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

安徽五河縣下轄鎮

新集位於淮河北岸,總人口5.2萬人,面積2.6平方公里。五河縣新集鎮位於淮河北岸,五河縣城南22公里,距蚌埠市52公里,內有306省道貫穿,南臨淮河與鳳陽相望,北接小圩,東連頭鋪,西與大新、皇廟接壤,全境東西寬13.5公里,南北長13.5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91萬畝,轄14個行政村(居),現有總有口5.2萬人,駐地中心鎮區劃面積為5平方公里,建成面積2.6平方公里,居民1.8萬人,4500餘戶,城鎮化水平為34.6%。新集鎮處在臨淮關下游,各業商人云集,市場繁榮,因街道順河面建,曾名順河鎮。1954年順河鎮被洪水沖毀,1956年改遷淮河堤北,恢復舊名——新集。解放后,集市貿易一直興旺,是皖北地區農產品的重要集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和生豬、草雞養殖基地。1994年被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列為省195個重點扶持中心鎮,促進了新集鎮的全面快速發展,200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7.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4.4億元,企業總產值3億元,財政總收入5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2840元。

主要介紹


新集鎮地處淮北平原東南部,大部分為沖積平原,境內南有淮河,北有懷洪新河,沿兩河可通長江中下游各大城市,鎮域地表、地下淡水資源豐富,水質優,適合工農業生產和人畜飲用。新集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為3206小時/年,日照率52-59%,雨量適中,年平均降雨量為900mm,年平均溫度為14.7℃,年無霜期210天,季節風較為明顯,境內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水稻土三個土類、5個土屬。豐富自然資源和優良的氣候環境,適宜於各類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水稻、山芋、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果蔬為主,全鎮現已形成5萬畝優質小麥、3萬畝優質大豆、2萬畝優質稻、萬畝優質山芋、玉米和沿淮千畝優質蔬菜五大生產基地,全年糧食總產4萬餘噸,畜禽主要品種有豬、牛、雞、鴨、鵝,現已形成。以趙場為中心的沿淮百萬草雞養殖帶,以潘圩為中心的沿澮優質水產品水禽養殖帶,以姚管、許場為中心的生豬養殖示範片和以赤龍為中心的牛、羊養殖中心村等四大規模養殖區域,全鎮年生豬存出欄2.6萬頭,牛3300頭、家禽240萬隻,禽蛋70萬公斤,魚、蝦、蟹等水產品的總量達2400噸,其中趙場的“五河草雞”以其羽色亮麗,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享譽省內外,遠銷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中城市,是蚌埠市主要的菜藍子工程基地之一。近年來,新集鎮按總體發展規劃要求,採取政府少量補貼、扶持為引導,通過招商引資,聚集民間資金投入等多渠道籌資,開展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市場建設,截止2004年底,投資610.2萬元,完成了交通路、老五蚌路、富強路、新建路、益民街計5400米街道水泥路面建設;引資200萬元,改建擴建了鎮自來水廠,現年供水能力達百萬噸;籌資100萬元,新建供排水管線8000米,投資50餘萬元安裝了主要街道道路燈,華燈初上,流光溢彩;引資350萬元建成了新集鎮大型農貿商城和大型百姓超市;投資150萬元建設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海龍休閑中心;總投資800萬元的草雞大市場一期工程已完工並投入使用,市場及倉儲面積達32000m2;總投資200萬元新建了新集鎮衛生院住院大樓;投資100萬元擴建了新集鎮電信營業部。新的鎮政府辦公樓主體工程竣工即將投入使用。鎮域內主幹道路新信路、三五路雙河路段柏油路的相繼建成,使全鎮的交通路網更加完善,因勢而建,佔地近200畝的張家溝農民公園正在規劃,即將開發建設,現有淮河水運四級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可達4萬餘噸,鎮區現擁有35KV變電所一座和110KW輸變線路,有線電視網覆蓋三居兩村,鎮村居民擁有程式控制固定電話、行動電話8000餘部,小城鎮建設的整體布局日趨合理,整體功能不斷提高,發展的步伐不斷的加快,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小城鎮建設快速發展,優良的投資環境,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社會資源帶動和促進了新集鎮的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現全鎮已擁有企業300多家,涉及紡織、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化工、機械製造等各個行業,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5家,百萬元以上企業近百家,尤其是2000年以來逐步形成的糧油、草雞、建材、黃牛、生豬等五大專業特色市場,帶動和促進了集市貿易的繁榮,農產品的集市貿易、流通日顯活躍,最高集聚人數高達3.5萬人,日交易額達百萬元以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新集的現代經濟發展,給新集帶來了智的飛躍。新集的雙河也成了經濟發展的一員,雙河因兩條河而得名,北面瀕臨澮河,南面瀕臨許溝,所以得名雙河。雙河以前是雙河鄉90年代初期並與新集鎮,現在隸屬新集管轄。雙河包括東王、雙河、前王、窪李、金庄、陸庄、小楊庄、戴庄幾個小的行政村。雙河在五蚌路(306省道)北面,距離306有7公里。在五河縣城的西面,距離五河縣城19公里。雙河是一個以農業和農副產品為經濟來源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