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

被俄國毀壞的黑龍江入海口寺廟

永寧寺由明政府建造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寺名寓意“祈願奴兒乾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位於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元明兩代稱為奴兒干城,清代起稱為廟街,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寺旁先後立有兩塊記錄了明政府管理和經營奴兒乾地區事迹的永寧寺碑

1850年8月,永寧寺所在地廟街被沙皇俄國佔領。1860年11月,清政府將包括廟街在內的100餘萬平方公里領土正式割讓予俄國。1904年,俄國將兩塊永寧寺碑拆除搬走,轉移到海參崴的博物館中(現仍藏於海參崴),他們還將永寧寺附近遺跡(如石經幢、八角塔)等全部毀壞。這座寺廟的建築遺跡直到1918年還能看見,之後才被俄國人毀壞得無影無蹤。

簡介


明朝奴兒乾地區
明朝奴兒乾地區
永寧寺,是1413年(永樂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視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所轄地區時,在奴兒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寺,位於黑龍江入海口附近的奴兒干城(清朝稱廟街,亦作廟屯,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
永寧寺
永寧寺
1409年(永樂七年),明朝在奴兒乾地區設立了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明成祖朱棣派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作為欽差太監多次前往奴兒干都司巡視,宣諭撫慰當地人民,以便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理。亦失哈於1413年(永樂十一年)第三次巡視奴兒干都司,決定在該都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修建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寺廟,並命名為“永寧寺”。永寧寺建好后,亦失哈在其上豎立了一塊石碑(永樂碑),上刻《永寧寺記》碑文,上面記載著明朝建立奴兒干都司的史實及亦失哈本人前兩次巡視的過程,以紀念永寧寺的修築。亦失哈於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第十次巡視奴兒干都司時,發現原先建立的永寧寺已經毀壞,於是重建了永寧寺,並於次年(1433年)在其上再次豎立了一塊石碑(宣德碑),上刻《重建永寧寺記》碑文,記載了重建永寧寺等情況。亦失哈所立的這兩塊碑被合稱為永寧寺碑。
此後亦失哈再未巡視奴兒乾地區,同時也再沒有明朝官方人員巡視該地區的記載。而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也在1434年(宣德九年)廢棄,大約於15世紀中葉(明英宗正統年間)撤銷。在奴兒干都司撤銷后,其所轄衛所仍屬明朝,到明末萬曆年間,明朝在奴兒乾地區共設置了384個衛、24個所、7個地面、7個站、1個寨。作為明朝初期對外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流域進行管轄的物證,永寧寺碑成為研究明代東北的重要史料。

影響


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員亦失哈在在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祈願奴兒乾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故名“永寧寺”。勒石為碑,作“永寧寺記”。記述自己奉明成祖之命,巡視奴兒干,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永寧寺所在地原屬清朝吉林將軍轄區
永寧寺所在地原屬清朝吉林將軍轄區
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第9次到奴兒干巡視,發現永寧寺被吉列迷人毀壞,一片狼藉。他沒有怪罪,沒有追究,更沒有處罰,而是“仍宴以酒,給以布物,愈加撫恤”。於是,人民老少,踴躍歡忻,心悅誠服。旋於次年春重建永寧寺,並刻石作“重修永寧寺記”:國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
這句誓言,世代恪守。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日人間宮林藏在永寧寺遺址,曾目睹“眾夷至此處時,將攜帶之米粟、草籽等撒於河中,對石碑遙拜”。屈指算來,歷經兩朝21帝近400個春秋,生活在黑龍江口的百姓們對此碑仍敬若神明。亦失哈可謂德之大者。
185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律師、駐俄國商務代辦佩里·麥克多諾·柯林斯橫越西伯利亞,由黑龍江河源順流而下,直至黑龍江口進行考察,1860年發表了《阿穆爾河紀行》一書,其中對永寧寺碑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其中這樣寫道:“這些土著居民對這個地方(永寧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懷有一種神聖、持久和強烈的信仰,這種木片製成的花朵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獻禮,還可能加上一頭牲畜作為向這個地方的神抵贖罪的犧牲。”亦可見永寧寺碑對當地居民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