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籍
漢語詞語
冒籍,漢語詞語,拼音為 mào jí,假冒籍貫,科闈弊端之一種。清制,凡科舉考試,各省參加考試的生員名額以及錄取名額,均有限定,錄取之規定亦有別。故士子參加考試,必歸於本籍(亦可在本籍與寄籍中作一選擇)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士子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
冒籍
乾隆年間的各地鄉試的錄取率:文化大省江蘇是5.5;落後地區雲南是53.8,貴州是21(單位:百萬分之一)。落後地區的錄取率是發達地區的幾倍。
這種“高考窪地”,也引發了“高考移民”,古代稱之為“冒籍”、“冒貫”。高分地區考生,通過過繼、投親、買地、冒名、串通官員等五花八門的手段,到低分考區參加高考。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在家鄉洛陽考取無望的情況下,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再宣州冒籍考試。再比如,清代詩人、學者趙翼是江蘇常州人,如前所述,江蘇是科舉考試競爭最慘烈的地方。少年家境窘迫的趙翼時來運轉,去投奔在京津做生意的外舅,以“商籍”先入縣學,后參加順天(北京)的鄉試,一舉得中舉人,之後殿試得探花。這種“南庠入北闈”就是冒籍,趙翼還寫詩為自己開脫:“士窮則躁進,此事古來有;要當期大節,微眚豈足垢?”
在錄取名額給定不變的情況下,客籍人參與考試,就等於擠佔了本地的人資源。所以,古人對於客籍人在當地參加科舉,是極敏感的,不肯輕易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