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實驗閩劇院

閩劇院

福建省實驗閩劇院成立於1998年,其前身是於1953年在福州“舊賽樂”閩班的基礎上誕生的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40多年來,劇院的藝術家們創作表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五六十年代,以鄭奕奏為代表,包括陳春軒、李銘玉、黃蔭霧、林務夏、陳平、郭西珠、洪深等一批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在《百蝶香柴扇》、《釵頭鳳》、《荔枝換絳桃》、《煉印》、《陳若霖斬皇子》、《貽順哥燭蒂》等劇目中所塑造的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至今還留存在許多老觀眾的心中。

歷史沿革


閩劇歷經400多年的滄桑,而今沐浴在改革開放這一大氣候、大環境中,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福建省實驗閩劇院自1953年成立以來,已經整整53個年頭,歲月的洗鍊,使劇院的發展令人矚目,取得的驕人成績,為閩劇藝術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50多年來,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創作演出了許多膾炙人口、觀眾喜聞樂見的經典劇目,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讚譽。整理改編以及創作的《煉印》《荔枝換絳桃》《六離門》《陳若霖斬皇子》《貽順哥燭蒂》等劇目,歷經數十年的觀眾檢驗,已經成為閩劇的經典保留劇目。新時期以來,劇院在加強劇本創作的基礎上,著力提高二度創作水平,推出《貶官記》《曲判記》《卓文君》《潘金蓮》《花轎錯》《不了情》《馮夢龍斷案》《梅玉配》《孫尚香》《金聖嘆快事》等優秀劇目。1997年創作晉京演出的《貶官記》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七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等大獎,又被入選為2002—2003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
被譽名“閩劇泰斗”的鄭奕奏等為代表的老一批閩劇表演藝術家,曾三次晉京獻演,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和讚譽嘉勉。近三十年來,又湧現了以林瑛、黃願亭、朱善根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演員、編導、音樂、舞美專家,而且培養出以陳洪翔陳瓊周虹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藝術水準高和有表演天賦、潛質好的年輕演員,實現了老中青演職陣容的完美結合。2002年6月,陳洪翔主演的《水牢摸印》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曲精品摺子戲評比展演暨戲曲青年演員大獎賽”榮獲一等獎,2004年22日晚,在領銜主演閩劇《貶官記》中對閩劇小生行當的創新和突破,出色地塑造了崔雲龍形象,而榮登第1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榜首。2005年10月,28歲的陳洪翔榮獲第22 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1年在中國劇協主辦的“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比賽”中,福建藝校省閩劇班學員張學勛在閩劇摺子戲《說媒》中飾演馬貽順,榮獲專業組金花稱號(獎),並佩金牌一枚。王錦在《甘國寶與王蓮蓮》中飾演王蓮蓮,獲專家組金花獎,並佩金牌一枚:林珊在《武松打店》中飾演孫二娘,獲專家組銀花獎,並佩銀牌一枚:邱津京在《陳杏元和番》中飾演陳杏元,獲專家組銀花獎,並佩銀牌一枚。
2002年7月26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比賽”中,曾輝在閩劇摺子《憶十八》中扮演梁山伯:游敏在《小上墳》中飾演肖素貞,二人均獲得專業組金花獎稱號,並佩金牌一枚。
2003年第七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比賽”,傅曉冰以《龍宮借寶》摺子戲榮獲專業組金花獎,並佩金牌一枚。福建藝校省閩劇班連續三屆在“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比賽”活動中獲獎,共獲得五枚“金花”和兩枚“銀花”獎牌。
在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劇院曾多次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和我國的台灣、香港地區訪問演出,獲得了廣大觀眾的高度讚譽。被海外鄉親們稱為“文化使者”,閩劇被稱為“所看到、聽到的最喜愛、最好聽的鄉音。”

近況


近20年來,是劇院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發展階段,不僅培養出以林瑛為代表的一批一級演員,而且湧現出大量頗具藝術天賦和表演潛質的青年演員,實現了老中青陣容的完美結合。同時,編導、音樂、舞美各部門也湧現了一批高級人才。藝術家們推出很多精品劇目,如《貶官記》《馮夢龍斷案》《荔枝換絳桃》《曲判記 》《卓文君》《潘金蓮》《花轎錯》《不了情》《鑽石》等作品,贏得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讚譽。尤其是《貶官記》,1997年晉京演出,榮獲文化部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表演獎,還獲得福建省第二屆百花文藝獎特別榮譽獎。
近幾年,劇院多次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台灣地區演出,盛況空前,被旅居海外鄉親稱為“文化使者”。他們說:我們從最喜愛的福州歌(指閩劇)中聽到了濃濃的鄉音,感受到了深深的鄉誼,看到了祖國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
林瑛(院長,已退休):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潘金蓮》《梅玉配》
陳新國:國家一級作曲,代表作品《貶官記》《荔枝換絳桃》
黃願亭: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曲判記》《陳若霖斬皇子》
朱善根: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貽順哥燭蒂》《貶官記》)
周虹(新任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貶官記》
陳洪翔(新任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貶官記》

劇院展望


林瑛院長在2005年1月18日在省政協第九屆三次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提案全文刊登如下:
閩劇,福建五大劇種之一,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我省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現就閩劇該如何保護這個嚴峻的課題,向大會提案:
第一提案:保護四百多年閩劇刻不容緩
近些年來,在對閩劇遺產的挖掘、搶救、研究和保護工作中,我們雖然成立了省閩劇藝術研究會,集中研究、挖掘劇種的文化、傳統和內涵,如閩劇有形的表演藝術、編劇、整理經典傳統劇目、音樂風格、作曲、語言、曲牌、舞美個性等這方面富有地方特色價值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並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對閩劇名老藝術家們在各個時期的創作、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許多寶貴的閩劇藝術史料,如影像、唱片和一批瀕於失傳的不同流派經典摺子戲的劇目、名家名段、精品唱段及表演藝術珍貴資料等,就如何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研究、保護和整理過程中,由於經費的短缺受到限制,無法對這些閩劇藝術無形的資產予以保留。眼下一些閩劇老藝術家逐漸過世或年事已高,一旦流失就無法挽回,給閩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果現在不保護,那麼,閩劇就有面臨消亡的危險。因此,搶救和保護閩劇已迫在眉睫,急需各級政府的重視並在資金上有專項的撥款,將閩劇珍貴藝術史料製作音配像或像配音予以保留。
第二提案 培育閩劇演出市場政府要加大經費扶持
地處福州五四路中段208號的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自2002年10月26日落成后,為培育閩劇演出市場,要拿出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節目定期在中心演出,但眼下市場經濟的商業行為和嚴酷市場經濟競爭,讓我們每演一場就虧一場。原因是這十幾年來閩劇很少在城市演出(城市沒有演齣劇場),我們都在鄉下演出,使得一些演出質量很差的民間草台班乘機佔領了城市演出市場。一些城市觀眾甚至不懂得現在省里還有省實驗閩劇院,既便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已落成二年時間,觀眾知道的也很少。每當劇院花費人力、物力和經費排演一場戲,還在媒體上做足宣傳,而且演出時售票價格也很低,還是引不來觀眾來看戲,城市觀眾有看白戲的習慣。為讓閩劇真正佔領城市舞台,提高閩劇演出市場綜合競爭力,需要政府的扶持,做到有觀眾要演,沒觀眾也要演,培養了—大批真正掏出錢來買票的閩劇觀眾,特別是培養年輕的觀眾,使閩劇成為福州大眾喜歡的藝術。在拓展閩劇演出市場,培養年輕的觀眾中,不得不對當今有的年輕人一入學校,就開始提倡講普通話或委婉禁止學生說方言做法提出質疑,學生失去說方言的士壤,也喪失的是地方戲(閩劇)生存的發展空間。一份市晚報的調查是這樣的——福州有九成以上高三學生沒有看過閩劇,這些因素,使當今一些年輕人或中學生對閩劇產生不了解的原因。呼籲各級政保護方言文化,使福州方言不至於泯滅,特別在投入地方劇種的經費上的扶持。目前雖然省里在經費上採取了一些措施,但地方劇種的生存和發展等方面仍存在問題。
第三提案建福州人文景觀標誌
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己成為為福州市民唯一觀賞閩劇的藝術的殿堂,“中心”從2002 年11月—2004年12月二年內,共演出閩劇、歌舞等節目計百來場。“中心”良好的演出環境和知名度的與日俱升,廣大的榕城市民、戲迷和來此演出的藝術團體殷切希望“中心”路口能否設一個標誌,給來此演出的藝術和觀摩的賓朋帶來便利。據我們實地考察:我市最繁華的五四路中段這條區域,具有象徵性的標誌幾乎沒有。察看歷史文獻記載,這一帶的“溫泉城”作為閩都福州的別稱,在五代唐明宗天成五年(丙戌)公元926年間,閩王王審知建城時就有“湯池”的古三座溫泉,距今有千餘載歷史。古三座“金湯”文化在福州歷史上有著非常顯赫的聲名與標誌。地處福州五四路208號的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正處在“玉池金湯”古三座古迹之間,現在這裡是高樓林立,過去的遺跡已經不復存在。能在這裡建造一個“古山座”牌坊,讓人們不要忘記,福州不僅“古榕樹、三山兩塔、三坊七巷”等,溫泉也是福州值得驕傲的一個資本——“福州溫泉甲天下”之譽。為此,請求在省閩劇藝術中心大路門口(國際大廈與華城國際、華都購物廣場的中間這條市政管理的路面上方)建—個“古三座”牌坊,給遠道而來的賓客多了一個福州標誌性建築。今後,我殷切希望保護閩劇,需要全社會支持;讓閩劇藝術發揚光大,使之推陳出新,不至於泯滅。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在資金上大力扶持並加大投資,讓閩劇這朵藝術奇葩在新世紀中更加絢麗多彩。

榮譽


2008年6月8日,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