝術團,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再創作一台民間舞蹈晚會,力爭再次打向全國,走向世界。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徠、2002年,縣委、縣政府按照建設文化大縣的目標,提出:“抓民間藝術保護,打造特色文化藝術精品”的口號。並指示文化主管部門把這項工作列為重中之重,集中財力、人力集辦好這件事,這事做好了,給文化戰線的同志們記功。
2、2003年,組織文字文化藝術界的精兵強將在縣委書記親自主持下,把縣域內的民間藝術進行全面普查、收集、編寫、編輯出版《綏德文庫》,《秧歌藝術卷》為重點項目必須完成。
3、2004年初,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成立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專門機構,制定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規劃和建立長效機制。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劃
2006年繼續補查、收集在民間流傳的秧歌資料。全面開展對其它民間舞蹈的收集、編寫任務,完善以大秧歌為代表的全縣民間舞蹈的資料庫。建立專門的秧歌資料檔案室。
2007年舉辦各類秧歌行當的民間骨幹培訓班:(1)全縣傘頭唱秧歌培訓。(2)全縣鄉鎮文化專干指導輔導秧歌技能業務培訓。(3)全縣骨幹秧歌村提高培訓。建立全縣秧歌新骨幹人才和秧歌示範村,生態保護村。
2008年組織專業人才,並邀請專家指導、編寫中、小學秧歌教材。建立全縣秧歌藝術進學校,進課堂教育準備。
2009年完成教材編寫,組織專業教師培訓。正式把秧歌藝術列入教學計劃並進入試講階段。
2010年1、舉辦首屆綏德縣綏德秧歌藝術節。2、舉辦綏德縣中、小學校秧歌舞蹈大賽。預期達成目標:1、成立民間舞蹈藝術博物館。2、成立縣民間秧歌藝術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