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諧論
宇宙和諧論
1619年出版,是開普勒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行星運動三定律中的第三定律即發表於此書中,書中的思想可以往上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他的其他作品有《新天文學》,《光學》,《哥白尼天文學概要》,《魯道夫星表》。
《宇宙和諧論》(Harmonices Mundi,1619)是開普勒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行星運動三定律中的第三定律即發表於此書中,書中的思想可以往上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
開普勒(1571~1630)Kepler,Johannes
開普勒從小體弱多病,家境貧寒,1587年考入蒂賓根大學,靠符騰堡公爵提供的少量助學金寒窗苦讀,1588年獲學士學位,1591年獲碩士學位。1594年起在奧地利路德教會學校當數學教師。因信奉新教,1598年遭天主教勢力的驅逐。1600年到布拉格拜訪第谷,不久攜全家前往,他成了第谷的助手和合作者。1601年10月第谷去世,他繼任第谷的皇家數學家的職務。1604年發現和持續地觀測了出現在蛇夫座的一顆新星,此星現在被命名為開普勒新星。應用第谷臨終前遺贈給他的大量火星觀測資料深入研究火星的運動,發現火星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其一個焦點上,還發現火星的向徑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不久他指出這兩個定律也適用其他行星,它們被稱為行星運動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609年,他在《新天文學》一書中公布了這兩個定律。1611年出版《光學》一書,書中提出把伽利略式凹透鏡目鏡改為小凸透鏡,這種望遠鏡後來稱為開普勒式望遠鏡。1611~1625年間在林茨任地方數學家14年。期間發現了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其赤道半長徑的立方成正比。”該定律刊布在他1619年出版的《宇宙和諧論》一書中。1618~1621年出版《哥白尼天文學概要》一書,熱情宣傳哥白尼日心體系,系統介紹自己對天文學的貢獻,後來此書成為17世紀歐洲影響最廣的天文學著作。在林茨期間,他還於1615年寫了《測定酒精體積的新方法》的重要論文,該文對微積分的誕生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