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汜

詞語

濛汜,漢語詞語,古稱日落之處;喻人垂暮之年。

引證解釋


⒈ 古代神話中所指日入之處。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於濛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王逸·註:“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東方湯谷之中,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⒉ 指日出之地。
淮南子·覽冥訓》:“邅回濛汜之渚。”
高誘·註:“濛汜,日所出之地。”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四:“朝為咸池暉,濛汜受其榮。”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一:“日從濛汜出,照樹出無影。”
濛汜:古稱日落之處。《文選·張衡<西京賦>》:“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濛汜。”
薛綜·注引《楚辭》:“出自陽谷,入於濛汜。”
唐·白居易《開成大行皇帝輓歌詞》之三:“鼎湖龍漸遠,濛汜日初沉。”
明·何景明《待曙樓賦》:“賓暘谷以馳想,候濛汜而思結。”
⒊ 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郭璞<遊仙>》:“永得安期術,豈愁濛汜迫。”
《晉書·藝術傳·索紞》:“少不習勤,老無吏干,濛汜之年,弗敢聞命。”
清·吳偉業《清涼山贊佛》詩之四:“遠駕求長生,逐日過濛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