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化鎮

赤化鎮

赤化鎮,原名白田壩,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西南部,1935年4月10日,紅四方面軍在白田壩建置“赤化縣”蘇維埃政權,故改名為“赤化”。寶成鐵路複線、成綿廣高速公路和108國道橫貫全境,距廣元市區16公里,劍閣縣城5公里,劍門關16公里,白龍湖5公里,昭化古城10公里。

基本概況


赤化鎮位於利州區西南部,幅員面積59.85平方公里,轄9村1社區,53個村(居)民小組,3133戶,12348人。
地里位置優越:東與寶輪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相連,南與昭化區相鄰,西與劍閣縣城相接,北與白朝鄉接壤,距廣元市區35公里,劍閣縣城8公里,劍門關30公里,白龍湖25公里,昭化古城20公里,是“三江新區”建設的核心區域。
赤化鎮
赤化鎮
交通便捷:寶成複線,京昆高速,國道108線,西(安)成(都)客運轉線貫穿全境,通村公路100%,硬(墨)化率達100%,通組公路達100%,硬化率達90%。

自然資源


該鎮境屬中、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4.5℃,年均降雨量為970毫米,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有銀杏、黃麂、錦雞、麝等珍惜動、植物。清江江河流由西南至東北流經腹地,流長約10公里;煤炭、重晶石石灰石粘土礦蘊藏豐富;耕地面積,農用地總面積63465畝;林地面積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

經濟發展


(一)主要經濟目標全面完成。實現GDP12448萬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510元,增長14%,計劃生育率達84.2%,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8億元,占任務數120%,工業固定投資實現7214萬元,占任務數144%;招商引資完成8000萬元,占任務數的160%。
(二)重點項目和交通道路建設全面展開。108國道改線延伸至沙溪壩段工程已完成前期規劃設計,目前地質勘探工作正有序開展。西成客專赤化鎮過境段建設順利推進,目前已完成線內外用地征地工作,附著物和土地補償款補償到位,拆遷農戶27戶,目前已拆遷安置農戶25戶。劉王路司馬段7.2公里建成通車。全長1.651公里的赤化河堤建設項目已完成附著物和土地款兌付工作。
(三)中心集鎮建設全面推進。按照集鎮總體規劃,國道108線改線工程拆遷集中安置區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已安置農戶37戶,建成安置房37套14800平方米,其中三層以下安置房6幢,六層以下安置房25幢,並結合紅色文化進行了風貌提升。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及開發,提升鎮域文化水平,爭取民政資金新建穿逗結構仿古赤化縣蘇埃紀念館和漢船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20平方米。全力推進中心集鎮道路、管網規劃和建設,集鎮供電線路實現地埋,安置小區污水管網鋪設300米,天然氣管道鋪設至場鎮,安裝用戶達300餘戶,赤化新型化小城鎮雛形初現。
(四)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廣元紡織服裝科技產業園廣英服裝集團和污水處理廠建設順利推進;清江-石羊工業園區控制性詳規確定正待實施,金力建材成為我鎮唯一上規模企業。大唐火電項目前期各項準備工作進入收關階段,正積極籌備向國家發改委報批環評等資料。大唐集團和市區兩級非常重視項目落地,大唐集團曾多次派董事等到清江廠址進行視察和督導,市區兩級組織項目涉及區域代表赴外地開展專題考察調研和座談2次。目前,已完成項目環評意見徵求工作,共徵求意見420份,支持率達100%。項目建設區域預征拆實物摸底核算和農戶拆遷安置方案的規劃設計。火電項目上下游建材等相關工業項目正在洽談引進中。金力材料的搬遷入駐,園區實現規上企業的零突破。

三農工作


(一)糧油生產成效明顯。切實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水利設施修復和整治5處,新建排灌渠4100米,硬化生產道路2800米,蓄水池22口,整治山坪塘15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平方公里,改造中低產田面積600畝。積極發展避災農業和現代農業,繼續穩定糧食生產,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大力調整結構改善品質。完成小春作物收穫面積3567畝,實現產量654.5噸。
(二)扶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按照秦巴山區扶貧工作總體規劃,張公、雷家、馮家等村土地整理項目完成編製工作,高山三村實施村組道路硬化12.5公里,幸福等村新建人飲池5口,鋪設管網4000米,全鎮解決人畜安全飲水826人。切實開展扶貧包帶活動,結對幫扶經濟困難戶、多殘戶501戶,確定精準扶貧對象274戶,兌現發展種養殖致富產業扶持資金63萬元,實現脫貧解困94戶186人。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壯大。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新增蔬菜種植800畝,目前已完成標準化蔬菜種植面積800畝;新建蔬菜大棚28個。鞏固提升核桃產業,深入拓展赤化、張公、雷家高山林業綜合開發,加強張公、雷家5000畝核桃基地管護,在泥窩、張公等村新栽核桃1500畝,帶動農戶576戶,赤化鎮核桃森林基地被命名全省直機關森林蔬菜基地。適度發展生豬養殖。鞏固提升清江、雷家村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新發展規模養殖大戶4戶。規模發展特色產業,優化資源配置,適度拓展杜仲野雞養殖場,利州杜仲山雞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金五星禽業和吉羊羊種養殖場成為省級示範養殖場。
(四)農村改革工作有序推進。我鎮作為全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城鄉統籌一體化戶籍制度改革的試點鄉鎮、試驗區,大膽推進改革,進行先行先試。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紮實推進。全鎮農村七權改革工作順利推進,真正確上實權,頒發鐵證,讓農民吃上定心丸。目前已完成司馬、泥窩、幸福、赤化、張公5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小型水利產權、房屋所有權等七種產權的實地勘界、測繪製圖工作,確權8145宗,涉及農戶1623戶。同時建成鎮村兩級土地流轉交易平台2個,實現信息互通,土地質押貸款和上網流通。創新管理機制,組建土地、中藥材、蔬菜、旅遊等專業合作社10個,全市首個農業服務超市,切實釋放管理許可權,推進市場化的社會服務,充分調動和激發農戶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帶動全面發展致富。二是城鄉統籌一體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開展。我鎮按照就近就地城鎮化的發展理念,在摸清家底,弄清實情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村居民真正享受同市民同等待遇的社會保障、計劃生育、民政、教育、醫療等社會福利。省社科院、日本神戶大學等科研機構深入泥窩社區進行考察調研,我鎮農村七權改革和城鄉統籌一體化戶籍制度的做法和經驗相繼被央廣新聞、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廣元日報等中央、省、市、區各級媒體報道,省農委、省農業廳等相關領導部門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五)赤化現代農業園區基本建成。現代農業園區按照“東擴西進中提升”規劃,統籌產業、旅遊、觀光功能,園區作為全市全區農業園區現場點和農村改革、城鄉戶籍一體化改革示範點,接待國家、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農業廳、省社保廳,北京市、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等領導視察參觀120餘次2600餘人次,其建設經驗和做法得到省、市、區各級領導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成為“全省一流,全市首位”新社區綜合典範和全市農村產權改革、城鄉戶籍一體化改革示範鄉鎮,為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歷史沿革


赤化原名白田壩,因1933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路過此地,在此駐紮近1個月時間,並建立紅色政權“赤化蘇維埃政府”,留下大量的標語、石刻,故改名為“赤化”。1935年4月10日,紅四方面軍在昭化境內的白田壩建置赤化縣蘇維埃政權。這個時期,廣元蘇區擴大到劍閣、昭化、青川等地,建立了普安縣(劍閣老縣城)、金仙縣(劍閣金仙鎮)、赤化縣(劍閣鶴齡鎮)、赤化縣(利州區白田壩)、赤水縣(青川青溪鎮)等5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使廣元蘇區縣級蘇維埃政權累計達到10個。

文化教育


全鎮現有九年一貫制中學1所,完全小學1所,在校學生1800餘人。
2008年5.12地震后,由三星集團捐贈紅十字總會援助,建立赤化紅十字三星博愛中學樓,2009年12月15日正式搬遷入駐進行正常教學。2010年9月所有工程全部完工。

旅遊產業


指導思想

大力挖掘紅軍歷史文化,加大廣元紅色旅遊開發,與達州、南充、巴中聯合打造成我省川東北旅遊線路,做成全省、全國知名的文化旅遊品牌。

紅色旅遊線路

1、川東北革命將帥故里旅遊線:成都--廣元(血戰劍門關-紅軍文化園-紅軍城-紅軍渡-紅軍山-木門寺)-巴中(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烈士墓)-南充(朱德故里)-廣安(小平故里、華鎣山)-達州(萬源戰役)-成都。
2、廣元市內二日游線路:廣元(紅軍文化園、血戰劍門關遺址)-元壩區(馬克思街、柳橋牌坊)-旺蒼縣(紅軍城、木門寺)-蒼溪(文昌宮、紅軍渡)-元壩(紅軍山、紅軍樹)-廣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赤化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52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1所,在校生10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赤化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個,藏書7000餘冊。
2011年末,赤化鎮有體育場地2個,籃球場3個,健身器材15套。
2011年末,赤化鎮廣播電視覆蓋率100%;電視用戶3000餘戶。

社會保障

2011年,赤化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35戶,人數393人,支出44.8萬元,比上年增長22%,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長22%;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1人,支出8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3人,支出8.6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16人次,共支出17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臨時救濟780人次,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12%。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赤化鎮有電信、移動等信號基站塔10餘處;固定電話用戶800餘戶,行動電話用戶3500餘戶,寬頻接入用戶300餘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