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靜省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河靜省(越南語:Tỉnh Hà Tĩnh,漢喃文:省河靜)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一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河靜省位區屬中北沿海地區,北與乂安省相鄰,南接廣平省,西臨寮國博利坎賽省和甘蒙省,東臨北部灣。面積5997.8平方千米,人口147.8萬(2019年數據)。

歷史沿革


古為越裳之地。秦朝時隸屬象郡。秦末天下大亂,趙佗據守嶺南自立,河靜省被納入了南越國統治。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在南越國故地設置十郡,河靜省屬於九真郡。三國時期,吳國分九真郡設九德郡,河靜省屬於九德郡。隋朝時屬於日南郡,唐朝改為驩州。
在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分設省轄之前,河靜省一直與乂安省屬於同一行政單位管轄。丁朝時屬於驩州道。
李朝順天元年(1010年),改為驩州寨。
天成三年(1030年),改驩州寨為乂安寨。
陳朝隆慶二年(1374年),改為乂安路。
光泰十年(1397年),改為臨安鎮。
屬明時期,河靜省屬於乂安府和南靖州。
后黎朝初期,屬於海西道。
黎聖宗光順七年(1466年),劃分承宣,河靜省屬於乂安承宣河華府和德光府,河華府領石河縣和奇華縣二縣,德光府領羅山縣、天祿縣、宜春縣、真福縣、香山縣、清江縣。河華府和德光府的天祿縣、宜春縣、羅山縣、香山縣四縣就是河靜省的前身。
阮朝嘉隆元年(1802年),設乂安鎮,河靜隸屬乂安鎮河華府和德光府。
明命二年(1821年),改德光府為德壽府。
明命十二年(1831年),分設省轄,以河華府和德壽府設立河靜省;河華府轄奇華縣、石河縣二縣;德壽府轄干祿縣、羅山縣、香山縣和宜春縣四縣。
明命十八年(1837年),析奇華縣設華川縣,隸屬河華府。
明命二十一年(1840年),乂安省鎮定府下轄甘門縣和甘吉縣改隸德壽府。
紹治元年(1841年),避佐天仁皇后胡氏華諱,改河華府、奇華縣、華川縣為河清府、奇英縣和錦川縣;同時將乂安省下轄羈縻鎮定府、鎮靖府和樂邊府改隸河靜省。
嗣德六年(1853年),廢河靜省,德壽府和鎮靖、鎮定和樂邊三土府改隸乂安省,改河清府為河靜道,名義上隸屬乂安省。
嗣德二十一年(1868年),析德壽府香山縣置香溪縣,隸屬德壽府。
嗣德二十九年(1876年),復設河靜省,改河靜道為河清府,德壽府復隸河靜省。
19世紀90年代,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劃定寮國與越南邊界,將鎮定府、鎮靖府、樂邊府等土府劃歸寮國保護國。至此,河靜省僅轄德壽、河清二府。
維新九年(1915年),改石河縣為石河府,廢河清府,奇英縣設置知縣。
1945年8月,八月革命爆發,越南民主共和國接管了越南帝國在河靜的政權組織。
1948年,越南民主共和國廢除府、州等區劃單位,一律改為縣。
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結束,越南按照北緯十七度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河靜省屬於越南民主共和國管轄。
1958年,由石河縣析置河靜市社。
1975年12月27日,河靜省和乂安省合併為乂靜省。
1991年8月12日,乂靜省再次分設為乂安省和河靜省。河靜省下轄河靜市社和錦川縣、干祿縣、德壽縣、香溪縣、香山縣、奇英縣、宜春縣、石河縣8縣。
1992年3月2日,由德壽縣和干祿縣析設鴻嶺市社。
2000年8月4日,由德壽縣、香山縣和香溪縣析設霧光縣。
2007年2月7日,由干祿縣和石河縣析設祿河縣。
2007年5月28日,河靜市社改製為河靜市。
2015年4月10日,奇英縣分設為奇英市社和新的奇英縣。

地理環境


河靜省位區屬中北沿海地區,北與乂安省相鄰,南接廣平省,西臨寮國博利坎賽省和甘蒙省,東臨北部灣。

行政區劃


河靜省下轄1市2市社10個縣,省蒞在河靜市。
河靜市(Thành phố Hà Tĩnh)
鴻嶺市社(Thị xã Hồng Lĩnh)
奇英市社(Thị xã Kỳ Anh)
錦川縣(Huyện Cẩm Xuyên)
干祿縣(Huyện Can Lộc)
德壽縣(Huyện Đức Thọ)
香溪縣(Huyện Hương Khê)
香山縣(Huyện Hương Sơn)
奇英縣(Huyện Kỳ Anh)
宜春縣(Huyện Nghi Xuân)
石河縣(Huyện Thạch Hà)
霧光縣(Huyện Vũ Quang)
祿河縣(Huyện Lộc H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