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投澗鎮

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轄鎮

馬投澗鎮,隸屬於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地處龍安區西南部,東與安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文峰區寶蓮寺鎮、湯陰縣韓庄鄉相連,南與鶴壁市石林鄉相鄰,西與龍泉鎮接壤,北與東風鄉交界,區域面積10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53944人。

1958年8月,成立馬投澗公社。1983年12月,改稱馬投澗鄉。2003年2月,從安陽縣劃歸安陽市龍安區管轄。2013年2月,撤鄉建鎮。截至2020年6月,馬投澗鎮下轄44個行政村。

2018年,馬投澗鎮有工業企業85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6個。

歷史沿革


1958年8月,成立馬投澗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馬投澗鄉。
2003年2月,從安陽縣劃歸安陽市龍安區管轄。
2013年2月,撤鄉建鎮。
馬投澗鎮
馬投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投澗鎮地處龍安區西南部,東與安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文峰區寶蓮寺鎮、湯陰縣韓庄鄉相連,南與鶴壁市石林鄉相鄰,西與龍泉鎮接壤,北與東風鄉交界,區域面積1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馬投澗鎮境內全部為丘陵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65米,最高點位於鳳凰崗,海拔230米;最低點位於下毛儀澗溝,海拔100米。

氣候

馬投澗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3.6°C,1月平均氣溫-1.9℃,極端最低氣溫-21.7℃(1951年1月12日);7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1.7℃(1955年7月24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8.8℃。生長期年平均210天,無霜期年平均200天,最長達229天,最短為17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61.1小時,年總輻射114.67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95天(一般為2月12日~11月29日)。年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182.2毫米(196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71.9毫米(1965年)。

水文

馬投澗鎮境內溝嶺交錯,屬太行山余脈。洪水河從郭家村村西羅澗溝入境,到梁張村出境,境內河道長10千米。

自然災害

馬投澗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風災、低溫、雪災、霜凍、雷擊等。雹災最嚴重一次發生在1957年10月12日。雪災最為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9年11月9日,降雪深度達44厘米,造成房屋倒塌52間,大棚倒塌9棟,樹木壓傷14棵,道路封堵3天,牛羊牲畜死傷1200隻(頭),直接經濟損失102萬元。

自然資源


馬投澗鎮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有煤炭、鐵、鋁等十幾種,尤以煤炭儲量最為豐富,地質儲量3834萬噸,可釆儲量2113萬噸。還有天然太湖石、粉煤灰、礦泉水等資源。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馬投澗鎮轄馬投澗、潘家庵、墳窪,南大岷、何大岷、牛家窯、北大岷、郭大岷、楊大岷、杜賀駝、郭賀駝、張賀駝、陳賀駝、老河溝、李葛澗、李家庵、高白塔、上下洞、劉葛澗、馮家橋、崔白塔、元二庄、王二崗、港里、李家窯、高小屯、下馬泉、宋家堂、南坡、后河、水澗、西岸、牛家莊、盤龍寺、張家、郭家、大屯、柏家村、孟家爐、辛庄、上毛儀澗、下毛儀澗、齊村、張家莊4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8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馬投澗鎮下轄4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馬投澗村。
轄區詳情
杜賀駝村上下洞村大屯村下馬泉村
陳賀駝村元二庄村柏家村村南坡村
郭賀駝村港里村孟家爐村水澗村
老河溝村王二崗村辛庄村后河村
張賀駝村墳窪村上毛儀澗村西岸村
李各澗村南大岷村下毛儀澗村牛家莊村
馬投澗村何大岷村齊村村盤龍寺村
潘家安村北大岷村張家莊村李家安村
高白塔村郭大岷村宋家堂村張家村
崔白塔村楊大岷村李家窯村郭家村
劉各澗村牛家窯村高小屯村馮家橋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馬投澗鎮轄區總人口5.2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232人,城鎮化率10%,另有流動人口892人。總人口中,男性27702人,佔52.85%;女性24715人,佔47.15%。14歲以下8266人,佔15.76%;15~64歲40560人,佔77.38%;65歲以上3591人,佔6.8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2391人,佔99.95%;少數民族共26人,佔總人口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6.3‰,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長率-0.2‰。
2017年,馬投澗鎮常住人口53750人。
截至2018年末,馬投澗鎮戶籍人口53944人。
馬投澗鎮
馬投澗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馬投澗鎮財政總收入4197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08萬元,比上年增長4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88萬元,增值稅585萬元,企業所得稅37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833元,比上年增長33.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013.6元,比上年增長29.6%。
2018年,馬投澗鎮有工業企業85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6個。

農業

馬投澗鎮有農業耕地面積7.5萬畝,人均1.43畝,水澆地面積1.2萬畝,旱地面積6.3萬畝,以種植小麥、玉米、穀子為主,輔以紅薯、豆類、小雜糧。2011年,生產糧食3.4萬噸,人均672千克,其中小麥1.6萬噸,玉米1.6萬噸。經濟作物以棉花、油料作物、蔬菜、紅蘿蔔為主,總種植面積為27632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7021萬元,比上年增長4%。
馬投澗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豬飼養量2.9萬頭,年末存欄0.9萬頭;羊飼養量3120隻;家禽飼養量15萬羽。

工業

馬投澗鎮工業以金屬、煤炭、鐵合金三大產業為支柱產業。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8.9億元,占龍安區工業生產總值的16.2%;擁有80餘家工業企業,職工2500餘人。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58億元,比上年增長3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4960萬元,比上年增長5.5%。

商業

2011年末,馬投澗鎮有商業網點309個,職工1123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6.17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1.3億元。主要產品有馬投澗小磨香油,馬投澗小米,大岷杏和雜糧,豫馬牌紅蘿蔔等,銷往全國各地。

金融

2011年,馬投澗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46億元,比上年增長17%;各項貸款餘額0.53億元,比上年增長9%。

文化


● 地名由來
馬投澗鎮因鎮人民政府駐馬投澗村得名。

交通


馬投澗鎮境內有省道寶河公路,全長16.3千米。有安林高速公路。龍康大道、岷山路直通市區,6條公交線路覆蓋全鄉。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馬投澗鎮有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1530人。有小學21所,在校生4100人,專任教師16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1467人,專任教師12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738.6萬元,比上年增長0.05%。

文體事業

1964年,建成馬投澗鄉有線廣播站,后改稱廣播電視轉播站。2011年末,用戶1.2萬戶,2004年改建為無線數字轉播站,用戶1.19萬戶,兩項入戶率達92%。
2011年末,馬投澗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44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20戶,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6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75人。
2011年末,馬投澗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86.3%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馬投澗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個,門診部(所)79個,病床32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62張。固定資產總值49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5名,其中執業醫師14人,執業助理醫師29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7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馬投澗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戶,人數98人,支出19.51萬元,比上年降低32.3%,月人均166元,比上年增長15.6%;城市醫療救助6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95人次,共支出7.18萬元,比上年增長66.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196人,支出15.81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0%。敬老院1家,床位8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0人。社區服務設施45個。社區服務中心1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27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1.96萬人,參保金額188.66萬元,參保率98.4%。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馬投澗鎮有郵政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24萬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35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9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46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2%;行動電話用戶1.2萬戶,寬頻接入用戶0.182萬戶。
馬投澗鎮
馬投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