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南斯拉夫導演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Emir Kusturica),1954年11月24日出生於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南斯拉夫導演、編劇、演員、作家、音樂家,是無煙地帶樂隊貝斯手。戛納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庫斯圖裡卡是各大電影節的寵兒,也是極少數完成三大電影節“大滿貫”的當代電影大師。
1981年,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用膠片拍攝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1985年,執導劇情片《爸爸出差時》,電影獲得第3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影評人費比西獎。他也憑藉此片獲得普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憑藉劇情片《流浪者之歌》獲得第4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1993年,執導喜劇片《亞歷桑那之夢》,該片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1995年,執導電影《地下》獲得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本人也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1998年,憑藉愛情喜劇片《黑貓白貓》獲得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2001年,執導音樂片《巴爾幹龐克》 。2004年,執導喜劇片《生活是奇迹》,該片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國家教育系統電影獎提名。2005年,擔任第58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7年,執導喜劇片《向我承諾》,該片獲得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2014年,執導冒險片《與神對話》 。2016年,執導劇情片《送奶路上》 。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少年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特別喜歡到薩拉熱窩的郊區去踢足球,他結識了一些市郊少年,因為怕他受到不良影響,他的父母決定把他送到國外去學習,以切斷他與那些所謂不良少年的關係。他有一個姑母生活在布拉格,於是他的父母就把埃米爾·庫斯圖裡卡送到布拉格上大學。在布拉格時期,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大量接觸老電影,這些俄羅斯、法國、捷克、義大利和美國的影片對他後來的電影風格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就讀期間,他的畢業影片《格麗妮卡》通過一個天真少年的視角,審視了捷克的“排猶主義”思想,在卡羅維發利(捷克斯洛伐克城市)學生電影節上獲獎,此外還導演了兩部短片《真相的一面》和《秋天》。畢業后,躊躇滿志的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回到故鄉,開始了他在薩拉熱窩電視台工作的生涯。
1978年,拍攝個人第一部愛情片《新娘來了》,該片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性愛禁忌而引起爭議,最後被禁。
1979年,拍攝劇情片《新人故事》,該片故事關於一個亂倫題材,由於敏感的內容而在南斯拉夫禁止發行,但埃米爾·庫斯圖裡卡還能繼續留在電視台工作。同年,拍攝愛情片《泰坦尼克咖啡館》,該片改編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南斯拉夫作家的同名中篇小說,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在斯洛維尼亞的國家電視節上獲得最佳導演獎。
1981年,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用膠片拍攝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該片描寫南斯拉夫青少年開始接觸西方流行文化的經歷,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最佳處女作獎金獅獎及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影評人獎。
1985年,執導由米基·馬諾傑洛維奇、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等聯合主演的劇情片《爸爸出差時》,該片獲得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第3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憑藉此片獲得普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89年,執導劇情片《流浪者之歌》,該片講述了一個吉普賽年輕人的成長故事,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憑藉此片獲得第4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並獲得羅西里尼特別獎。
1993年,執導由費伊·達納葦、傑里·劉易斯和約翰尼·德普聯袂主演的喜劇片《亞歷桑那之夢》,該片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
1995年,執導由拉扎爾·里斯托夫斯基、米基·馬諾洛維克聯合主演的喜劇片《地下》,該片描繪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獲得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1998年,執導描寫吉普賽人的愛情喜劇片《黑貓白貓》,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憑藉該片獲得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1年,執導音樂片《巴爾幹龐克》,該片敘述了南斯拉夫搖滾名團“無煙地帶”的心路歷程、樂手的成長故事。
2004年,執導以波黑戰爭期間為背景的浪漫喜劇片《生活是奇迹》,埃米爾·庫斯圖裡卡並親自參與了作曲,該片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國家教育系統電影獎提名、法國凱撒電影最佳歐洲影片獎。
2016年,擔任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同年,執導由莫妮卡·貝魯奇主演的劇情片《送奶路上》。
2009年,主演克里斯蒂安·卡西雍執導的電影《克格勃無間事件》。
2011年,主演法國導演Olivier Horlait的電影《男孩與鵜鶘》。
2012年,主演Georgi Toshev、Yavor Vesselinov執導的紀錄片《庫斯圖裡卡:巴爾幹壞男孩》。
2013年,參演尼古拉斯·巴里執導的電影《替罪羊》。
2014年,參與執導並出演電影《與神對話》。
2014年,主演Claudio Noce執導的電影《寒冰森林》。
2016年,執導並主演電影《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
1986年,米爾·庫斯圖裡卡加入樂隊任貝斯。1994年,改組后的樂隊正式啟用無煙地帶(No Smoking Orchestra)。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6年 | 《送奶路上》 | 劇情片 |
2014年 | 《與神對話》 | 冒險片 |
2011年 | 《革命往事》 | 劇情片 |
2007年 | 《給我承諾》 | 喜劇片 |
2005年 | 《被遺忘的天使》 | 劇情片 |
2004年 | 《生活是奇迹》 | 喜劇片 |
2001年 | 《巴爾幹龐克》 | 音樂片 |
1998年 | 《黑貓白貓》 | 喜劇片 |
1995年 | 《地下》 | 喜劇片 |
1993年 | 《亞歷桑那之夢》 | 喜劇片 |
1988年 | 《流浪者之歌》 | 劇情片 |
1985年 | 《爸爸出差時》 | 劇情片 |
1981年 |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 劇情片 |
1979年 | 《鐵達尼酒吧》 | 劇情片 |
1978年 | 《新娘來了》 | 愛情片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6年 | 《送奶路上》 | 劇情片 |
2007年 | 《給我承諾》 | 喜劇片 |
2004年 | 《生活是奇迹》 | 喜劇片 |
1998年 | 《黑貓白貓》 | 喜劇片 |
1995年 | 《地下》 | 喜劇片 |
1993年 | 《亞歷桑那之夢》 | 喜劇片 |
1988年 | 《流浪者之歌》 | 劇情片 |
1981年 |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 劇情片 |
1979年 | 《鐵達尼酒吧》 | 劇情片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08年 | 《馬拉多納》 | 紀錄片 |
2009年 | 《克格勃無間事件》 | 劇情片 |
2010年 | 《聖皮埃爾的寡婦》 | 劇情片 |
2011年 | 《男孩與鵜鶘》 | 喜劇片 |
2012年 | 《庫斯圖裡卡:巴爾幹壞男孩》 | 紀錄片 |
2012年 | 《在哈瓦那的一周》 | 劇情片 |
2013年 | 《替罪羊》 | 喜劇片 |
2014年 | 《與神對話》 | 喜劇片 |
2014年 | 《寒冰森林》 | 劇情片 |
2016年 | 《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 | 劇情片 |
2019年 | 《巴爾幹邊界》 | 劇情片 |
個人著作
小說集《婚姻中的陌生人》
研究專著《解構庫斯圖裡卡:幕後筆記》(作者:戈蘭·格西克/塞爾維亞)
《Corps Diplomatique》
奧斯卡金像獎 |
▪ 1986 第58屆 最佳外語片獎 爸爸出差時(提名)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 2007 第60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給我承諾(提名) ▪ 2004 第57屆 法國國家教育系統電影獎 生活是奇迹(獲獎) ▪ 2004 第57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生活是奇迹(提名) ▪ 1995 第48屆 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地下(獲獎) ▪ 1989 第42屆 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流浪者之歌(獲獎) ▪ 1989 第42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流浪者之歌(提名) ▪ 1985 第38屆 主競賽單元-費比西獎 爸爸出差時(獲獎) ▪ 1985 第38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爸爸出差時(獲獎)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2016 第73屆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銀河漫漫路(提名) ▪ 1998 第55屆 魔法時刻獎 黑貓白貓(獲獎) ▪ 1998 第55屆 小金獅獎 黑貓白貓(獲獎) ▪ 1998 第55屆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黑貓白貓(提名) ▪ 1998 第55屆 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黑貓白貓(獲獎) ▪ 1981 第38屆 義大利演藝協會獎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獲獎) ▪ 1981 第38屆 費比西獎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獲獎) ▪ 1981 第38屆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鼓勵獎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獲獎) ▪ 1981 第38屆 銀獅獎-最佳處女作獎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獲獎) ▪ 1981 第38屆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1993 第43屆 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亞歷桑那之夢 (獲獎) ▪ 1993 第43屆 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亞歷桑那之夢(提名) |
法國電影凱愷撒獎 |
▪ 2005 第30屆 最佳歐盟電影獎 生活是奇迹(獲獎) ▪ 2001 第26屆 最佳男配角獎 雪地里的情人(提名) ▪ 1996 第21屆 最佳外國電影獎 地下(提名) ▪ 1990 第15屆 最佳外國電影獎 流浪者之歌(提名) |
歐洲電影獎 |
▪ 2001 第14屆 最佳紀錄片獎 巴爾幹龐克(提名) |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在《地下》這部電影中的一些場景表現十分細膩,但上映后引來一片罵聲,有學者譴責庫斯圖裡卡“在博愛、民主和反法西斯的名義下”騙取藝術界的嘉賞,這些所謂的批評是對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的一種誤解,忽視了他笑鬧諷刺背後所深藏的鄉愁與痛惜。他的作品具有吉普賽的熱情和瘋狂,偏愛描繪世界的殘酷、生活的顛簸,卻絕不放棄樂觀與感性,會導致又哭又笑、情緒失控的狀態。他用喜劇的形式帶給銀幕前的觀眾是純真的美好。他的理論是狂歡理論,他的電影里沒有安靜,影片結構嚴謹,節奏緊湊,情節豐富至極。人們一面稱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為大師,一面暗自懷疑他是否真能算是“大師”,因為他似乎從未嚴肅過。在他的影片里,鋪天蓋地的是玩笑、戲謔、嘲弄和尋歡作樂,缺乏典型歐洲片的深沉含蓄,對白倒是毫不吝嗇。觀眾在他那裡永遠得不到安靜,這個名叫庫斯圖裡卡的傢伙身上彷彿充滿了取之不竭的精力,用荒誕和詩意做成五顏六色的氣球、彩帶,裝點他盛大的宴會,帶著一幫有點兒神經質的斯拉夫人狂歌豪飲,所以有評論家把他稱為是一位內心狂野的藝術家(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