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永寧寺的結果 展開
永寧寺
江蘇省鹽城市永寧寺
鹽城永寧寺,始建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4年),舊址位於鹽城縣城光明巷北首(今鹽城中學校南操場處),為當時全國三十六大名寺之一。公元1129年,粘罕率大軍分兩路包抄淮陰,韓世忠兵敗後撤,中軍賬就在永寧寺內。素以護國虔誠的雲隱法師一方面為韓世忠療傷,一方面籌集糧響。韓世忠后赴鎮江,在黃天盪大敗金兵。皖南事變后,永寧寺住持雪松法師組織鹽城縣佛教界抗日救護隊,醫治新四軍病員,宣傳抗日道理,被陳毅、劉少奇稱為“革命和尚”。后寺廟被毀。1993年初,鹽城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市區海純路擇地重建永寧寺。
鹽城永寧寺高清組圖1
宋建炎三年(1129年)抗金名將韓世忠設中軍帳於寺內,岳飛曾四次到永寧寺與韓世忠、梁紅玉夫婦商討抗金大計。韓世忠夫婦晚年即隱居於此。抗戰時期,永寧寺方丈雪松法師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並以己中醫之長搶救新四軍傷病員,被劉少奇、陳毅譽為“革命和尚”。永寧寺亦被毀於日軍炮火。
1993年初,鹽城市人民政府決定異地重建永寧寺,現址位於鹽城市海純路12號。坐北朝南,佔地40畝。
鹽城永寧寺高清組圖
韋徹王宮舊址高清大圖
鹽城永寧寺景點高清組圖2
鹽城永寧寺高清大圖
據《續修鹽城縣誌》記載"該寺殿宇高聳金碧,湧現於百里之外,昔人泛海者,以此為指南車。"八字紅牆外有照壁,紅牆中央為頭殿,兩側供有泥塑哼哈二將,正中供奉裝金彌勒佛。二殿有10丈見方的天井,中鋪石板,天井正北為大雄寶殿,題曰:"淮寺第一,蓋不虛雲"。建築宏偉壯觀,為蘇北少見的大型斗拱結構。殿身為7間歇山雙重檐,無梁無檁,集拱、飛吊、抖、平座、爵頭、額、柱、鋪作、伏緣於一體,設計之精巧,堪稱一絕,殿頂有七七四十九格藻井天花,圖案古樸別緻。殿東西兩側有金裝十八羅漢。殿中供奉3尊如來三世佛,高l丈余,佛身魁偉,貼金呈古銅色,背面有表飾白象及若干天神天將的立體雕塑,殿後天井為藏經樓,是2層古建築,內有經櫃若干,藏經萬卷。永寧寺為何有如此規模?據《舊唐書·地理志》載:"隋末盜韋徹據其地,置射州及射陽、安樂、新安三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來歸,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廢射州,仍置鹽城縣"。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四起。有一位農民起義頭領韋徹,在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帶領一支起義軍,攻克了濱海重鎮鹽城,在鹽城稱王,置射州,將鹽城一分為三,即射陽、新安、安樂三縣(后二縣縣治今鹽都縣樓王鎮西北丁馬港和建湖縣慶豐鎮西南的上成庄)。韋徹在鹽城南門(今鹽城中學)修築了臨時宮殿,他在鹽城統治達七年之久。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派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征討韋徹,大敗而逃,差點被韋徹活捉。后韋徹見李淵統一天下大勢已定,主動請降,李淵仍封他為王。三年後,韋徹病逝。李淵下令撤射州及所屬三縣,仍恢復鹽城縣。臨時宮殿被拆除,在宮殿原址上建了一座大寺廟,稱"護國永寧禪寺",意為此處供奉神靈,永久安寧,不再有造反者出現。永寧寺經歷代修葺,一直保持完好。清末仍為五進大殿,兩廂配殿,還有眾多僧房。山門內有唐初程咬金手植古柏一株,主幹幾人聯手方可合抱。宋高宗南渡后,御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坐鎮淮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粘罕率大軍分兩路包抄淮陽,韓世忠兵敗後撤,在鹽城駐軍三月,中軍帳就設在永寧寺內。抗戰初期,永寧寺在一次暴風雨中遭雷擊起火,毀了古柏和部份殿宇。日軍進攻鹽城前,駐鹽城的國民黨軍主動放棄鹽城,縱火燒城,永寧寺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幾次到永寧寺,看望住持雪松法師。成立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時,雪松法師擔任了鹽城縣參議會參議員。他在陳毅、劉少奇等領導人的教育幫助下,擁護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積極參加抗日文化宣傳活動,組織了鹽城縣佛教界抗日救護隊,自任教官,以自己會中醫的一技之長,救護過不少新四軍傷病員。他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過共產黨的幹部胡揚、蘇海、還寄萍、李寄農等人,陳毅、劉少奇稱他?quot;革命和尚"。日軍佔領鹽城后,永寧寺僧眾逃散,殿宇遭到進一步破壞。抗戰勝利后,永寧寺僅剩斷壁殘垣,一片廢墟。1993年初,鹽城市人民政府決定異地重建永寧寺,成立了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為主任的永寧寺修復委員會。經重建,基本上恢復了永寧寺的原有規模,再現了昔日永寧寺的佛門景象。永寧寺現任主持為茗山法師,都監為乘願法師,僧眾20多人。每日晨鐘暮鼓,焚音嘹亮。先後接待過香港、台灣地區和新加坡等國家的佛教界人士,和數以萬計的國內香客。永寧寺已成為旅遊觀光和信徒敬佛的一處勝地。
鹽城永寧寺高清組圖3
天王殿內供有香樟木刻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有長5.2米,重8噸的卧玉佛,殿前15米高的露天觀音像,清凈莊嚴,相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