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西紀程
使西紀程
140年前,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郭嵩燾出使英國時寫了一本日記《使西紀程》,少量印發給當朝官員閱讀後遭遇眾人口誅筆伐,朝廷將其書毀版,禁其流傳。直至作者去世,此書一直未曾公開發行。時至今日,世人多以為此書已失傳。
目錄
2016年12月,汨羅收藏界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這本傳說中的《使西紀程》存世本被找到了!汨羅收藏協會秘書長彭彪捧著郭嵩燾寫的《使西紀程》很是感概:“能碰到這本書是種緣分,太難得了,除了我手裡的這本,還沒看在市面上看到過。”
《使西紀程》採用名貴的開化紙印刷 全書僅45克多
《使西紀程》的版面比成人手掌略大,2萬多字的遊記只有薄薄一本,拿在手裡感覺輕軟。彭彪往秤上一放,整本書不過45.2克;用尺一量,書長18厘米、寬11厘米、厚0.7厘米。
這是因為該書所用紙張為開化紙,是清代御用紙非常名貴。開化紙因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得名,這種紙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裡刊書多用這種紙。這種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
翻開這本線裝書,紙張已經有些泛黃,扉頁的黑框里豎寫著“使西紀程”四個大字,往下翻可以看到內文為豎版印刷,字跡印刷清晰、墨色純瑩。細看文字以日期為序分上下兩卷,詳細記錄了郭嵩燾出使英國途中的所見所聞。
日記內容遭眾臣彈劾 《使西紀程》被毀版
郭嵩燾是100多年前清政府向西方國家派出的第一位公使。他於1875年受命出使英國,1876年底始由上海出發,1877年初方抵倫敦就任。由於閉關鎖國得太久了,清政府被逼無奈,最終決定向西方世界遣使之時,曾規定“出使各國大臣應隨時(向政府)咨送日記等件”,“凡有關係交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咨報”。
郭嵩燾正是按照清政府的這一規定,從出國時起,堅持每天寫日記。到了倫敦之後,他就把從上海到倫敦途中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鈔寄一份給總理衙門。書中盛讚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
當時的中國國門已打開30餘年,但國內風氣仍然閉塞得很,滿朝官員仍在閉著眼睛走路,很不喜歡有人說西方世界的好話。這份51天2萬餘字的日記在總署為之刻板刊行后,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其中,湖北人何金壽彈劾郭嵩燾:“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士大夫輿論洶洶,說郭嵩燾的這本書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慈禧感到了明顯壓力,於是順水推舟發布諭旨嚴厲申斥郭嵩燾,並下令毀棄《使西紀程》板,並禁止流傳。
得書皆有緣 有合適機會將展出倖存品
《使西紀程》這本書直到郭嵩燾去世,仍未能公開發行,以致鮮有書流傳到現代社會。彭彪說,他遇到此書也是冥冥之中有種緣分,當時,他去廣州一個古玩商處搜羅與汨羅相關的藏品,意外發現了《使西紀程》后想要買回來。不過,古玩商也知道《使西紀程》收藏價值高,它是中國第一個外交官的著作,又是毀版書,在整個收藏界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件藏品,因此一開始古玩商沒想放手。
郭嵩燾出生在湖南湘陰,而汨羅原本就是從湘陰分縣建立起來的。到了光緒十七年郭嵩燾病逝葬於飄峰之塋(今汨羅市原沙溪鎮划江村),郭嵩燾與汨羅之間的緣分不言而喻。彭彪作為土生土長的汨羅人,正是帶著對郭嵩燾的一份情感,向古玩商談起了家鄉與郭嵩燾的關係,也說到了自己購買此書絕不是為了高價轉手,而是為了豐富和傳承汨羅文化。最後,古玩商被他的執著精神打動,高價賣給了彭彪。
“把書拿到手的那一刻,我的心終於踏實了。”彭彪說,“有合適的機會,他會將《使西紀程》展示出來,讓汨羅人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