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知常

鄭知常

鄭知常(朝鮮語:정지상,?—1135年),高麗王朝中期著名詩人。本名鄭之元,號南湖,高麗西京(今朝鮮平壤)人。1114年文科及第。曾任左正言、左司諫、翰林學士知制誥等官職。精通易學、佛典,善詩文、書畫,對老莊哲學也很有研究。在文學方面,他反對模仿、因襲,敢於創新,為12世紀高麗詩壇的繁榮做出了貢獻。他的詩重抒情,詞似淺近而意深遠。他在送別友人時寫的“大同江水何時盡,別淚年年添綠波”(《南浦送人》),幾百年來在朝鮮廣為傳誦。七言詩《西都》通過對平壤自然風光和繁華景象的描繪,表達了他對歷史悠久的古都平壤的熱愛。代表作品有《題登高山》、《送人》、《春日》、《邊山蘇來寺》、《靈鵠寺》、《月詠台》等。1135年因受“妙清之亂”牽連被殺。著有《鄭司諫集》。

生平


鄭知常自幼聰明穎悟,據說在5歲時詠江上白鷺,作詩道:“何人將白筆,乙字寫江波”。1114年(高麗睿宗九年)參加科舉考試,獲文科狀元及第。初授舍人,此後歷任左正言、左司諫、起居注等職務,累升至翰林學士知制誥。
鄭知常生性豪放豁達,善詩文、書畫,精通易學、佛經,一向討厭繁文縟節的儒家思想,而喜愛自然曠達、超塵脫俗的老莊思想,與當權者格格不入,特別是以金富軾為首的儒學者。金富軾不僅是他的政敵,還是“文敵”。鄭知常後來逐漸對陰陽秘術感興趣,並結交西京和尚妙清及天文官白壽翰等人,與他們並稱“西京三聖”。
1122年高麗仁宗即位,外戚李資謙把持朝政,五年後又被他的親信拓俊京打倒。鄭知常上疏彈劾拓俊京,拓俊京即被流放。此舉被視為西京兩班擊退開京兩班的重要舉動。接著,鄭知常等西京人士極力主張仁宗遷都西京,仁宗遂下令從開京遷都西京。其後,鄭知常請求仁宗“稱帝建元”,以壓制金國,但在金富軾的竭力反對下沒有成功,仁宗也打消了遷都西京的想法。
1135年(仁宗十三年)正月,妙清之亂在西京爆發,鄭知常當時在開京,並未直接參與這次叛亂,但由於先前與妙清有交往而遭到牽連。仁宗命金富軾出兵討伐妙清,金富軾在出征前暗令壯士將鄭知常、白壽翰、金安等三人拖出去,於正月十日在開京宮門斬殺,並且“先斬後奏”。妙清之亂平定以後,鄭知常的家屬被沒為官奴。史書記載“人言富軾素與知常齊名於文字間,積不平,至是托以內應殺之” ,鄭知常就這樣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遺著《鄭司諫集》。

詩歌


鄭知常工於詩文,史載其“為詩得晩唐體,尤工絕句。詞語清華,韻格豪逸,自成一家法”。高麗後期詩人李齊賢評論他的詩“飄飄有煙霞之想”。他流傳最廣的作品是七絕《送人》:
雨歇長堤草色多,送君南浦動悲歌。
徠大同江水何時盡,別淚年年添綠波。
此外,歌頌平壤風景的《西都》也很有名:
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
綠窗朱戶笙歌咽,儘是梨園弟子家。
鄭知常的詩歌傳世不多,在《東文選》中有《新雪》、《鄉宴致語》、《西都》、《送人》等詩,《東京雜記》有《栢律寺》、《西樓》等,此外還有極少數在《鄭司諫集》、《東國輿地勝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