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森田療法的結果 展開
- 森田正馬於1920年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
- 2010年賈蕙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森田療法
森田正馬於1920年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
“森田療法”又叫禪療法、根治的自然療法,日本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1874-1938)創立,取名為神經症的“特殊療法”。1938年,森田正馬教授病逝后,他的弟子將其命名為“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主要適用於強迫症、社交恐怖、廣場恐怖、驚恐發作的治療,另外對廣泛性焦慮、疑病等神經症,還有抑鬱症等也有療效。森田療法隨著時代在不斷繼承和發展,治療適應證已從神經症擴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礙、酒精藥物依賴等,還擴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適應和生活質量中。其實,森田療法是一門人生學問。
1.神經症分類
森田正馬教授根據癥狀將“神經質症”分成以下幾類:
(2)強迫神經質症對人恐怖(臉紅、對視、視線、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潔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善恐怖、閱讀恐怖、卒倒恐怖、外出恐怖、口吃恐怖、罪惡恐怖、不祥恐怖、尖銳恐怖、雜念恐怖、高處恐怖、確認癖等。
(3)焦慮神經質症發作性心悸亢進、焦慮發作、發作性呼吸困難等。
2.神經質性格
森田正馬教授認為各種神經症患者具有一些性格特點,稱為神經質性格。其特點概括為:內向、內省、理智、敏感、愛擔心等弱力性和追求完美、理想主義、好強、上進、不安於現狀、執著、固執,有過強的生的慾望和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的健康過度注意,且持有難以消除的偏見。
3.精神交互作用
對神經質的發生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是森田正馬教授稱為素質的疑病性基調,對癥狀的發展具有決定性重要作用的是精神交互作用。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指注意集中於某個感覺,此感覺變得過敏,這個感覺的過敏,更使之注意固定於此感覺,此感覺的注意進一步互相作用,感覺越來越過敏的精神過程。如下示意圖:
此惡性循環反覆的過程中,產生不安恐怖,引起植物神經系統的失調,即產生所謂的精神身體癥狀,精神交互作用又常常導致癥狀的固定,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
1.治療原理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消除思想矛盾,並對疑病素質的情感施加陶冶鍛煉,使其擺脫疾病觀念,針對精神交互作用這一癥狀發展的機制,順應注意、情感等心理狀況來應用些措施,並按照患者的癥狀和體會,經常使之體驗順從自然。
將問題放置起來不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將應當有的東西使其變成一定有的東西才是“順其自然”。所謂“順其自然”,並非隨心所欲。情緒不是可由自己的力量所能左右的,想哭的時候想要變得愉快,也是勉強。反之,極度愉快時,想努力變得悲傷,也不可能。對不能被自己的力量所左右的情緒,並不逃避,順其自然地接受,以行動去做應該做的事,這就是順其自然。另一方面,即使想哭,但如果參加朋友的婚禮,則無論如何也要表現出笑臉,這也是順其自然。
森田理論要求人們把煩惱等當作人的一種自然的感情來順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納它,不要當作異物去拚命地想排除它,否則,就會由於“求不可得”而引發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導致內心世界的激烈衝突。如果能夠順其自然地接納所有的癥狀、痛苦以及不安、煩惱等情緒,默默承受和忍受這些帶來的痛苦,就可從被束縛的機制中解脫出來,達到“消除或者避免神經質性格的消極面的影響,而充分發揮其正面的“生的慾望”的積極作用”的目的。森田療法的強調不能簡單地把消除癥狀作為治療的目標,而應該把自己從反覆想消除癥狀的泥潭中解放出來,然後重新調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癥狀,而是學會帶著癥狀去生活。
2.治療方法
森田療法不提倡追溯過去,而是要重視當前的現實生活,是通過現實生活去獲得體驗性認識。像健康人一樣去生活,在生活中獲得體驗性的認識、啟發,順應情緒的自然變化,努力按照目標去行動。
(1)住院式森田療法
第一階段絕對卧床期
把患者隔離起來,禁止患者與他人會面、談話、讀書、吸煙及其他消遣的活動。除進食大小便外幾乎絕對卧床。大約1周左右。
第二階段輕作業期
禁止交際、談話、外出,卧床時間限制在7、8小時,白天一定到戶外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晚上寫日記,晨起及入睡前朗讀古事記等讀物。3~7天。
第三階段一般作業期
患者可隨意選擇田間勞動、打掃衛生、手工操作等。但禁止交際、遊戲、共同作業、無目的散步、體操等,只是自己做事或讀書。1~2周。
第四階段生活訓練準備期
進行適應外界變化的訓練,為各自回到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做準備。患者要書寫以行動為準則的日記,並交給醫生批閱。
(2)門診森田療法根據“如果有健康人的舉止,心理自然健康起來”的治療原則,可通過閱讀森田的科普書籍或日記指導進行。
(3)生活發現會(可認為是一種集體森田療法)這是患者間在以互相幫助、相互啟發為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開展活動的一種組織。又分為地區性集體座談會和學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