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國故城

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郯國故城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北部、護城河北岸。郯國故城建於戰國至漢代,故城呈不規則四邊形,周長4696米。城門以青石構築,城牆用夯土築成。今僅存西、北城牆局部。東、西、南、北4門為青石砌築。東北部隆起部分是古台遺址,俗稱帥軍台。出土有石斧、繩紋陶片、殘陶鬲等。

“郯國故城”是山東省年代較早、面積較大、保護較好的古城址之一,對於研究山東地區東夷古國史和周至漢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以至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1977年12月23日郯國故城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8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圍環境


郯國故城是西周至戰國初期的郯國都城。位於郯城縣北郊的高地上。郯國故城東北角320 米處為楊樓村,東南角現為郯城縣郵電局家屬院,西北角500米處為北馬村,西南角為縣干休所,故城內有6個自然村和1處中學。

歷史沿革


故城一角
故城一角
《通志·氏族略》雲:“郯氏,祁姓,子爵,或言贏勝,少昊之後。”一曰己姓。《左傳》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載:“秋,郯子來朝”,昭公問“少?白皋?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答以“我高祖少?白皋?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戰國初期滅于越。《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曰:於粵子朱句“三十五年滅郯”,時當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秦置郯郡,漢置郯縣,唐省縣入臨沂,宋金因之,元末復置郯城縣。

建築特色


郯國故城圖冊
郯國故城圖冊
郯國故城呈不平行的四邊形,周長為4670米,其中東牆長1370米,西牆1260米,南牆780米,北牆1260米。東牆和南牆已夷為平地,北牆和西牆大部分保存尚好。城牆系黃土夯築,基寬40米,頂寬15米,高40米。現存殘牆高3~4米,牆基寬35~45米。故城有4個城門,城門以青石構築。城牆用夯土築成。
在故城範圍內深翻土地、挖溝築渠時,經常出土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的殘陶片、瓦當、殘陶豆等,還出土過秦半兩、楚國鬼臉錢及漢五銖,並經常發現缸瓦井,直徑為50~70厘米。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