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化
武俠文化
武俠文化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體現於武俠類作品的盛行,乃至影響到小說,漫畫,影視,電子遊戲,音樂等各種媒體。
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
武俠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大眾文化,深受全球範圍內華人歡迎。
該文化通過各種藝術和文學作品得到廣泛傳播,甚至影響至歐美日韓等國家,尤其電視、電影和電子遊戲等以武俠故事為題材的文化產品在全球範圍內一度受到熱捧,甚至影響至今。
國內民眾對武俠文化也有著深厚的民族情節,武俠文化中所宣導的俠義道德深得民眾之心。
所以談論當前的影視與遊戲等文化作品,不得不談到這些作品中的武俠文化情結的影響。
武俠文化包括:處於主體對象的 武俠、作為文化載體的 武俠文學和作為文化內核的 武俠倫理三部分組成。
武俠文化可以尋根至春秋戰國時期,歷代文人墨客對該文化都有不少的文字評價和著書立說,甚至還把武俠文化中的俠士根據表現出來不同的文化觀念劃分為:偏重儒家體系的 儒俠,體現佛家修為的 佛俠,以及道家觀念的 道俠甚至無所傾向的 無俠等等。
這種分類明顯地體現出武俠文化的思想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和佛之間的淵源,關於該類層面的研究在國內武俠文化研究圈內不乏少數,例如:對武俠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的王立教授的《 武俠文化通論》,在此本文也不再贅述。
武俠文化中所建構的俠義世界是中國民族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對生與死的覺醒和思考,並在傳統文化的儒、道和佛文化的滋潤下孕育而成的完美形象之範式,是世代民眾對自然以及社會生活的抗爭和願景。
所以,儘管華人身處全球不同的地域或文化,但凡受過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大都會對武俠文化情有獨鍾,尤其武俠文化中的 俠義心腸、除暴安良、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義薄雲天等等武俠精神得到人們的認同和效仿。
金庸 | ||
在不同的地域出現不同的武俠文化的表達形式,作為中國大眾文化產品主產地的大陸、台灣和香港在對武俠文化的演繹和表達中均有不俗表現:
1.在香港獨特文化背景下的 港產電影作品中的武俠情懷
香港的電影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幾十年的輝煌,香港電影中的武俠精神,義薄雲天,除暴安良,小人物與大勢力的對決,表達對殖民宗主國統治的抗爭,深受全球華人的喜愛和好評。比較突出的是吳宇森、徐克等導演的作品,均善於對江湖義氣的刻畫和演繹。在影片中對沒有政治的考量,題材迎合大眾口味,在市井文化中尋求俠客之氣,除暴安良,兄弟之義,獲得了不少當地觀眾的認同。
例如:被稱為香港的暴力美學導演的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都無不體現了,“為兄弟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的狹隘的江湖俠義的觀念,這樣對武俠的道德觀念的闡釋,是具有典型的香港區域特色。香港被英國作為殖民地統治了整整百年,在長期的統治下,香港人淡化掉以國家為概念的民族主義情結,但對宗主國英國存在潛意識的反抗,加之在上個世紀,大量的大陸民眾因各種原因移居香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
正是這樣的歷史原因,在香港影視作品中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表現的更多的是市井間的俠義之道,所以儘管演繹的是狹隘的江湖義氣,也能體會到香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痴迷和嚮往,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所存在的對武俠文化倫理道德的偏頗理解,促進客觀看待港產文藝作品的武俠文化內涵,從而去其糟粕,吸其精華。
2. 台灣的武俠遊戲對中國原創遊戲的發展功不可沒,尤其對武俠文化的理解和詮釋上,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製作出至今都讓人稱道的優秀遊戲作品,例如《仙劍奇俠傳》、《風雲天下會》和《金庸群俠傳》等大眾喜聞樂見的遊戲精品,台灣遊戲公司在遊戲中對武俠文化元素的表現上,引導玩家進入虛擬遊戲故事情節中,體驗俠士的俠肝義膽,江湖情懷卻是非常見長的。
但在遊戲的設計中,也顯示出拘泥於情節的需要和關卡的設置需求,過度強化玩家在遊戲中完成任務的要求,反而對武俠文化內涵上缺少了對武俠情懷的營造,為了迎合玩家的口味,強化打怪升級,無限擴大玩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缺失了武俠文化中的正面的文化內涵的演繹,故在上個世紀末的十年裡,台灣武俠遊戲畫面經典,但其深度性上卻有所欠缺。這種形式上的俠義,沒了內在的主觀能動性,而缺失了武俠文化給人的感動情懷,這也無不是讓人遺憾的地方。
3 .中國大陸的電影中武俠情結的演繹上,在這三個區域之中對武俠文化的武俠倫理的認識應該算是深度最深刻的。例如:上個世紀經典的武俠電影《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對俠義的定義,遠遠超越了老式的兄弟之情,更多的是民族層面上的大俠,以國之大義為重的宗旨,但客觀地來看,作品中多了一層政治的解說。
1952年初,香港武術界輩分較高、年紀較大的太極派掌門吳公儀,與少壯的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發生衝突,於是這兩人相約到澳門新花園擺擂台一決高下。澳港兩地的人們爭相擁看。《 新晚報》的總編輯 羅孚見市民對擂台比武如此痴迷,產生了在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的念頭,並邀約 梁羽生寫 武俠小說。
小說連載后轟動一時,《新晚報》銷路大增,《 大公報》也開始向梁羽生約稿。1955年,當時為救《新晚報》每日一篇“武俠”的急,從未寫過小說的 金庸開始寫《書劍恩仇錄》。1956年金庸再為《香港商報》連載《 碧血劍》,1958年,金庸開始連載《 射鵰英雄傳》,從此奠定武俠宗師的地位,被稱為“有華人處,便有金庸小說”。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為代表,開創了 新派武俠小說,打破了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的主流看法。中國已有學者專門研究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是中國武術派生的文化產物,包含“武”文化和“俠”文化。“武”文化通過小說中誇張的功夫描寫,豐富展現了中國武術的源遠流長。“俠”文化力圖展現寧折不曲,為國為民的正氣。
武俠小說涉及面極為廣泛,詩詞、對聯、曲藝、琴棋書畫等,盡在其中。這是一個虛擬的武俠世界,在這裡,許多作家充分展現及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武俠小說往往通過角色各有特色的武術及各異的性格,來闡釋人生的道理,被人們譽為“成人的童話”。武俠小說中有大段的武打描寫,雖多數不夠真實,帶有誇張和幻想,但不少也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武俠小說在華語地區深受歡迎,由武俠小說改編拍攝而成的電影及電視劇數量眾多。
雖然寫作武俠小說的作者不少,但作品良莠不齊,藝術水平與成就落差較大,故成為一種成材率極低的文學“活化石”。
唯有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代表了武俠小說藝術的最高水平,迄今無人能夠超越。
在電影傳入中國后,功夫片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大特色,是對世界電影的一大貢獻,也使武術邁向了新的領域。功夫片,又稱 武術片、武俠片、武打片等,是以誇張的功夫格鬥為特點的影片。至今中國已有多少部功夫片,已難以記數。而古裝武俠電視劇,也在中文電視劇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開始拍攝的《 火燒紅蓮寺》是 中國第一部武俠片,也是中國第一個系列電影,前後共拍了18部。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巨大好評,隨後就有不少跟風之作,將武術片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黃飛鴻是清末時期中國的武術宗師,香港在五、六十年代起根據他的故事拍攝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共百餘部,是世界上以同一題材拍攝最多集的系列電影。而 李小龍,則帶著他標誌性的喊叫、雙節棍與凌厲乾脆的截拳道,將中國電影領入了全世界人們的視線中。對於許多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士來說,了解中國電影就是從看李小龍的電影開始,了解中國武術也是從李小龍開始的。
李小龍也因電影成為了世界最著名的中國武術家。雖然李小龍是真正把中國武術引向西方的人,但他的電影並不是第一個國際放映的中國功夫片。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中國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 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李小龍之後,成龍的電影以現代化的背景,輕鬆幽默的風格,再一次征服了世界觀眾。
電影《 少林寺》80年代也曾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並使李連杰這個年輕的武術冠軍一舉成為國際級影星。於是《 少林小子》、《 南北少林》、《 木棉袈裟》、《 武當》、《 南拳王》等片一擁而出,掀起了全民尚武的高潮。後來由他扮演,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系列,也深入人心。
中國的功夫片,演員多有武術基礎,不少都是武術家。如主演黃飛鴻系列最多的關德興,就是粵劇武生。而後的 成龍、李連杰、趙文卓等,都是武術家。劉家良、劉家輝則更是黃飛鴻的傳人。而在拍攝中需要演員真正打鬥起來,這樣功夫片又催生出了一個新的電影職業——武術指導。武術指導開始只在中國功夫片中出現,後來西方電影在追求更加刺激的打鬥過程中,也引入了該職業。
2001年3月26日,台灣導演 李安執導的功夫片《 卧虎藏龍》以其清新的畫面動作,西式的意識形態,獲得了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四個獎項,是功夫片第一次獲此殊榮。由此也引發了中國武俠電影的一次風格轉向。在《卧虎藏龍》后,大陸許多知名導演爭相拍攝武俠片,每次都是班底精良的大製作,邀請亞洲知名演員主演,並積極做商業宣傳。
此批影片特點是:場面,動作,音樂等優美精細,頗具藝術觀賞性;情節,對話等亦避免從前的粗俗,直接,構思方面追求一定的文學效果與內涵。但是,這批電影受到的負面評價卻普遍高於正面的。很多評論家認為:名氣很大卻沒有功夫片經驗的導演們,想要迎合市場,又要顯示自己的高明,大手筆地製作了這些功夫片,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很多地方弄巧成拙,如:為了追求所謂的藝術效果而過分做作,對白沒有跳出老套子,情節敘述冗長不爽快,或讓人莫名其妙等等。
相對地,功夫片或中式武打,在國際電影界卻越來越熱。不僅在東方,西方國家也開始拍攝以功夫為賣點的電影,及在電視節目中插入越來越多的武打鏡頭。最明顯的例子是好萊塢電影《 黑客帝國》("The Matrix" 又譯為《駭客帝國》或《二十二世紀殺人網路》)。影片將科幻題材,電腦特技和中國功夫很好地結合起來,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巨大成功。
為了表達對中國功夫片的敬意,香港著名喜劇演員周星馳也運用電腦特技拍攝了《功夫》,並於2004年底上映,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中國武術在電子遊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91年,日本Capcom公司推出了一部劃時代的街機遊戲——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正式確立了格鬥遊戲的地位。而這部遊戲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角色,也是唯一一名中國角色春麗(Chun Li),被設定使用中國功夫,她獲得了全世界電子遊戲愛好者的喜愛,是電子遊戲中人氣最高的女格鬥家。
隨後,不少日本遊戲公司都推出了格鬥遊戲,裡面大多會有一些人物被設定為中國武術家,有些遊戲角色的設定明顯帶有李小龍或成龍的影子。不過,限於當時的技術,遊戲一般只是二維(2D)畫面,因此難以表現真正的武術,而只是一些模式固定的誇張招數。
隨著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數字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製作三維(3D)動作遊戲。經典的代表作有日本世嘉公司的《VR戰士》系列、日本南夢宮公司的《鐵拳》系列和TECMO的《死或生》系列等。它們都是以模仿或捕捉真人動作而形成遊戲角色動作,因此真實性大大提高。世嘉公司的知名遊戲製作人鈴木裕先生為了製作《VR戰士》系列遊戲,甚至還專門跑到中國河北省滄州去請教八極拳的傳人吳連枝大師,甚至拜了師門,成為八極拳的入門弟子……
在鈴木裕先生後來的優秀遊戲作品《莎木》系列中,以八極拳為代表的各種中國武術也得到了非常充分、合理的再現,令人嘆服,獲得了全世界範圍的認可。2002年以古龍武俠小說《流星蝴蝶劍》改篇的中國第一網路武俠格鬥遊戲《流星蝴蝶劍.net》更是掀起了不小的武俠熱,比起2D或2.5D的3D格鬥遊戲來說,這款全3D的網路武俠格鬥遊戲給玩家帶來的更是真真切切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比起其它國家製作的遊戲來說,原汁原味的中華風景,中華歷史地理,中華武學都包含在其中,它更能體現中華的武俠文化。
伴隨著Internet的到來,大量的新一代武俠作品向網路蜂擁。這一前奏是首先將金庸,梁羽生,古龍的作品以TXT檔形式以剛出現的光碟為載體傳播,便於用任何文本編輯器打開閱讀。
而後出現了大批量的電子書的格式,大多以EXE可執行格式方便閱讀,也有的以專用的閱讀器打開。真正的網路武俠的時代開始於網路文學興起的大潮,任何人可以向文學網站上傳個人作品,且這已成為許多文學網站謀生的商業手段。
網路時代的武俠不再單純局限於簡單的傳統模式,更趨向於仿現實的趨勢,大致以大部分人公認的較好的作品來劃分,有兩個里程碑: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等作品,以及泥人的江山如此多嬌。前者同時創下了最長的武俠和歷史科幻武俠之先河兩大紀錄,後者是融合了現實的官場操縱江湖背景的情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