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萊鎮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轄鎮

素有“中國仔豬之鄉”之稱的石萊鎮位於新泰市西南部,地處新泰、濟寧兩縣交界處,距新泰市35公里,流域總面積166平方公里,轄69個行政村,人口6.5萬人,東西跨度23.22公里,南北28.9公里。

石萊鎮位於新泰市的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66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轄69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區劃代碼:370982114代碼前6位:370982長途區號:0538郵政編碼:271000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素有“中國仔豬之鄉”之稱的石萊鎮位於新泰市西南部,地處泰安、濟寧兩市交界處,距新泰市城區35公里,距京滬高速公路10公里、327國道15公里,濟南國際機場100公里,交通便利。
石萊鎮東西跨度23.22公里,南北28.9公里,流域總面積166平方公里。轄69個行政村,人口6.6萬人。

地形地貌

石萊鎮屬於典型的沙石嶺山區,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

資源優勢

石萊鎮地處山區,自然條件較差。黨委政府一直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工作力度,先後修築、硬化了牛石公路、樓放公路及多條鄉間公路。2005年,完成了投資423.4萬元,全長12.6公里的岳石路改建工程,完成了投資78.2萬元,總長6.2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徹底改變了過去交通閉塞的落後狀況,鎮村面貌大為改觀。現在,境內岳石路、牛石路、樓放路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鎮駐地北距京滬高速公路僅10公里,南鄰327國道,交通極為便利。

自然資源


農作物主要是花生和地瓜。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麥飯石石英石、長石、鐵粉、滑石等礦產儲量均超過30億立方。
石萊鎮
石萊鎮
石萊鎮山嶺眾多,山青水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幾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生活,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及堯、舜、鯀、禹曾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並創造出古代文明。境內旅遊資源豐富,華胥山是伏羲誕生之地,山下西廂餘音猶在,殘碑猶存。白馬山中藏千年古寺,寺中3棵千年銀杏樹,聖人孔子多次光臨,其渴而不飲盜泉之水的故事流傳久遠。光武帝劉秀下南陽,亦曾搬倒井,讓隨行大隊人馬痛飲。
石萊鎮是革命老區,這裡曾是泰泗寧抗日革命根據地,發生過觀音堂稅卡阻擊戰、老寨山戰鬥、搬倒井殲滅戰、白馬山阻擊戰。泰寧革命史觀音堂紀念館已開工建設,紅色教育基地即將落成,這是全省首個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財稅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近年來,石萊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富民強鎮”中心目標,突出產業結構調整、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和民生工程四個工作重點,做大做強農業、培植規範工業、突破發展旅遊業,初步形成農業、工業、旅遊業共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歷史沿革


石萊又名石城,1947年為泰寧縣石萊鄉、華村鄉。鎮人民政府駐地東石萊三村,公元891年建村,時名“石旮”,意為石頭遍地,又名石城,后演化石萊。1947年為泰寧縣石萊鄉、華村鄉,1952年屬新泰縣第八區,1958年為新泰縣石萊人民公社,1984年為新泰市石萊辦事處,1985年石萊辦事處為分石萊鄉、放城鄉、木廠峪鄉,1994年石萊鄉撤鄉建鎮,2001年2月與木廠峪鄉合併組成現在的石萊鎮。

交通


石萊鎮地處山區,自然條件較差。黨委政府先後修築、硬化了牛石公路、樓放公路及多條鄉間公路。

社會


教育

石萊鎮
石萊鎮
截至2005年底,全鎮有初級中學2處,在校生812人,專任教師83人;小學8處,在校生1971人,專任教師270人。

衛生醫療

鄉鎮衛生院1處,專業技術人員25人,村級衛生室35人,其中甲級衛生室30個,鄉村醫生126人。

社會保障

敬老院1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15人,社會福利企業3處。耕地面積75465畝,糧油總產30533.29噸。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從業人員2997人,總產值56196萬元,上繳稅金381萬元。農村教學設施不斷改善,盧家莊、崔家莊等5處聯小教學樓相繼建成,投資100多萬元的鎮實驗學校教學樓工程全面竣工,全鎮教育工作獲“新泰市年度發展先進單位”稱號;計劃生育工作紮實推進,連續兩年獲全市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考核先進單位;積極穩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群眾參合率達99%。不斷加大鎮敬老院建設,累計投資260多萬元,佔地面積20多畝的高標準敬老院已完成,規模達到全省農業鄉鎮一流水平。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中小學設施不斷改善,全鎮普通初中學校1處,小學學校10處,建成教學樓7處,實驗樓1處,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建成了高標準衛生院病房樓、門診樓,群眾的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五保供養率水平不斷提高,完成了佔地20多畝、房間180間的敬老院建設,五保供養入院率達85%。

建設

堅持面向實際,突出特色,在不斷抓好北官莊、觀音堂等6個市級試點村的基礎上,以衛生清潔、環境優美、群眾安樂、社會穩定為建設重點,狠抓了沿路36個示範村的科學規劃,突出村容村貌建設,落實了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加快推進了文明新風建設,逐步形成了重點突出、梯次推進發展的格局。

人口民族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7142
18948
18194
家庭戶戶數10776
家庭戶總人口(總)36716
家庭戶男18675
家庭戶女18041
0-14歲(總)7547
0-14歲男3959
0-14歲女3588
15-64歲(總)27011
15-64歲男13746
15-64歲女13265
65歲及以上(總)2584
65歲及以上男1243
65歲及以上女134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6898

經濟


綜述

石萊鎮把搞好畜牧業發展,當作加快經濟發展、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工作重點,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畜牧業,搞活土地流轉,村村建起了養豬場,戶戶養豬,全鎮已發展起100頭規模以上養豬場120多個、存欄母豬1.4萬頭、年出欄仔豬40多萬頭、優質育肥豬20多萬頭,年創產值1.8億元。

農業

石萊鎮是遠近聞名的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素有“中國仔豬之鄉”的美譽。石萊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將畜牧業作為振興本地經濟的主導產業來抓,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引進優良種豬,加快品種改良,推進生豬生產的品種化、良種化。同時,加強防疫、檢疫服務和銷售工作,引導群眾科學餵養,鼓勵養殖戶在家庭散養的基礎上,向規模化養殖發展,不斷將畜牧業做大做強。2005年發展規模養殖場98個,生豬存欄7.8萬頭,出欄21萬頭,實現畜牧產值1.68億元,比去年增加25%,比2003年增加40%,2006年發展規模養殖場360個,生豬存欄7.8萬頭,出欄24萬頭,實現畜牧產值1.8億元,真正實現了畜牧養殖業的跨越式發展。

行政區劃


石萊鎮下轄村。
序號名稱
1蘇家莊村
2東石萊四村
3劉志園村
4東石萊三村
5亓家莊村
6路良庄村
7觀音堂村
8西搬倒井村
9管家山村
10上馬家峪村
11東劉家山村
12西山村
13木廠峪村
14飲馬泉村
15左家溝村
16北橋村
17賈家莊村
18南王莊村
19北官莊村
20西張家莊村
21西高家莊村
22西碾子峪村
23小李庄村
24崔家莊村
25西石萊二村
26小王莊村
27向陽村
28洪溝村
29韓家河村
30東班庄村
31北高家莊村
32盧家莊村
33小張庄村
34東搬倒井村
35唐家莊村
36東石萊五村
37西峰村
38朱家莊村
39西石萊三村
40東碾子峪村
41南孫家泉村
42西石萊一村
43下馬家峪村
44道泉峪村
45順河庄村
46東峰村
47東馬林村
48西石萊四村
49張家峪村
50安子溝村
51北王莊村
52大李家莊村
53北孫家泉村
54胡家泉村
55西馬林村
56琵琶庄村
57西萬峪村
58東山村
59東石萊一村
60西劉家山村
61三山村
62南官莊村
63東石萊二村
64鄭家泉村
65趙家溝村
66小西嶺村
67西班庄村
68南橋村
69東萬峪村

旅遊


特色村屯

木廠峪村
石萊鎮木廠峪村位於石萊鎮以東,原木廠鄉駐地,全村共有人口2680人,總面積1萬餘畝,耕地面積7千餘畝,基本在大汶河和泗水縣分水嶺兩側,盛產花生、紅薯等無公害綠色環保產品。該村空氣清新,山色秀美,奇石林立,是“奇石”愛好者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該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和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關方針、政策;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總抓手,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民收入取得了大幅度增長,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
1、石萊鎮木廠峪村位於大汶河和泗水縣分水嶺兩側,新泰市境內交通便利,有京滬高速貫穿,到青島港3小時,到日照港2小時,到濟南1.5小時。人口2680人,總面積1萬餘畝,耕地面積7千餘畝,人均收入4千元。勞動力資源豐富,石萊鎮及周邊鄉鎮年輸出10萬餘人到外地務工。
2、綠色農業:①石萊鎮盛產無公害綠色食品石萊大花生、小花生。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現在主要是向外售花生米,無深加工項目。有意者可合作開發花生果、花生米深加工,增加本產品的附加值。②紅薯:石萊鎮還特產紅薯(俗名地瓜)年產量也在10萬噸以上,個頭0.5——1公斤。(其中紅瓤地瓜3萬噸以上,是烤地瓜的最好原料。)紅薯製作澱粉,成本低,利潤空間大,澱粉質量好,產品供不應求。下角料、粉渣是造酒的好原料。以上花生、紅薯的深加工,可提供建廠用地,和地方協調,有意者請聯繫。
3、奇石:石萊鎮地處山區,怪石嶙峋,風景秀麗,白馬山更是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石萊鎮遍地奇石,及大理石板材花崗岩。
4、養殖業:該村有規模性養殖場多處,最有特色的養牛基地現存欄200餘頭,年出欄500餘頭。本地飼料草料資源豐富。山草雞、山雞蛋貨源充足,純野生散養,營養豐富。

著名建築

石萊鎮
石萊鎮
白馬寺,又名石城寺,佔地10畝,寺四面群峰拱衛,宛如天然之石城,該寺曾建有山門、鐘鼓樓、金剛殿、千手觀音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寺東緊毗泰山行宮,規模宏偉,后建築神像大都毀壞,今存泰山行宮、千手觀音殿、鐘鼓樓及大雄寶殿前龜趺、塔林,另有元明清三代重修寺院碑刻十餘處。千年銀杏樹是白馬寺的第一大景觀,寺中共有古銀杏樹三株,虯曲螭盤,冠華如蓋,繁蔭數畝,最大的一株高達30多米,樹徑達3米,需七八人才能合圍。石萊鎮為保護古樹和白馬寺遺跡,投資100萬元對白馬寺進行了初步整修,在白馬寺周圍建起了萬畝綠化帶,拓寬硬化了環山公路,使這一勝地的旅遊環境和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白馬寺煥發出了新的生機,白馬山山勢險峻峭拔,冬暖夏涼,風景優美景物較為集中,具有較高的觀賞、文化、科學價值,是人們觀賞、遊覽、飲宴、休息以及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日前該寺可開發面積達5000畝,集娛樂、旅遊、經貿於一體,投資運營后可年增加遊客200萬人,收入能達到100萬元,石城寺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有十大景點。

主要景點

一、古銀杏。寺內有銀杏樹三棵,呈鼎立之勢,三棵銀杏,以中間一株尤偉,高39米,胸圍9.6米,樹冠覆蓋面積1.28畝,為世間罕見。據專家考定,此樹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銀杏之王”,為山東第二(第一莒縣),銀杏是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它和蘇鐵、松柏生長在中生代恐龍繁盛時期,被稱為當今的“活化石”,可謂國之瑰寶。
二、將軍寨。在石萊南河大橋西南百米處,有一土築平台,高50餘米,面積十餘畝,相傳是《西廂記》中的白馬將軍杜確鎮守關隘的營寨。孫飛虎兵困普救寺(今木廠峪鄉龍潭寺)時,張生投書求救,白馬將軍率軍解圍,就是從這裡發兵的。前幾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證明這裡過去確系兵營。
三、釣魚台。位於寺西300米處的大河東岸,台高約30米,長百米,台下有淵,深五、六米,遠望藍水湛湛,波光粼粼,令人驚嘆不已。在釣魚台頂端的懸崖上,一株株翠柏盤曲扭結,如無數蒼龍探身崖上,更為釣魚台增奇壯色。
放生池
放生池
四、放生池。位於寺之東南隅,廣數畝,四周以石壘砌,池水清清,魚游淺底,池中央有一“經幢”,高約兩米,須彌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顯得玄奧而又神秘。
五、卧龍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澗,長十餘米,似虯龍卧澗。每當朝暉夕陰,雲涌濤奔,如巨龍橫空出世。遙望似奮鬣楊髻,忽隱忽現,巨爪出沒其中,鱗甲欲動而止,實乃一大奇觀。
六、石猴坡。寺北二里許有處亂石坡,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卧如行,像群猴嬉鬧,維妙維肖,觀之令人愜意,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態乖巧伶俐,一隻被毀,現僅存一隻。
七、古井。寺內有一古井,據說井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飲之可祛病延年。相傳,古時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藥、練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制的“益母膏”聞效顯著,遠近民婦到此拜佛求葯,一時供不應求。
八、槐抱柏。寺東有一奇觀——槐抱柏,樹高16米,直徑50餘厘米。在古槐的下端縫隙中長出一株柏樹,高約七米。傳說聖母娘娘懷(槐)抱百(柏)子,到人間廣濟眾生,後來變化成此樹。
九、雙龍潭。寺北通往白馬寺的公路旁,黑二龍潭,皆由泉水匯聚而成。前幾年,鎮政府撥款建池,重修了兩潭,潭水深五米有餘,碧綠的潭水甘冽爽口,飲之神清氣爽,沁人肺腑。
十、白馬眼。寺東峨峨山巔上,有座馬頭樣的岩峰,它昂首向南,如引頸長嘶。在馬頭面部兩則各有一白馬“馬眼”,大如碾盤,在數十裡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見。據說,過去南方人將馬眼(寶)挖去一隻,現僅存一隻眼。