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1975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演蘇聯電影

徠《鏡子》是一部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執導的蘇聯劇情電影,由瑪格瑞塔·泰瑞柯娃主演,於1975年4月在蘇聯上映。影片是一部自傳體的電影,完全拋開情節線索,通過少年的回憶講述其成長時童真的迷失、對家人的回憶、對親情的召喚。

劇情簡介


鏡子[1975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演蘇聯電影]
鏡子[1975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演蘇聯電影]
該片是一部自傳體的的電影。影片完全拋開情節線索,直接展現少年的回憶片段:幼年塔科夫斯基隨年輕的母親踏著泥濘到親戚家借錢,獨自呆在一個陌生的房間里。靜默之中,他發現了一面鏡子,看到了鏡子中的自己。鏡頭推近鏡子中的臉龐,再推近鏡子外的臉龐,畫外響起巴赫的音樂,音樂聲由弱到強。幼小的安德烈就那樣靜靜地、一動不動地端坐在鏡子前,久久地與鏡子里的自己對視。
孩子在看一部治療口吃的紀錄片。口吃的學生最後戰勝了自己,說出了流利的一句話:“我能說話”。年輕的母親穿著粗毛線的毛衣,抽著捲煙,坐在木圍欄上,她有一種骨子裡的優雅,這來自於她的輕盈,她的教養,雖然她抽煙,但是一個優雅的女人抽煙還是有屬於她自己的風度。風吹過蕎麥田,一個男人走了過來。顯然他不是母親要等的那個人,但是他是一個男人。搖籃里的男孩子注意著這個男人,他生活中出現的任何男性都會在他心中一閃念而過,但是男人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既不是男主角,也不是登徒子。後來母親誤以為自己校對的書稿出現了一個“重大錯誤”———這在當時的蘇聯,意味著很重的罪行,所以連同事們都很緊張。所幸並沒有出什麼大錯,可是被丈夫拋棄的母親卻遭到了同事的譏諷。然後,妻子、年老的母親與曾經愛戀過的少女四個形象依序出現,許多戰爭紀錄片也夾雜在其中,年老的母親與年輕的母親也開始在同一時空中出現。
鏡子
鏡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母親瑪格瑞塔·泰瑞柯娃
醫生安納托里·索洛尼岑
納塔利亞瑪格瑞塔·泰瑞柯娃
旁白Arseni Tarkovsky
Director of printery尼古萊·格陵柯
Redhead (uncredited)Olga Kizilova
Nanny/Neighbour/Strange woman at the tea tableTamara Ogorodnikova
Military trainer尤里·納扎羅夫
Father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Aleksei age 5Filipp Yankovsky
Yuri ZharyYuri Sventisov
Nadezha (Wealthy woman)Larisa Tarkovskaya
Lisa, Mother's friend at printing houseAlla Demidova
Ignat, Alyosha (Aleksei)Ignat Daniltsev
Narrator (voice)Innokenti Smoktuno
行人安納托里·索洛尼岑

職員表

製作人Erik Waisberg
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副導演(助理)Maria Chugunova、Larisa Tarkovskaya
編劇Aleksandr Misharin、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攝影Georgi Rerberg
配樂Eduard Artemyev
剪輯Lyudmila Feiginova
造型設計Nikolai Dvigubsky
服裝設計Yelena Fomina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鏡子[1975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演蘇聯電影]
鏡子[1975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演蘇聯電影]
母親
演員 瑪格瑞塔·泰瑞柯娃
一個年輕的女編輯,她有一種骨子裡的優雅,這來自於她的輕盈和教養,雖然她抽煙,但是有屬於她自己的風度。某次她誤以為自己校對的書稿出現了一個重大錯誤,所幸最終並沒有出什麼大錯,可是後來被丈夫拋棄的母親卻遭到了同事的譏諷。
(徠以上資料來源 備註:主要角色只有母親,其他都是路人醫生等)

幕後花絮


• 在拍攝前,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準備了超過20個不同的劇本。
• 在電影開場有一個電話打進來,隨著鏡頭可以看到一張海報,是塔科夫斯基的另一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
• 在最後一個場景,當攝影機鏡頭從演員身上移開轉到樹林里,可以在屏幕右邊的底部看到攝影機的軌道。

幕後製作


《鏡子》一開始定名為《懺悔》,原因是塔科夫斯基對母親有負疚感,他最初的想法是拍一部關於母親生平的電影,但後來他意識到:“儘管它的構思彷彿是關於母親的,但是我拍攝了一部關於自己的影片……”劇本定稿時改名為《白晝,白晝》,在拍攝過程中塔科夫斯基受伯格曼電影的啟發(伯格曼在為電影取名字時一般都使之概括影片的主旨),定名為《鏡子》。

製作


主創機構
機構類型機構名稱備註
製作公司Mosfilm
Mosfilm Unit 4
發行公司RUSCICO俄羅斯2004年DVD
Continental Home Vídeo巴西DVD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捷克
Taipan Vídeo巴西
Kosmos-Filmi法國1978年
Capitol Video法國1988年
Contemporary Films英國1990年
Kino Video美國2000年DVD
Finnkino Oy芬蘭2006年DVD
General Video義大利2006年DVD
Another World Entertainment丹麥2008年DVD
Film Forum美國1989年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蘇聯1975年4月1日中國香港2004年10月16日
法國1978年1月18日芬蘭1978年4月21日
西德電視首映1978年11月13日匈牙利1980年10月23日
美國紐約1983年8月17日東德1989年11月17日
西班牙1991年1月31日英國重新發布2004年8月13
菲律賓國際電影節2008年10月20日英國倫敦非洲電影節2008年12月4日
俄羅斯重新發布2008年12月4日葡萄牙2009年3月14日
韓國國際電影節2009年5月4日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在塔可夫斯基的七部長片中,《鏡子》是將塔氏非線性敘事運用得最為爐火純青的。在宛如夢境的《鏡子》中,導演只保留必要的意象,而並不加以任何解釋說明,同時在影像時序上相互錯位,構建出一種類似於“破鏡重圓”的碎片化拼貼敘事,但並非冰冷生硬的排列組合,而是基於以夢為馬的流淌的內心感受。電影充滿了導演對時間、歷史、鄉村的個人思考。一系列的情節表現出從戰前到戰後的感受,並詩意地展示了對自己父母的回憶(時光網評)。
《鏡子》擁有濃重的作者個人印記,這阻礙了一般觀眾理解接受它。觀眾會覺得電影中有著太多的象徵或隱喻。影片是導演對自我的超越,對生命本真的展現。其中浸透著塔爾科夫斯基對童年的回憶,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輓歌式的抒情回憶錄,他並不去詳述所經歷事件的來龍去脈直接呈現場景,其中還夾雜著新聞影片,影片的時空交錯就此更加令人疑惑,記憶穿透了時間的帷幕在膠片上凝固成永恆(《俄羅斯文藝》評)。
《鏡子》是表現主義與現實主義水乳交融的力證之一。該片是一部高度作者化的詩意電影,從形式到內容充滿了導演個人私密的企圖,整個敘事中似乎不那麼恰當的純粹個人抒情的語氣讓人感到不悅,且易產生對導演某種程度上妄自尊大的誤解。《鏡子》當中包含了各類的藝術形式,電視、詩歌、照片、紀錄片、交響樂、文學書信和油畫,它最大的意義在於創造了以詩意氣氛為本質、完全不同於其它藝術形式的、純粹的電影藝術。影片也不僅限於童年與母親的回憶,而且由個人、家庭問題擴展到蘇聯甚至是本世紀的現代史。該片螺旋形的敘事方式也很獨特,三層螺旋結構中還有幾條縱軸線貫穿其中。幾條縱軸線使得影片的螺旋結構不至於擴散,又使故事的發展具有完整的一貫性,並使複雜的影像元素得以流暢地串連起來。導演藝術的修養之高和藝術電影對精英文化的不懈追求導致了《鏡子》某種程度上的晦澀難解,但即便不能從文本上徹底地讀懂電影,亦不影響影像本身帶給人們巨大的震撼(《文學教育評》)。

入選電影節展


2021年7月15日,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片單新鮮出爐,包括電影《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