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蘋

南宋思想家

王蘋(1082-1153年),字信伯,福清龍山(今福建福清市)人。南宋思想家、學者。

素行高潔,憂時愛國。宋高宗授右迪功郎,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官至左奉郎,後到龍江書院講學。師從程頤,思想上多繼承程頤理學,以“心學”觀點為據解釋二程道統,對洛學在福建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著有《周易傳》、《論語集解》等。

目錄

正文


王蘋(1082-1153年),字信伯,福清龍山人。王棨八世孫,王伯起之子。父徙吳縣(蘇州),遂為吳人。紹興四年(1134年),南宋高宗駐蹕平江(今江蘇吳縣),王蘋隨父居平江。平江守臣孫佑(一作孫祐)向高宗舉薦說:“王蘋素行高潔,有憂時愛國之心,開物務成之道。”宋高宗召對王蘋,王蘋以“天人合一”論推動高宗抗金,稱旨,授右迪功郎,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累官至左奉郎。因從子王誼觸犯秦檜,受牽連而被罷官,回到海口龍江書院講學。
他曾師從南宋理學家程頤,又以同門後輩師事那個曾在程門立雪的楊時。他在思想上多繼承程頤理學,尤強調“心”的作用,以“心學”觀點為據解釋二程道統之說,把理學以心傳道說成以心傳心。主張人心本來寂靜清明,無思無慮,認為外物不會牽累人心,心累於物乃為自累。他說:“人心本無思慮,多是記憶既往與未來事。乃知事未嘗累心,心自累於事耳。”他與南宋理學家林光朝、林亦之、陳藻在海口龍江書院講學,對洛學在福建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論著有《周易傳》、《論語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