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林克萊特
美國電影導演、編劇
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1960年7月30日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攝影、剪輯,畢業於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
1988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死讀書是沒用的》 。1995年,執導愛情片《愛在黎明破曉前》獲得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年,執導劇情片《愛在日落黃昏時》,該片獲得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2006年,執導劇情片《快餐國家》,該片獲得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2013年,執導劇情片《愛在午夜降臨前》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同年,獲得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攝影金獎。2014年,執導劇情片《少年時代》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2016年,執導喜劇片《各有少年時》 。2019年,執導劇情片《伯納黛特你去了哪》上映。
理查德·林克萊特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高中畢業后,他因為棒球打得出色而獲得了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但沒過多久他就離開了學校便獨自在墨西哥灣的海上油田工作了兩年半。後來,林克萊特帶著18000美元的存款來到德州的首府奧斯汀,與一幫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組建了“奧斯汀”電影社區。
理查德·林克萊特
在完成處女作的3年後,他的第二部作品《都市浪人》贏得一致讚譽,獲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獨立精神獎提名,而且這部用23000美元拍攝的電影一經上映立刻吸引了主流媒體的關注,片名“Slacker”一度成為叛逆青年文化的代稱。隨後,林克萊特又陸續拍攝了問鼎柏林銀熊獎的《日出之前》、在威尼斯電影節摘獲兩項大獎的《半夢半醒的人生》、獲奧斯卡提名的《日落之前》和獲戛納金棕櫚提名的《速食帝國》等。2014年,作為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受好評的電影,他的新作《少年時代》從亮相伊始就被一路盛讚。最終拿下柏林電影節銀熊最佳導演獎。理查德稱自己拍攝電影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拿獎,這一次獲獎(最佳導演)對自己是一個肯定和褒獎,但並不是意味著一切。
《各有少年時》(Everybody Wants Some)為了該片,林克萊特已經籌備了很多年。他並不想在影片中啟用明星,所以他相中了三位相當年輕,舞台經驗並不算豐富的新人來主演影片。而這三位幸運的年輕人分別是曾出演《歡樂合唱團》的布萊克·詹納、曾出演《少狼》的泰勒·霍奇林以及曾出演《龍虎少年隊》的瓦耶特·魯塞爾。林克萊特也展示了影片和《年少輕狂》之間的關係。
《年少輕狂》的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本片的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年少輕狂》是理查德·林克萊特1983年拍攝的影片。該片講述的是高中的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的之間的故事,充滿了喜劇元素。當時還籍籍無名的馬修·麥康納和米拉·喬沃維奇都參演了本片。而這部“續集”則發生在大學校園內,講述的是有關棒球運動的故事,也可以算是一部派對電影。
應該說混雜了運動題材和青少年成分的影片,是理查德·林克萊特最擅長拍攝的電影,因為他本人之前就是一名專業的曲棍球運動員。所以,都把這部電影當作林克萊特的“半自傳”影片開看待。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最後的旗幟》 | 電影 |
2016年 | 《各有少年時》 | 電影 |
2014年 | 《少年時代》 | 電影 |
2013年 | 《愛在午夜降臨前》 | 電影 |
2011年 | 《伯尼》 | 電影 |
2008年 | 《我和奧遜·威爾斯》 | 電影 |
2006年 | 《快餐國家》 | 電影 |
《盲區行者》 | 電影 | |
2005年 | 《新少棒闖天下》 | 電影 |
2004年 | 《愛在日落黃昏時》 | 電影 |
2003年 | 《搖滾校園》 | 電影 |
2001年 | 《半夢半醒的人生》 | 電影 |
1998年 | 《牛頓小子》 | 電影 |
1995年 | 《愛在黎明破曉前》 | 電影 |
1993年 | 《年少輕狂》 | 電影 |
1991年 | 《都市浪人》 | 電影 |
1988年 | 《死讀書是沒用的》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最後的旗幟》 | 電影 |
2016年 | 《各有少年時》 | 電影 |
2014年 | 《少年時代》 | 電影 |
2013年 | 《愛在午夜降臨前》 | 電影 |
2011年 | 《伯尼》 | 電影 |
2008年 | 《我和奧遜·威爾斯》 | 電影 |
2006年 | 《快餐國家》 | 電影 |
《盲區行者》 | 電影 | |
2005年 | 《新少棒闖天下》 | 電影 |
2004年 | 《愛在日落黃昏時》 | 電影 |
2003年 | 《搖滾校園》 | 電影 |
2001年 | 《半夢半醒的人生》 | 電影 |
1998年 | 《牛頓小子》 | 電影 |
1995年 | 《愛在黎明破曉前》 | 電影 |
1993年 | 《年少輕狂》 | 電影 |
1991年 | 《都市浪人》 | 電影 |
1988年 | 《死讀書是沒用的》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6年 | 《各有少年時》 | 電影 |
2015年 | 《夢深緣淺》 | 電影 |
2014年 | 《少年時代》 | 電影 |
2013年 | 《愛在午夜降臨前》 | 電影 |
2011年 | 《伯尼》 | 電影 |
2008年 | 《我和奧遜·威爾斯》 | 電影 |
2005年 | 《新少棒闖天下》 | 電影 |
2004年 | 《愛在日落黃昏時》 | 電影 |
1993年 | 《年少輕狂》 | 電影 |
1991年 | 《都市浪人》 | 電影 |
1988年 | 《死讀書是沒用的》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01年 | 《半夢半醒的人生》 | 電影 |
1988年 | 《死讀書是沒用的》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88年 | 《死讀書是沒用的》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96年 | 《癟四與大頭蛋》 | Tour Bus Driver |
奧斯卡金像獎 |
▪ 2015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少年時代(提名) ▪ 2015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少年時代(提名) ▪ 2015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少年時代(提名) ▪ 2014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愛在午夜降臨前(提名) ▪ 2005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愛在日落黃昏時(提名)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 2006 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快餐國家(提名)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2001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魔幻時刻獎-特別提及 半夢半醒的人生(獲獎) ▪ 2001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電影未來獎-最佳電影 半夢半醒的人生(獲獎) ▪ 2001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半夢半醒的人生(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2014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少年時代(獲獎) ▪ 2014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少年時代(提名) ▪ 2013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攝影金獎 少年時代(提名) ▪ 2004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愛在日落黃昏時(提名) ▪ 1995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愛在黎明破曉前(獲獎) ▪ 1995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愛在黎明破曉前(提名)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 1993 第46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 年少輕狂(提名)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 2015 第7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第7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獎 少年時代(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2015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大衛·林恩導演獎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少年時代(提名)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2015 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少年時代(提名) |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
▪ 1991 第7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劇情片 都市浪人(提名) |
義大利大衛獎 |
▪ 2015 第59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少年時代(提名) |
其他獎項 |
▪ 2015 第35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丹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第30屆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休斯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少年時代(獲獎) ▪ 2015 休斯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 少年時代(獲獎) |
理查德·林克萊特被譽為美國獨立電影圈的旗手,其作品標榜著青春、獨立、邊緣及敏感,這位獨立電影製作人出身的導演,憑藉他對真人電影的創作觀念指導真人實驗動畫的創作,使真人實驗動畫充滿獨特的個人思想與色彩。 (姚旭評)
理查德·林克萊特是美國當今影壇最成功的獨立電影人之一,他的電影成本低、製作小,簡約卻不簡單,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兼備,對電影的發展和突破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他獨特的電影時間觀念讓其作品的敘事風格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 (焦曉航、賈溯評)
理查德·林克萊特是一個特別善於描寫時間的導演,影片"愛在三部曲"以其類似於紀錄片的特質消弭這種差距,真實地反映時間流程中人類共通的生命、情感體驗,並將時間帶來的變化作用於導演、演員和觀眾。他以打破常規的方式賦予電影敘事效果新的思路,另闢蹊徑展現電影魅力。 (《北方新報》、《河南社會科學》評)
理查德·林克萊特作為獨立製片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拍攝成為文藝青年愛情聖經的“愛在”三部曲之前,他跟所有的年輕導演一樣,在作品中肆無忌憚地表露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和美學觀點,他的影片始終以青年人為主題,保持著對於現實生活的熱情和親近,已經將對於電影和生活的激情變成為一種更加飽滿和沉穩的感情,但是在他的影片當中燃燒不熄的青春和生活夢想仍然成為他作品的顯著標籤。 (Mtime時光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