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麥

新疆小麥

新疆小麥是小麥屬的六倍體種之一,學名Triticum petropavlovskyi Udaczet Migusch.,又名彼得巴甫洛夫小麥,原產中國新疆,俗稱稻穗麥、稻麥子。一年生草本,高70-100cm。葉片扁平。穗狀花序較疏鬆,直立,小穗含4-5花。花果期6-7月。產烏魯木齊、吐魯番、庫車、阿克蘇、烏什、洛浦、莎車墨玉、和田等地。為重要的糧食作物。

簡介


新疆小麥是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特有小麥種,曾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和天山南坡海拔900-1200m農區種植,僅混生於其它小麥田中。1957年前蘇聯學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附近海拔1000-1400m地區的春播麥田搜集到這種小麥,因為它形態特徵很象東方小麥,因此定為東方小麥的一個亞種。經研究,明確它為六倍體小麥,並定名為彼德巴甫洛夫小麥。因為它原產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故在中國稱其為新疆小麥。在原產地稱其為稻麥子、烏什稻麥子、阿克蘇稻壽子等。
新疆小麥
新疆小麥
染色體數2n=6x=42,染色體組型為AABBDD。植株高大(110-130cm),葉片、莖節和下部葉鞘上均具有茸毛;護穎嘴芒狀;小穗基部具明顯的穎托。
幼苗直立,葉片寬大披垂,成株旗葉長約35-50cm,葉色較淺,葉舌明顯。分櫱較少,穗下莖中空,抽穗至成熟前莖、葉及穗上均具少量蠟質。內外穎不等長。穗紡錘形,正面與側面寬度相近,穗長為13-18cm,穗軸不易折斷。每穗的小穗數15-20個,小穗密度D=10-12,護穎長卵形具茸毛,穎脊不大明顯。內外穎(稃)大而質軟,外穎較內穎長,外穎具長芒,易脫粒。籽粒大、長橢圓形、白色、硬質、腹溝深、冠毛多,千粒重在原產地為40-50g。

生長環境


籽粒蛋白質含量17-20%。春性、中早熟,對光照敏感。耐熱性好,抗旱性較差。易感染條、葉、稈三種鏽病及白粉病、散黑穗病。

分佈範圍


新疆小麥
新疆小麥
物種的原產地為中國新疆地區。

生產技術


小麥是新疆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分佈廣泛。新疆小麥的單產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區內小麥生產水平發展不平衡,單產水平表現為南疆高、北疆低,平原高、山區低;冬小麥產量高、春小麥產量低的特點。新疆的小麥生態類型區多樣,生產條件差別較大,認真分析新疆冬小麥、春小麥主要生態區的生態條件、生產條件、限制單產提高技術因素,推廣相應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是提高新疆小麥單產,增加總產,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單產影響因素


(1)不能適期播種本區是新疆多熟種植的主要區域,在小麥收穫后復播玉米和其他作物,致使冬小麥播期推遲。依據多年的試驗和生產經驗,在本區冬小麥播種的最適宜時期在9月25日至10月15日的20天時間,這樣可以培育壯苗,增加冬前分櫱,提高收穫畝穗數。生產中因晚播而造成收穫畝穗數不足40萬穗,嚴重影響了單產的提高。
(2)麥田草害發生面積大,化學防除面積小本區域麥田惡性雜草播糧蒿、灰藜是主要草害。多採取人工拔除,化學防除面積小,雜草對小麥的產量影響較大。
(3)水資源不足本區小麥灌溉依靠河水,小麥返青至成熟期平均灌水27次,如遇乾旱年份灌水量和灌水次數將會更少,致使千粒重降低,影響提高產量。
(4)小麥與果樹間作,栽培技術到位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