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華

復旦大學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

姜義華,男,1939年2月生,江蘇揚州人。復旦大學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姜義華
姜義華
姜義華,男,1939年2月出生,江蘇揚州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同年在復旦大學歷史系任職,1979年為講師,1982年副教授,1985年教授。

社會任職


1986年以來,歷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六、七、八、九屆常委,上海歷史學會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副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日本早稻田大學。

主要成就


學術成就

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史學理論及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為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博士點首席導師,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導師。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孫中山思想發微》《百年蹣跚一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章炳麟評傳》等。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思想文化史,兼及史學理論、近代中外關係史、中國現代化理論與實踐。

研究核心

姜義華教授照片
姜義華教授照片
在歷史認識論方面,提出歷史認識是主體(歷史學家)、客體(歷史實際) 與中介(歷史資料)三極思維的理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架構方面,提出農民運動與現代化運動并行的二元運動模式。在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方面,倡導“新理性主義”,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礪相長,個體化精神與整體化精神相礪相長,戡天役物精神和與自然諧適的精神相礪相長,世界化精神與本土化精神相礪相長。

科研項目

“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與長江三角洲:歷史變遷的多維視野研究”,教育部“十五”、“211”工程項目,2002年。
“中國現代化:理論與實踐”,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基金項目,2001年。

學術論文

[1]姜義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文明[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11):30-37.
[2]姜義華.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紅旗文稿,2021,(12):11-15+1.
[3]姜義華.文明的整體性——“文明論”探析[J].理論與現代化,2020,(05):48-55.
[4]姜義華,陳思和,趙京華,袁一丹,張春田,陳建華,郜元寶,文貴良,王鴻生,瞿駿,宋聲泉,金理.優秀青年學人支持計劃,第四輯,金理,走出“名教”時代[J].探索與爭鳴,2020,(03):161-192.
[5]姜義華.中華文明演進的三大樂章[J].人民論壇,2019,(21):17-18.
[6]張越,馬克垚,姜義華,錢乘旦,蘇智良.改革開放40年歷史學科新發展:思想解放與體系建設[J].探索與爭鳴,2018,(12):45-57+149-150.
[7]姜義華.新時代歷史學的新使命[J].人民周刊,2018,(08):66-68.
[8]姜義華.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開放四十年[J].文化縱橫,2017,(06):20-26.
[9]姜義華.中華文明樞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學術報告(2015-2016)[C].: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6.
[10]姜義華.讓儒學回歸人文化成[J].中原文化研究,2017,5(04):42-46+2.
[11]姜義華.章太炎與中國現代學術基礎的奠定[J].史林,2016,(04):89-96+220.
[12]姜義華.深入了解中國和世界,推進學術再創造[J].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2016,10(04):14-16.
[13]姜義華.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百年裂變與重建[J].人民論壇,2015,(28):49-51.
[14]姜義華,王學斌,喻文益,劉長林,李德順.中華文化變革邏輯探討——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J].人民論壇,2015,(28):48.
[15]姜義華,熊月之.復旦歷史系的那些名師們[J].世紀,2015,(05):4-9.
[16]姜義華.“四個全面”與中華傳統文明[J].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2015,9(04):5-21.
[17]姜義華.從中華傳統文明視角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06):32-39+91.
[18]姜義華.責任倫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J].上海教育,2015,(01):51.
[19]姜義華.論“禮治”的當代意義[J].紅旗文稿,2014,(20):26-29.
[20]姜義華.正本清源,建立合乎實際的中國歷史觀[J].史林,2014,(05):152-168+191.
[21]張雄,姜義華,張宇,權衡,孫力,魯品越.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預設:重新認識市場經濟模式[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4,16(04):4-25+35.
[22]姜義華.孫中山與20世紀中國啟蒙運動[A].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五輯)[C].:上海宋慶齡研究會,2014:12.
[23]姜義華.關於宋氏家族研究的幾點思考[A].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五輯)[C].:上海宋慶齡研究會,2014:4.
[24]姜義華.改革需要更宏大的眼光和戰略[J].世紀,2014,(01):64.
[25]姜義華.歷史研究是馬克思理論貢獻的科學基礎[J].學術月刊,2013,45(12):5-9.
[26]姜義華.不尊重歷史才是歷史虛無主義[N].長江日報,2013-11-14(020).
[27]姜義華.中華文明多樣性十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02):6-16.
[28]姜義華.信史立國和檔案的開放及利用[J].世紀,2013,(01):55-56.
[29]姜義華.中華文明的根柢[J].決策與信息,2013,(01):8-9.
[30]姜義華,吳紅梅.中華文明的根柢[N].新華日報,2012-05-23(B07).
[31]姜義華.走出思想上文化上的“被殖民”[J].社會科學,2012,(05):155-156.
[32]姜義華.讀章太炎《大總統黎公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5(01):90-91.
[33]姜義華.超越思維定勢——全面推進民國人物歷史研究[A].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三輯)[C].:上海宋慶齡研究會,2011:4.
[34]姜義華.關鍵在於建立現代公眾社會共同體[J].天涯,2011,(06):25-26.
[35]姜義華.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獨創路徑[J].人民論壇,2010,(35):13-14.
[36]姜義華.中國在世界化進程中現代化取向及其路徑的擇定[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卷·政治·外交(上)[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0.
[37]姜義華.中華文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及其路徑的獨創性[J].社會科學,2010,(03):122-131+191.
[38]姜義華.中華文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及其路徑的獨創性[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9:10.
[39]姜義華.對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的接續與超越——孫中山晚年褒揚儒學理路試釋[J].史林,2009,(04):1-8+188.
[40]姜義華.當代中國史學:從帝王之學走向普遍性的人學[J].湖南社會科學,2008,(06):13-16.
[41]姜義華,何愛國.改革開放與中國現代化變革[J].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08,1(06):25-31.
[42]姜義華.為建立“一個正式的民主國家”夯實基礎——國民黨改組時期廖仲愷民主思想的新發展[J].社會科學,2008,(11):160-167+192.
[43]姜義華.當代中國史學:從帝王之學走向普遍性的人學[A].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8:7.
[44]姜義華,何愛國.30年中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J].中國社會導刊,2008,(19):34-36.
[45]何愛國,姜義華.人文與市場的糾結: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J].河北學刊,2008,(03):42-45.
[46]姜義華.挑戰中國:現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新論壇2007論文集[C].上海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2007:11.
[47]姜義華.挑戰中國:現代性三重奏[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01):31-39+158.
[48]姜義華.近代中國“國學”的形成與演進(下)[J].學術月刊,2007,(08):5-12.
[49]姜義華.近代中國“國學”的形成與演進(上)[J].學術月刊,2007,(07):12-17.
[50]姜義華.湖南歷史研究的新成果——讀羅玉明的《湖湘文化與湖南的尊孔讀經》(1927-1937)[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160-161.
[51]姜義華.挑戰中國:現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7:11.
[52]姜義華.生存鬥爭學說的中國演繹與興替——近代中國思想世界核心觀念通檢之一[J].史林,2007,(01):1-10+187.
[53]姜義華,張一平,李朝軍,楊禾豐,聞麗,陳寶雲,鄭峰,何愛國.論題:解放與異化——批判性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07,(01):27-32.
[54]姜義華.超越“夷夏之防”思維模式[J].河北學刊,2006,(06):92-93+98.
[55]姜義華.清末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西學淵源——上海孫中山故居西文藏書的一項審察[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山市人民政府.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卷)[C].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21.
[56]姜義華.以社會主義理想建設中國的偉大先行者——跋孫中山1915年11月10日《致國際社會黨執行局函》[A].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中山學社、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孫中山:歷史·現實·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中山學社、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中山學社,2006:23.
[57]姜義華.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與同盟會——上海孫中山故居西文藏書的一項審視[J].史林,2006,(05):19-29+189.
[58]姜義華.以社會主義理想建設中國的偉大先行者——跋孫中山1915年11月10日《致國際社會黨執行局函》[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15.
[59]姜義華.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05,(09):35-41.
[60]姜義華.中國社會科學百年論綱[J].學術月刊,2005,(08):5-10.
[61]姜義華.當代墨家鉅子蔡尚思——賀蔡尚思百歲華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132-135.
[62]姜義華.過渡時期理論與實踐取代新民主主義歷史背景的一項考索[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當代中國:發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上)[C].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4:37.
[63]姜義華.上海現代性析論[J].學術月刊,2004,(03):51-54.
[64]姜義華.文化傳統在現代性多元發展中的角色地位與歷史使命[A].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暨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2004:8.
[65]姜義華.理論創新是社會科學繁榮的活力[J].學術月刊,2003,(12):13-14.
[66]姜義華.人的尊嚴:啟蒙運動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化變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85-90+98.
[67]姜義華.論“人的全面發展”與當代價值體系及制度體系的重構[J].學術月刊,2003,(03):5-15.
[68]姜義華.鄭觀應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發端[J].嶺南文史,2002,(03):28-32.
[69]姜義華.構築國際大都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5):1-9.
[70]姜義華.應當重視對上海金融史的研究[J].史林,2002,(02):105-106.
[71]姜義華.上海:近代中國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變遷——兼論邊緣文化的積聚及其效應[J].學術月刊,2001,(11):73-83.
[72]姜義華.論辛亥以來近代國家與近代社會非同步發展的政治整合[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史學會、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C].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史學會、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14.
[73]姜義華.現代性追求:當代中國思想重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5):30-36.
[74]姜義華.資本主義在中國歷史中的定位[J].史林,2001,(02):8-9.
[75]姜義華.彷徨中的啟蒙——《新青年》德賽二先生析論[J].文史知識,1999,(05):8-17.
[76]姜義華.在自由境界中邀游──讀陳旭麓《浮想錄》[J].史林,1999,(01):91-102+90.
[77]姜義華.“鬥爭哲學”重圍中的孤軍奮戰──周谷城六十年代歷史哲學新論重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5):32-39+142.
[78]姜義華.論五十年代黨對國家領導方式的演變[J].開放時代,1998,(02):4-13.
[79]姜義華,嚴明.姜義華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問題,1998,(02):24-28.
[80]姜義華.領導全國人民走向新世紀的偉大宣言[J].前進論壇,1998,(02):18-20.
[81]姜義華.論平社曇花一現的自由主主運動[J].江海學刊,1998,(01):127-136.
[82]姜義華.站在新百年與新千年的起跑線上──江澤民十五大報告學習札記[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6):1-7+110.
[83]姜義華.20世紀中國革命的事與理[J].學術月刊,1997,(10):40-48.
[84]姜義華.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新飛躍[J].探索與爭鳴,1997,(09):4-6.
[85]姜義華.大眾傳媒首先要關注大眾[J].探索與爭鳴,1997,(08):35-36.
[86]姜義華.歷史的創舉,偉大的試驗[J].探索與爭鳴,1997,(06):4-6.
[87]姜義華.論近代以來中國的國家意識與中外關係意識──評余英時《飛彈下的選舉──民主與民族主義之間》[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3):1-10+109.
[88]姜義華.重現“歷史真實”——評段雲章《孫文與日本史事編年》[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3):90-91.
[89]姜義華,陳炎.激進與保守:一段尚未完結的對話[J].開放時代,1997,(02):37-41.
[90]姜義華.論《禮記》及其文化內涵[J].中國文化,1996,(02):142-158.
[91]姜義華.現階段思想、道德、文化的理論方向探討[J].前進論壇,1996,(10):7-8.
[92]姜義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和平革命與新理性主義[J].文史哲,1996,(03):3-11.
[93]姜義華.人類需要新理性主義文化的崛起[J].探索與爭鳴,1995,(12):14-15.
[94]姜義華.為了人的價值和精神尊嚴[J].探索與爭鳴,1995,(07):31.
[95]姜義華.論文化的摩擦、適應與再創造——美國華人文化變遷試析[A].上海中山學社.近代中國(第五輯)[C].:上海中山學社,1995:16.
[96]姜義華.論章太炎的國家學說及從政實踐[J].天津社會科學,1994,(05):90-96+110.
[97]姜義華.論《孫文學說》人文精神的新構建[J].中國哲學史,1994,(03):113-120.
[98]姜義華.孫中山思想發展學理上的重要準備——跋新發現的一份孫中山購書清單[A].上海中山學社.近代中國(第四輯)[C].:上海中山學社,1994:21.
[99]姜義華.新時期呼喚史學的新發展─—在中國史學界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J].近代史研究,1994,(01):298-300.
[100]姜義華.論《孫文學說》人文精神的新構建[J].學術月刊,1994,(01):58-65.
[101]姜義華.創造第一流,佔領國內國際三重市場——上海走向21世紀的一種發展思路[J].特區經濟,1993,(12):28-29.
[102]姜義華.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的政治保守主義[J].探索與爭鳴,1993,(01):47-56+30.
[103]姜義華,章清.近代中國歷史哲學的確立及意義——讀李成蹊的《歷史與民族精神》[J].社會科學,1992,(01):77-78.
[104]姜義華.階級鬥爭學說和階級分析方法是理解人類文明史的鑰匙[J].社會科學,1991,(09):3-7.
[105]姜義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與中國近代民族形成的進程[J].近代史研究,1991,(02):152-168.
[106]姜義華.應當將“文革”研究提上日程[J].探索與爭鳴,1989,(01):3.
[107]姜義華.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嬗變軌跡的新探尋——民國時期思想文化史研究述評[J].近代史研究,1988,(06):1-25.
[108]姜義華.租界與近代史研究的總體架構[J].社會科學,1988,(09):61-63.
[109]姜義華.日本右翼的侵華權謀與孫中山對日觀的變遷——孫中山與內田良平關係述評[J].近代史研究,1988,(02):187-211.
[110]姜義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的再認識[J].探索與爭鳴,1988,(02):51-54.
[111]姜義華.重視歷史認識發展史的研究[J].人文雜誌,1988,(01):20.
[112]姜義華.章太炎的人性論與近代中國人本主義的命途[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03):198-211.
[113]姜義華.孫中山與民粹主義研究述評[A].孫中山研究學會.孫中山研究述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孫中山研究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14.
[114]《人的尊嚴:啟蒙運動的重新定位》,《復旦學報》,2003年第5期。
[115]《論近代國家與社會非同步發展的政治整合》,《近代中國研究集刊·近代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認同》,2003年1月。
[116]《論“人的全面發展”與當代價值體系及制度體系的重構》,《學術月刊》,2003年3期。
[117]《論辛亥以來近代國家與社會非同步發展的政治整合》,《史林》,2002年增刊(總第67期)。
[118]《人的尊嚴:啟蒙運動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化變遷》,《理論內稿》,2002年第6期。
[119]《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巨大作用》,《探索與爭鳴》,2002年第6期。
[113]《上海與近代中國金融中心》,《檔案與史學》,2002年第6期。
[120]《重視人文基礎研究,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上海社科通訊》,2002年第3期。
[121]《給農民以土地產權和人身自由》,《理論內稿》,2002年第2期。
[122]《我們的研究如何做到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及前瞻性》,《上海社科通訊》,2002年第2期。
[123]《再論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兩岸關係》,《台港澳經濟研究》,2002年第2輯。
[124]《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中的文化發展戰略》,《中國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2002年10月。
[125]《論“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與當代價值重構——〈德意志意識形態〉學習札記》,《文匯報·理論版》,2002年5月24日。
[126]《充分重視人文學科基礎研究》,《解放日報》,2002年5月19日。
[127]《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典範》,《解放日報》,2002年2月24日。
[128]《“三個有利於”到“三個代表”——理論創新的典範》,《上海社科通訊》,2002年。
[129]《“人的全面發展”與當代價值重構》,《中國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2002年。
[130]《邊緣文化的積聚——上海近代中國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變遷》,《中國大學講演錄》,2002年。
[131]《破除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解放日報》,2002年。
[132]《現代性追求:當代中國思想重構》,《復旦學報》,2001年第5期。
[133]《論先進文化的創造與發展》,《文匯報》,2001年3月26日。
[134]《協調發展與社會穩定》,《浦江縱橫》,2001年3期。
[135]《人文世紀:回應世紀新挑戰》,《文匯報》,2001年1月13日。
[136]《20世紀:發展與問題並存》,《探索與爭鳴》,2000年第1期。
[137]《評蘇式社會主義範本〈聯共(布)歷史簡明教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式”解釋》,《理論文萃》,2000年第1期。

人物觀點


討論道路、理論、制度“三個自信”與經濟學“學科創新”,首先要回答,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內容應如何展開?如何處理多樣性和普遍性的關係?現在的理論經濟學,實際上是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產生以後逐步形成的,後來,以資本為核心的市場經濟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但他反覆強調將英國的模式套用於其他國家很困難。馬克思之後的經濟學也是這樣,都無法迴避發展多樣性問題。基本上是將近代以來以英國或歐洲為核心形成的價值觀當成普世價值,實際上近一兩百年來許多西方學者已對西方文明本身多次做了相當深刻的反思,值得大家認真思考。近代以來,基本上是用西方的價值觀,後來又一度用蘇聯的價值觀來衡定是非曲直,直到現在,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經濟學領域,很多人還這麼做。中國要樹立“三個自信”,需要找到自信的根基。對中華文明有沒有自信?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一直延續了五千年?中華文明有沒有值得肯定、繼承、發揚光大的東西?中華文明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這些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從文明角度,既重視它的歷史性又重視它的同時性,在對世界眾多文明綜合比較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要建立“中國經濟學”,首先要有這點覺悟。
比較其他文明,中華文明一個根本性特點,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財富和社會政治權力在不斷流動,而且是制度化流動。在建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時,不能不注意這一特徵。具體說,第一,中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動性。這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動力。人們沒有固定不變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異的,但這個差異都可以經過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變。孫中山過去講中國沒有階級,指的是沒有希臘、羅馬式的奴隸制度,沒有印度那種種姓制度,沒有近代西方那種社會兩分化的階級對立。回過頭講,階級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到每個人、家庭、地區,人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斷變動,而且有制度性保證。這個變動是可控的,當變動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會危機就產生了,這非常重要。第二,是財富的流動性。“商鞅變法”后,土地可以買賣,土地一直在流動中,有制度性保證,包括民間習慣。土地流動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維持理性發展的最根本財富。一定要研究土地流動的規律性。第三就是資本的流動。近30年,充分承認資本的流動、勞動的流動的歷史必要性和必然性,努力為這一流動提供製度化保障、制度化的有效控制,人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這個有關。財富的流動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包括成為財富一部分的知識本身,它的普及、提升,不僅有助於財富制度化流動,而且有助於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動。還有權力的流動,權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開放,是否能夠真正成為公權力,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經濟、社會、文化問題。在建立中國自己的經濟學時,必須同時將這一點包含進去。

社會活動


學術活動

近十多年來,十餘次應邀赴日、美、歐、香港、澳門、台灣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與講學。1995年9月應邀在日內瓦第35屆國際論壇上就中國正在進行的和平革命作主題報告,是該論壇成立50年來第二位應邀參加的中國學者。
眾多著作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吳玉章獎、孫中山基金會獎。

亮相海上名家

2020年2月,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人文頻道與上海文史館聯袂推出的大型人文專題《海上名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系列(第二季)》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姜義華在其中一集中被專題介紹。

個人作品


專著出版

《史學導論》《章太炎》《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評傳》《大道之行——孫中山思想發微》《理性缺位的啟蒙》《百年蟎跚——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新譯禮記讀本》《沙俄侵華史》《現代性:中國重撰》《中華文明三論》。《史學導論》、《中華文化讀本》、《中華文明的經脈》、《胡適學術文集》。

合著出版

《史學導論》《沙俄侵華史》《中國革命史教程》等。
策劃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編圖書

《中華文化通志》《康有為全集》《胡適學術文集》《孔於一周秦漢晉文獻集編》《章太炎選集》《章太炎全集》《瞿秋白文集》《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瞿秋白文集》《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港台和海外學者論中國文化》《港台和海外學者論近代中國文化》《港台和海外學者論傳統文化和近代化》《社會科學爭鳴大觀歷史卷》《中國近代名家著作選粹毛澤東卷》《毛澤東著作集》、《史魂——上海十大史學家》《中華文化讀本》《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歷史學卷》《中國通史教程》。

獲得榮譽


《理性缺位的啟蒙》,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二等獎,2002年。
《論先進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上海市第四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2年。
《中華文化通志》,上海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榮譽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