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縣
海昏縣
漢代設置的縣,為漢豫章郡十八縣之一。
漢代海昏縣在今江西省北部,範圍大致包括今天南昌市新建區北部、永修縣、安義縣、武寧縣、靖安縣、奉新縣。西漢曾封建海昏侯國,都城在今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紫金城遺址,首任海昏侯為“漢廢帝”劉賀。封國撤銷后,其地屬海昏縣。海昏縣於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廢。
海昏縣,《漢書-地理志》所載豫章郡十八縣之一。漢書成書於東漢,所載郡縣區劃為西漢末年的情況。史書未詳海昏縣於何時設置。但秦代行政區劃中並無海昏縣,此縣當出現於西漢年間。
《水經注》:繚水又徑海昏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昏江。分為二水,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徑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別注,入於循水也。
可見海昏縣城的位置應該是二水分流處附近,根據推斷,應該是今永修縣城西,潦河東岸一帶。這裡處於潦河下遊河水分流處,又鄰近修河,可謂是交通極為要衝之地。但是這個地方沒有明顯城址,所以暫時只能作為推論。
海昏縣東的津步就是上潦津,也就是後來的塗家埠。
潦水下游分兩支,右支即今天的螞蟻河,通鐵河,經過紫金城遺址,進入贛水,潦河與贛江交匯處的河口稱為慨江口。左支很短,注入修水。
漢昭帝於公元前74年四月病卒無後。霍光迎昌邑王劉賀繼位,年19歲。27天後因與霍光為首的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失敗而被廢為庶人,歸籍昌邑。元康三年被漢宣帝封為海昏侯,食邑4000戶,劉賀在此其間,交通外臣孫萬世,孫以為劉賀當年在被廢除皇位前,應堅守內宮、關閉宮門,斬殺霍光,聽憑霍光奪取皇位璽綬是失策,孫又希望劉賀做"豫章王"。朝廷下令查辦,劉賀被削除3000戶封邑,為1000戶海昏侯國。劉賀在海昏生活了四年,憤慨而死。
劉賀生三子:劉充國、劉奉親、劉代宗。劉賀被廢為海昏侯后不久去世,本應由長子劉充國繼承侯爵,但劉充國還未來得受封就死了,不久劉奉親也死了。漢朝廷認為這是天意要絕昌邑王族,便聽從豫章太守廖的建議廢除了海昏侯國。直到公元前48年漢元帝即位,才又封劉賀的兒子劉代宗為海昏侯,此即海昏釐侯(也作海昏僖侯)。
海昏釐侯劉代宗傳位給兒子海昏原侯劉保世,劉保世傳位給兒子劉會邑。
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在南潦河的源頭設置了漢建昌縣,從海昏縣裡分立出的漢建昌縣,其縣治在潦河與昌銅高速交叉處的冶城村一帶。有可能這個時候海昏侯已經廢爵了。
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在修水與贛水交匯處設立永修縣,這個永修縣城在今吳城鎮對岸蘆潭村東北,蚌湖西岸,即清代《建昌縣誌》所謂的海昏故縣所在。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將海昏縣修水中游地域分置西安縣,即今武寧縣。
東漢末海昏侯家族勢力
漢獻帝建安四年,海昏侯國的主要勢力在塗家埠的上潦津,而不在鐵河鄉潦河下游的紫金城,太史慈叫它上潦壁,劉賀後代上繚宗民發展到少則五六千家,多則萬家。人數少則兩萬,多則十來萬,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宗伍”,有獨立的軍事政治首領"宗帥”,被民間軍事武裝尊為"宗部“,糧食富足,經濟力量雄厚。
孫策說廬江軍閥劉勛以借糧未諧的借口討伐上繚城,劉勛的軍隊偷偷從上繚城前潛行而過,到了海昏縣城下,得到消息的上繚城宗帥組織宗民全部棄城而逃。
孫策端了劉勛的老巢,並捕得其妻小,得劉勛百工及鼓吹部曲30000人,建安四年十二月攻劉表又收得劉勛2000人,由此可反觀劉勛攻上繚時的軍力。
三國初孫策對海昏縣的戰略調整
劉磐對海昏附近地區數有攻擾,孫策將海昏、建昌附近的六個縣劃為一區,以海昏為治所,歸太史慈統轄。並且拜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率諸將守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程普代太史慈守備海昏。
三國初孫慮城的修築
黃武七年(228年),孫權之二子被封爵建昌候。黃龍二年(230年),吳丞相顧雍、尚出僕射等重臣上疏奏請孫慮應為鎮國大將軍,孫權允准。於是在南北潦河交匯處築城,是為建昌侯國都城,今俗稱孫慮城,在安義縣徐家埠。孫慮16歲封建昌侯,20歲卒。孫慮城也遭廢棄。從孫慮城的選址來看,漢建昌縣雖然設在潦河源頭,但是仍然統轄整個潦河中上游地區。
西晉在海昏的戰爭
建興三年(315年)二月,杜弢派部將杜弘、張彥在海昏攻打臨川內史謝擒(一作謝摛),謝擒兵敗戰死,接著攻陷豫章。
西晉的豫章太守周訪和流民首領杜弢在海昏縣境發生戰爭。
“帝以訪為振武將軍,命訪與諸軍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軍船艦,訪作長岐棖以距之,桔槔不得為害。訪復以舟師造湘城,軍達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訪步上柴桑,偷渡,與賊戰。”
劉宋海昏縣的廢縣
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海昏廢縣,縣治由建昌縣遷入管理。也就是今天的永修縣艾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