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濱鷸

鴴形目鷸科動物

大濱徠鷸(學名:Calidris tenuirostris)為鷸科濱鷸屬的鳥類。體型略大(27厘米)的長嘴近灰色鷸,嘴較長且厚,嘴端微下彎;上體色深具模糊的縱紋;頭頂具縱紋。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季至印度次大陸、東南亞、菲律賓並遠及澳大利亞。

分類學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鷸科>濱鷸屬

外形特徵


大濱鷸
大濱鷸
體型略大(27厘米)的長嘴近灰色鷸,似紅腹濱鷸但略大,嘴較長且厚,嘴端微下彎;上體色深具模糊的縱紋;頭頂具縱紋;非繁殖期胸及兩側具黑色點斑(遠處看似深色的胸帶);腰及兩翼具白色橫斑。繁殖期肩羽及翼上具栗紅色和黑色雜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胸多黑褐色條紋或斑點(遠看如同黑色胸帶),下體白色,翅摺合時通常超出尾尖。春夏季的鳥胸部具黑色大點斑,翼具赤褐色橫斑。濱鷸屬內體型最大者。上體灰褐色,各羽的羽軸黑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綠灰色。
成徠鳥(繁殖羽):頭、頸密布白色和黑褐色相間的細條紋,眉紋不明顯,眼先有淡褐色渲染。上體灰褐色;肩部有栗紅色羽斑,並雜有黑色斑;背部各羽黑色,邊緣灰白色。飛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大覆羽與內側初級覆羽末梢白色,形成白色翼線。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稀疏的斑紋。尾羽暗灰色。下體包括頦、喉白色,頸、胸密布黑褐色斑,形成寬的黑色胸帶;兩脅也有黑斑。腋、翼下覆羽白色,略沾淡棕色。
成鳥(非繁殖羽):頭、頸密布纖細的黑色縱紋。上體包括翼面為純灰色,多暗色羽干紋。胸部斑紋較弱;脅部條紋稀少。
亞成鳥:體上近乎黑色,各羽有淡色羽緣,如同鱗片狀。下體白色,胸部染淡褐色,有黑褐色斑點。
叫聲:低沉的chucker-chucker-chucker叫聲或雙音節的低哨音nyut-nyut。

分佈範圍


大濱鷸(圖一)
大濱鷸(圖一)
中國國內分佈於天津(塘沽、北塘)、河北(灤南北戴河、石臼坨,5月和8~10月)、遼寧(鴨綠江口、庄河、大連、旅順、雙檯子河口、盤錦、凌河口、葫蘆島)、吉林(安圖,8月11日)、上海(九段沙、長江口、崇明、長興島、南匯、奉賢、張堰)、江蘇(射陽、大豐、鹽城)、浙江(杭州灣、舟山群島、寧波、台州、青田)、安徽、福建(晉江、福州、馬尾、長樂)、渤海海峽、山東(黃河口、青島)、廣東(廣州灣)、廣西(沿海)、海南(瓊山)、南沙群島(太平島,4月20日)、貴州(威寧,1975年11月14日)、台灣與蘭嶼、香港(米埔)(旅鳥,少數冬候鳥)。
中國以外地區分佈於亞洲北部(北極附近的苔原地區);越冬至亞洲南部和大洋洲等。分佈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繁殖鳥),韓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等地,偶然也分佈至紐西蘭或中東地區。

生活習性


喜潮間灘塗及沙灘,常結大群活動。遷徙季節集群分佈於河口三角洲、海岸灘塗、水田、鹽田和瀉湖等。食物包括甲殼類、軟體動物、螃蟹、昆蟲等。甚常見候鳥,分佈在東部沿海。冬季少量鳥留在海南島、廣東及香港。越冬於地中海、非洲、印度、緬甸、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偶爾也見越冬於紐西蘭。遷徙期間經過我中國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香港和台灣。部分在中國廣東沿海、海南島和台灣越冬。

生長繁殖


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從科拉半島、北海沿岸、往東到西伯利亞東部海岸的楚科奇半島;偶爾也見繁殖於西伯利亞森林凍原地帶;繁殖期為6~8月,營巢於多苔蘚和植物的凍原高原和岩石地帶。巢為地面的凹坑,內墊有枯草和苔蘚。通常置巢於水域附近草叢中或柳樹和矮小樺樹灌叢下。每窩產卵4枚。卵的顏色為灰黃色,被有紅褐色與青灰色細小斑點,鈍端有暗褐色線狀紋。卵的大小為41~45×30~32毫米。

保護級別


大濱鷸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大濱鷸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