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則

水則

中國古代的水尺。 ①無刻畫,如石人水則。 ③有等距刻畫的水則碑,最為常見。

目錄

正文


中國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最早的水則是李冰修都江堰時所立三個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體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宋代已改為刻石十畫,兩畫相距一尺的水則。北宋時江河湖泊已普遍設立水則。主要河道上已有記錄每日水位的水歷。明清時江河為了報汛、防洪,往往上下游都設有水則。古水則有三種形式。
①無刻畫,如石人水則。屬於這一類的如:南宋在今寧波設立的平字水則,上刻一大“平”字。規定漲水淹沒平字,即開沿江海各泄水閘放水,以免農田受災;落水露出平字就關閉閘門。明萬曆時紹興重修三江閘,於閘旁改設:“則水牌”,刻金木水火土五字,規定水淹至某字,開閘若干孔放水。
②只有洪枯水位刻畫,如:《水經·伊水注》記載三國魏黃初四年 (223)伊闕石壁上的刻畫及題詞;自唐代已有的長江涪陵石魚只刻記枯水位等。民間自刻的這類刻畫不少,大江河上往往存有前代遺跡。
③有等距刻畫的水則碑,最為常見。如宋代至明代太湖出口、吳江長橋刻有橫道的石碑,用以量測水位,此碑還刻有非常洪水位。吳江長橋另一塊刻有直道的石碑為記錄每旬水位用,它上面也刻記非常洪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