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中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領域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託北京林業大學。實驗室下設小流域土壤侵蝕與森林水文機理與過程、荒漠化生態修復機理與過程、水土流失生態修復機理與過程等3個研究方向。
從"六五"開始至今,在全國的主要分區開展了廣泛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應用研究,在我國大規模的
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科技支撐作用。
所依託的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為我國本研究領域唯一的重點學科及博士授權單位,它隸屬於國家級重點學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對國內此研究領域的發展起帶頭和示範作用。
擁有ELE全自動荒漠化監測系統、RC-30HFW大型人工降雨模擬系統、HP9000圖形工作站及RS-GIS-GPS軟體等大型研究設備和6個野外定位開放實驗基地,這些基地橫跨我國的
黃土高原、
華北土石山區、
長江上游天然林保護區、長江中游
三峽庫區、北方風沙區等區域,基本覆蓋了我國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所制定的分區。可以完成降雨、徑流、泥沙的自動半自動監測、
荒漠化動態監測、小氣候動態等諸多項目的研究。
實驗室現有人員52名,其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13名,教授21名,副教授22名。另有國內外兼職教授、副教授10名。45歲以下的教師絕大多數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超過優秀校比例。50%以上教師具有在國外研修的經歷,有4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被評為部級突出貢獻專家,3 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2人獲
政府特殊津貼,2人進入林業行業
跨世紀人才工程,1人進入國家跨世紀人才工程。
實驗室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
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獲得多項世界、國家和
省部級獎勵並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和科技創新人才。
本著“開放、運行、管理”的方針,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
土耳其、
奧地利、以色列、
伊朗、
尼泊爾等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研究交流關係。
本實驗室在未來的發展中,將緊跟國際發展前沿,針對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及急需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繼續加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發生機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評估預測各種水土流失形式的
數學模型,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在不同流域尺度森林植被結構格局與水文功能過程規律、
土地荒漠化的動力學機制、防護林體系空間配置與結構設計、{TTc牛逼}逆境條件下植被恢復與重建等方面開展創新性基礎理論與技術應用研究。並注意擴大科技成果應用與輻射範圍,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