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

甘肅省祁連山的大雪山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雪山,是祁連山的中斷塊而成的一個完整的小山地。其北為昌馬盆地,東界疏勒河峽谷,南臨野馬河谷地,西至公岔達阪山口。長88公里,寬20-30公里,山地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大雪山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5483米,是祁連山北端最高的山體,由於大雪山地處西北氣流直下的要衝,高山降水豐富。

介紹


甘肅境內直延伸到青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祁連山脈,是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緣。在古匈奴語中,祁連意為“天”,祁連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於河西走廊以南也稱南山。山脈西接阿爾金山山脈,東至蘭州興隆山,南界柴達木盆地和青海湖。祁連山脈走向西北至東南,由數條近似平行的山脈組成。祁連山的冰川與絲綢之路有著頗深的淵源,在屬於典型的大陸乾旱荒漠氣候的河西走廊,祁連山脈冰川灌溉綠洲成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命脈。
位於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雪山是祁連山的中斷塊而成的一個完整的小山地。其北為昌馬盆地,東界疏勒河峽谷,南臨野馬河谷地,西至公岔達阪山口。長88公里,寬20-30公里,山地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大雪山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5483米,是祁連山北端最高的山體,由於大雪山地處西北氣流直下的要衝,高山降水豐富。

結構


進山路線:從甘肅肅北縣石包城鄉包車到主峰西北方向的老虎溝冰川,行車距離大約38公里,其中最後的20公里為河灘路線,要求進山的車子有較好的越野功能。在老虎溝的盡頭有廢棄的冰川觀測站,觀測站附近是比較理想的大本營BC位置,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BC到主峰的直線距離大約為10公里,攀登過程中需要設立C1營地。從BC沿河谷可以很快到達12號冰川的冰舌位置,沿平緩的冰川主體向東南方向前進,在5000米左右的鞍部平台可能找到較好的C1營地位置;C1以上的坡度相對較陡,主峰基本在C1的正南方。

景觀


大雪山共有冰川203條,面積159.4平方公里。大雪山的老虎溝地區共有冰川44條,面積54.3平方公里。老虎溝內的12號冰川,又名“透明夢柯”冰川,於1959年被中國科學院高山冰川研究站的專家們發現。“透明夢柯”是蒙古語,意為高大寬廣的大雪山。該冰川長10.1公里,面積21.9平方公里,是祁連山區最大的山谷冰川,屬於極大陸型的雙支山谷冰川,有寬大的粒雪積累區。冰川末端海拔4260米,最高峰海拔5483米。該冰川坡度較平緩,粒雪區最大坡度數26度,沒有雪崩危害。承受力大、安全性高是其顯著的特徵。具有穩定性冰川的特徵。

歷史


12號冰川,又名“透明夢柯”冰川,於1959年被中國科學院高山冰川研究站的專家們發現。“透明夢柯”是蒙古語,意為高大寬廣的大雪山。祁連山區大雪山北坡老虎溝內的透明夢柯冰川,屬於極大陸型的雙支山谷冰川,有寬大的粒雪積累區。冰川末端海拔4260米,最高峰海拔5483米。這裡雪峰終年皚皚,直插雲霄;百年空凈幽幽,無人驚擾。該冰川坡度較平緩,粒雪區最大坡度數26度,沒有雪崩危害。承受力大、安全性高是其顯著的特徵。具有穩定性冰川的特徵。
透明夢柯冰川規模較大,冰面景象豐富、變幻奇特,突兀的雪峰險峻嶙峋、縱橫交錯的冰谷曲折迂迴、冰洞神幻奇妙、冰壁高聳陡峭、冰瀑好似銀河倒掛,冰谷、冰蘑菇、冰斗、冰瀑布、冰裂縫等特有冰川地貌在這裡隨處可見。各種景觀惟妙惟肖。冰川兩側巍巍雪山,皚皚帷幔。向上行進,雄渾、壯闊的冰川盡在腳下、遼闊的雪原一覽無垠。雄渾、壯闊、曠達是大雪山老虎溝透明夢柯冰川的特色。
透明夢柯冰川在規模上佔有天機,它是目前中國西北地區即將開發的最大的極大陸型山谷冰川。而國內已開發的甘肅嘉峽關“七一”冰川(面積2。78平方公里)、新疆烏魯木齊“一號”冰川(面積1。84平方公里)、雲南玉龍雪山“一號”冰川(面積1。52平方公里),面積都只是透明夢柯冰川的十分之一。如此曠達的雪野,透明潔凈平緩的冰面,也是上述冰川所不及的。第二、透明夢柯冰川地勢平緩,冰面坡降為3度到6度,人員容易進入、攀登。第三、透明夢柯冰川屬於極大陸型的山谷冰川,有寬大的粒雪積累區,冰川溫度低至零下8度,表現出穩定性冰川的特點。經專家科學測量后發現,透明夢柯冰川每年後退不到1米。即使假定冰川退縮一直持續下去,按冰川退縮速度計算,再過200年仍無損於它的生命力和宏偉形象及旅遊價值。

民族居住地


肅北南部,是蒙古人主要生活的區域。這裡地處青藏高原東北段,祁連山脈之西北緣。連綿的巍巍祁連山脈在這裡還延伸出了眾多群山。這裡既有高大的山嶺,也有幽深的谷地和山間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該區域主要包括三條由西北至東南走向平行而高峻的山嶺,即自北向南為野馬山——大雪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大雪山的最高峰海拔高達5483米,而疏勒南山的最高峰團結峰海拔為5826米,是甘肅境內的最高峰。這裡降水相對充足,水草豐盛。疏勒河黨河、榆林河、石油河、野馬河均發源於此,由此人們把這裡叫做五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